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其对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应该被重视。在此背景下,乡土教材应定位于乡土认同的建构者和维系者,乡土文化的保存、传播与适应性转化者,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结者,以及国家教材的补充与衔接者。应完善乡土教材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开发与审定适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土教材,在教学中彰显乡土教材之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毕生致力于乡村穷人的教育事业,为实现通过教育改善乡村贫民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之目的,构建起独特的"穷人教育学"体系:在确立基于乡村和服务乡村的乡村教育实施空间的基础上,将依据自然和遵循自然确定为乡村教育的基本原则;通过爱心和信仰的教育,培育乡村民众的自信和尊严;通过"要素教育"简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乡村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劳动教育,提升乡村民众的劳动与就业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裴斯泰洛齐"乡村教育思想"对城市化与工业化加速发展背景下的当代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了解特定区域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利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彰往而察来,能够为今后引导该区域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局面、实现该区域的有效治理奠定基础。因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元素是有强继承性的。行状是记述已故者世系、籍贯、生卒、事迹等的文章,之中虽然难免有一些过誉之词,但是其叙述的基本事实可以还原已故者生前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图景、其倡导的基本价值追求可以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考证张洪恩张慎父子的行状,其中叙述反映了明朝初期客家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状况,一定程度反映了客家精神。  相似文献   

4.
余家菊对于乡村教育问题的关注与分析带有一种非现场感,其立足点是观察者、研究者而非当事人,他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又使其以解构乡村当事人的主体性作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基本方式,这就使得这种乡村教育观在当时以至今天都面临两难处境。现实中仍有不少人沿用这种定位和方式来解决乡村教育乃至乡村建设诸问题,这种去乡村性的思路有违社会生态发展的基本原理,亦不会真正有利于乡村生活主体。  相似文献   

5.
乡村学校地处乡村这一劳动场域,其劳动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却因城市取向惯性而未彰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之意蕴在于安其所而遂其生,即基于乡村劳动场域安乡村儿童之所,涵养自然与人文气质以遂乡村儿童之生。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行动逻辑是:立足乡村这一定位,精准定位其劳动教育路向;坚守乡村劳动之所,科学设计其劳动教育课程,确保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具有乡味;坚持“做中育”之举,全面革新其劳动教育方式,避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有劳动无教育”。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女精神生活状况是表征其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情况的重要指标。文章主要分析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文化生活、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心理健康与价值观念状况,并从提高学习适应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际交往与社会融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等方面提出改善农民工子女精神生活状况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展 《华章》2007,(11):123
教育工作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于2007年9月开展了"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调查涉及全市393所中学、888所小学,在被调查的中学里,既有设在城市的中学,也有设在乡镇的中学;既有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学,也有办学条件一般和办学条件较差的中学.  相似文献   

8.
大学一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 ,溯其源流 ,实自西洋移植而来 ,顾制度为一事 ,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 ,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 ;就精神言 ,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 ,而事有可通者。文明人类之生活要不外两大方面 ,曰己 ,曰群 ,或曰个人 ,曰社会。而教育之最大的目的 ,要不外使群中之己与众己所构成之群各得其安所遂生之道 ,且进以相位相育 ,相方相苞 ;则此地无中外 ,时无古今 ,无往而不可通者也。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 ,其目的虽鲜有明白揭橥之者 ,然试一探究 ,则知其本源所在 ,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 ,而希腊人生哲学之精…  相似文献   

9.
乡村学校处于乡土文化场域,其乡土文化教育富有自然优势,却因“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未凸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之意蕴在于“安所”和“遂生”,即基于乡村乡土文化场域安乡村儿童活动和情怀之所,涵养精神文化和道德观念以遂其生。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行为路向是“位育中和”,即立足乡土文化教育之本,定位其教育实施路向;坚守“乡土文化”之所,探寻其教育资源以促儿童生长;革新乡土教育之法,致儿童与乡土文化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女子教育,已有数十年之历史,只以素为男子教育之附庸,不为社会人士所重视,近年法令规定男女教育机会均等,女子教育遂由附庸地位,崛起而与男子教育分庭亢礼,其所取之途径何如,关系於家国前途者至巨。年来因男女教育机会均等之故,各级学校多侧重於社会人才之培植,而忽视家庭人才之养成,影响所及  相似文献   

11.
所謂社會化者·即职业化也·人生既为社会之一份子·則莫不當有职业·學校者·即职業之預備所也·倘学校而專为造成士的階级·(或称智識階級)則教育之結果·徒为社会製造無數之坐食份子·果有稗益乎民生否耶·或問職業教育主義·我儕已習聞之矣·何以實際効驗甚尠·對曰今日之所謂职业教育·實係‘閉門造車’的职业·而非真正社會化的職業·其故由於抄襲西洋者太多·而考察社會者太少也·不知我國工商业·現猶未脱學徒  相似文献   

12.
李红霞 《辅导员》2010,(14):98-98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要全面发展,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蔡元培先生也在其《教育文选》中提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而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  相似文献   

14.
历史作为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从广义上来说,自人类产生以后,先民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和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而进行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教育,都是历史教育。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描述了人类最初的历史教育,“最初之史乌乎起?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围炉籍草,纵谈己身或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听者娓娓忘卷,兴会飙举,其间有格外奇特之情节可歌可泣者,则蟠镂于听众之脑中,湔拨不去,展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来已,其事迹遂取得史的性质。”在人类学家关于原始部落的描绘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教育情  相似文献   

15.
农村单亲父亲家庭数量不断增多已成为社会现实.通过对山西省A、B两个行政村的调查发现,农村单亲父亲普遍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其子女生活照料,学习教育和心理发展方面也都存在不足,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较低.分析农村单亲父亲家庭产生的原因,提出通过有效整合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来改善其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代表并引领着社会生活的潮流和方向,休闲在大学生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休闲生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关注大学生休闲生活状况,了解其休闲行为特征,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也有助于了解群体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普通学校目的,在养成健全之人格,与其生存发展于社会之能力。此为全教育系统之精神,大学校之目的,固亦不外乎是。然大学校之所以异于普通学校而为全国最高之学府者,则因于普通目的以外,尚有特别之目的在,固不仅其程度有等差而已。特别之目的维何?曰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于世界之文明是焉。是以施普通教育之学校,其所授之智识,为人类生活上社会上日用所必具之智识;所训练之能力,为人类生活上社会上日用所必具之能力,如是而已。而大学校之所授者,则不仅人类生活上社会上日用所必具之智识能力,而为一切现象之法则,所谓科学者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许多关于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状况和遭遇的事件频繁见于媒体。公众开始注意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与城市接纳问题也越来越被突出出来。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状况不仅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程度的重要参照,而且也是影响城市稳定和城市整合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它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上,而且也表现在它对于个人职业准备与选择所起的作用上。教育,不仅是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手段,也是求得个人生活之幸福与完善的一种手段。一个人要生存,要参与社会生活,必得掌握生活的技能并谋得生活的手段,进入某一职业领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服务或尽社会成员之义务,并通过劳动实现个性或人格之逐步完善。而教育,则可使个人为进入职业生活做好准备,并为个人选择特定职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吴雪娟 《考试周刊》2014,(88):134-134
<正>现代社会,不仅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学也相应地在变化。20世纪初梁启超就倡导史学研究要"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这对中国传统旧史学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誉。而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生活状况日新月异,这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堂存在教条、刻板的现象,一些中学生提到历史课就认为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这也与一些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