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让学生一开始就爱上语文课呢?本文就如何利用起始课激活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潘兴元 《现代语文》2006,(10):116-117
在语教学的园地里,作教学是辛苦备至的耕耘工作。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写不好作、不爱写作的现象却相当普遍。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学生对作缺乏兴趣恐怕是一条重要原因。许多教师在作教学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作兴趣是作教学的首要问题。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兴趣是一个人勤学苦练的最佳动力。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往往是凭兴趣学习的。他们对不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不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去学,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也就很难学得好。  相似文献   

3.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些学生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缺少一种读的冲动,缺乏欣赏的眼力,或者说他缺少一种感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目的在于交际。但是,由于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受环境、心理等因素的限制,多不敢张口说。因此,英语口语教学就成了教学中的难题。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而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生活,感悟生活,使学生在自主观察中触发创作灵感;在活动体验中激活习作需求;在阅读交流中引发习作创新。  相似文献   

6.
如何激活思想政治课,是笔者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中一直探求的问题,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正确发挥心理效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写作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进行的,学生的作也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制约,因此,写作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一是激发需要心理,引起写作冲动;二是唤起自信心,培养写和热情;三是培养审美情感,开掘写作源泉。  相似文献   

8.
庞桂梅 《广西教育》2006,(7A):78-78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美的因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材料。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课堂就会焕发生机,学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愉悦的心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思想境界,养成优良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该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渗透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冯莹  白淑敏 《农村教育》2005,(7):125-125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先是心中有得,有话要说,产生了表达的强烈欲望,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最后才动笔进行写作。因此,写作是个体自由表达感受的一种方式,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本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但为什么学生一提写作就愁容满面,咬着笔头就是写不下去呢?究其原因,与我们作文教学中的重形式轻内容有关系,我们重视让学生怎么开头、  相似文献   

10.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它是实际引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如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选择有效途径来提高教学效率?我认为:教者用智慧性的语言,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关键之所在。下面以课堂教学步骤及环节为主线来介绍我在课堂上的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教学是以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标志,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行为。主体意识则是利用某种条件方法,引起主观的冲动和欲望产生自觉的行为。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笔者从五个方面对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一文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他们有创新的冲动和萌芽呢?  相似文献   

13.
较长时间在较多场合都能听到或看到这样一种表述:“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真的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吗?语文教学真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就主体、教学主体和语文教学主体作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14.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渠清,须有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亦然,要想语文教学开花结果,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本人以为语文教学的源头就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就是一根指挥棒,它直接指引着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影响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成败。语文教学课时多效果差的现状要想改变,当务之急是改变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赵云波 《甘肃教育》2005,(1):108-108
没有问题的学习,是盲目无效的学习;但有了问题,并不等于学习就一定会明确有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进行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作以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能让学生对写作充满欲望而不厌烦、充满向往而不惧怕、充满热情而不冷淡、充满期待而不冷漠的良好心理态势的,不是空泛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批评与否定、指责和嘲讽,而是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激活学生写作能量、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人文关怀。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构建写作教学的人文境界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初、高中教学衔接难度,近年来高中教材作了多次改进,已降低了梯度,但由于高、初中物理自身特点,难免在初中和高中衔接中仍出现台阶。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研究不够,经验不足,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指挥下,高一阶段就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步到位”;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身体正处于成熟阶段,心理感情不稳定,情绪易冲动,基于以上原因使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似乎都忽略了这样的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是一种情感宣泄。这种冲动和宣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与感受,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物。学生写作文,就是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周应喜 《江西教育》2007,(12):16-16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1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  相似文献   

20.
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既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自己教育素养和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整和控制自己使自己处于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呢?一、控制冲动教师的工作很繁琐,时常会有令人愤怒的事情发生,若是一碰到这些问题就发脾气,这不但无济于事,对青少年来说还是一种心理虐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1.教师在遇到学生使自己生气或在教学教育中遭到学生的反抗时,要换个角度去想,可能是由于教师思想的局限性,引发学生的不满反抗;也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已有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