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出版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出版社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编辑队伍也相应地不断发展壮大.比如像我社这类的科技出版社,就有一大批理工类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不断加入到了编辑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2.
编辑自我     
学理工科的我从未想到会干编辑这一行,但实际工作却选择了编辑。 1990年,我从大学毕业后,来到了成立刚刚一年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初来乍到,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新的任务,一切都感到新鲜;年轻的社,年轻的同事(当时我社90%以上是20~25岁之间的年轻人),还有年轻的我,到处都洋溢着青春  相似文献   

3.
英国的组稿编辑□徐丽萍在英国出版业中,有些编辑专门从事组稿工作,称为组稿编辑。组稿编辑收入颇丰,有身份和地位,受社会尊敬,他们的名字可以变成铅字印在书上。他们是出版社的中心,出版社靠他们源源不断组来的书稿得以生存和发展。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市场调查、开拓...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材图书编辑和大众文化图书编辑分属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是出版社两类重要的编辑群体.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这两类编辑群体的出版活动进行了分析比较,概括梳理出了他们的共性特征,重点探析他们不同角色定位下的差异性,并据此对出版社的战略规划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绩效考评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谈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我主张出版社内的编辑都应具备策划编辑的水平,都能做策划编辑的工作。他们应有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对自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有宏观的选题规划能力,对图书市场了如指掌,熟悉编辑加工及出版发行业务。他们应是图书的总设计师,从产品立项、进行可行...  相似文献   

6.
小议编辑导师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撰了“编辑导师制”这个词,想对编辑的人才培养问题发表一点谬见。 编辑是个特殊的行当。其特殊性之一便是,走上编辑岗位的人,在此之前对编辑这个专业、这门学问往往不甚了解,甚至对当编辑具体要干些什么一无所知,几乎是处于一张白纸的状态。出版社的编辑队伍每年都要增添不少“新鲜血液”,新编辑十之八九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五花八门,中文外文,历史经济,数理化,天地生……每个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学了不少,唯独没有学过编辑学。一朝进出版社当了编辑,他们面对的是列选、组稿、审稿、加工、读样等等编辑程序,还要作选题调研,图书市场调研,还要发展作者队伍,还要写书评……每个环节都有很深刻、很宽广的学问,几乎抵得上大学里的一门专业课,都需要他们从零开始,认真学习;而他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却派不上什么用场,至少暂时没有多大的用场。就这样,学过的没什么用,要用的都要从头学,自然困难不少。新编辑中还有少数是从作者或业余编辑发展而来的,他们可能对编辑工作已略窥门径,但一旦正式走上编辑岗位,困难仍然不会少。 尽管出版社领导会为新编辑组织一些编辑业务学习,尽管室主任和老编辑有时会在旁指点,但新编辑对编辑这门学问总是从零起步,要靠自己摸索,靠自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迫使出版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努力争取少投人多产出,力求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在此形势下,出版社编辑力量不足的矛盾凸显了。社会上存在着能像编辑一样做选题、组稿、加工稿件、处理校样等工作的人员,为把他们区别于社内编辑,可以统称为“社外编辑”。当前研究社外编辑队伍的建设,对于解决出版社存在的上述矛盾,已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苦衷     
全国现有一百五十多个出版社,有一支人数不少的编辑队伍。三十年来,他们对于提高我国图书出版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可是编辑人员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正在评定职称,绝大多数编辑却享受不到这种荣誉。他们年复一年,辛辛苦苦,头发白了,满面皱纹了,却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为他人作嫁衣裳”。有些老编辑呕心沥血,培养了一代、两代作家,这些作家受到社会上的尊敬,而编辑却不为人所知。一旦遇到所编的书出了问题,还要受到株连。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许多编辑人员就是因为编了一本书而惨遭迫害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出版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出版社在实践中认识到,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提高图书编辑质量,是出版社服务社会、参与竞争的有力法宝。要做到这一点,在抓好社内编辑队伍的同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外编辑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聘请社外编辑进行书稿文字加工已经成为各出版社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编辑加工的社会化,不仅有利于减轻社内编辑过于繁重的工作压力,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编辑出一批精品之作,而且有利于发挥社外高素质专门人才在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图书编辑加…  相似文献   

10.
在春末的未明湖畔,首都10多家高校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们兴致勃勃地聚在一起。如果说他们已往的相聚多是相互间的观摩作品和交流经验,那么今天,他们却给相聚定了一个命题——电脑时代与明天的大学出版社。 林胜利(北京大学出版社):目前,北大出版社的书籍装帧水平在社领导和全体编辑的重视和关怀下,在美术编辑的努力下有了较大提高。然而,当我带着沾沾自喜的心情走进清华大学出版社美编室后,才着  相似文献   

11.
《编辑人的世界》编者按:舒斯特和西蒙(Richard L.Simon)在1924年创办了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他们孤注一掷地把一切都投入在他们的第一本书——佩瑟布里奇(Margaret Petherbridge)的拼字游戏上,结果他们赌赢了!在舒斯特先生执掌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的漫长岁月中,像这样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他的典型作风。《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是舒斯特在1962年为本书的第一个版本所写的。舒斯特多年来一直是大众书出版界中最富创造力及勇于突破传统的编辑,这篇文章中对编辑工作的种种思考和对年轻编辑提出的忠告,可说是舒斯特多年经验的精髓。自从这篇文章三十年前首次发表后,就曾经在无数的出版研讨会、编辑座谈会或销售会议中一再被引用。尽管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出版事业的规模日益庞大,也日益强调财务绩效,但是像编辑品味、编辑操守和奉献精神等重要特质却永不会变,这也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再读。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有两三年时间兼任过一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的职务。由于是兼职而该社又处在草创阶段,我们三人——总编辑、另一位副总编辑(他们也都是兼职)和我——所作的工作仅限于出版规划,而未进入书稿的具体编辑事务。但几十年来,我在撰写或编著教材、专著或文集时,曾多次与编辑同志打交道,对他们辛勤劳动的精神深怀敬意。我感到,诚如《中共  相似文献   

13.
随着出版社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出版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出版社龙头的编辑在竞争中首当其冲,而竞争在产生动力的同时,也伴生压力。不少编辑认为工作压力过大是目前困扰生活的重要的甚至第一因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和个人生活质量,如何有效地进行编辑压力管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现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伊先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文学编辑,《编辑的故事》写的就是他几十年问的所见所闻,该书在金城出版社出版以后,许多总编主编、作家翻译家纷纷给黄伊写信,畅谈他们读了谊书的一些感受,现摘要发表其中几篇。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编辑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会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评先揭晓,全国有105人获此殊荣。颁奖仪式于1994年12月17日在北京举行。 出版界对这次评选活动极为重视。中国版协、中国编辑学会主要领导和聘请的出版专家组成了评委会,各省市自治区出版局、出版协会、中央级出版社,也都成立了评选小组。评选活动从1994年5月6日开始,经过层层选拔、评委会无记名投票选举,105名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机构和中央级出版社的几天万名图书编辑中脱颖而出。他们之中有编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出版工作被誉为“人的工作”,尽管它不是一项极容易赚钱的工作;出版社编辑的社会地位较高,编辑工作很受欢迎,特别深受那些大学毕业的女性的欢迎。但是,要进出版社工作是相当不容易的。每年报考进出版社的人很多,真正能录取成为出版社职员的人却极少。如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5年接受200多人的报名考试,但经过考试面测,层层遴选,最后只录取了5人;该社的录取比率还算是比较高的。出版社对编辑的要求是比较严的。首先,要成为一个编辑,学历很重要,编辑绝  相似文献   

17.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编辑,目前已为每两名编辑配备一台微机,90%以上的编辑可以上机操作,1993年发稿的图书90%以上采用微机排版和激光照排,为出版社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结合出版社的具体情况,谈一谈我们关于编辑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出版社或期刊编辑难免会经常遇到与作者的交往,他们对编辑总是尊崇有加,毕恭毕敬,而有的编辑往往担心与作者联系过于密切而惹来难以推却的“人情稿”,于是对他们虽“礼尚往来”却敬而远之。实际上,编辑和作者是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是相互扶持的鱼水关系。在编辑出版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日本出版社录用编辑情况据日本《出版年鉴》(1997年版)的统计,日本有大小出版社4602家,规模大的出版社有职工1000人以上,规模最小的出版社只有1、2人。半数以上出版社的职员在10人以下。由于出版社的规模和名声以及编辑的待遇等差距很大,所以在招聘...  相似文献   

20.
编辑是什么     
桐冰 《出版经济》2005,(9):30-31
在图书行业中,很多书业人士都认为,做编辑是业内最苦最累的差事之一.越来越多的编辑开始抱怨出版社给了他们太多的工作、太大的压力,平日里与总编难以沟通,美编设计不尊重图书内容,发行人员不配合新书推广事宜,凡此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