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翻译的历史几乎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对于翻译标准及方法也是百家争鸣。后瞻式翻译的提出在翻译学中无疑是一次创新,其在法律翻译中的地位也尤为重要。作者认为在法律翻译中应该始终坚持后瞻式翻译,始终以原作为中心,忠实地反映原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叛逆分为创造性叛逆(或忠实的叛逆)和叛逆性创造(或叛逆的忠实)两大类,其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到达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以及对译语的叛逆。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是译者,不包括读者及其接受环境。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手艺.它重经验轻理论;译者应该甘当仆人,服侍诗人并将原作奉为圭臬;模仿乃是翻译的极其显著的特点,而且应达到惟妙惟肖、近乎等值的效果;翻译在内容上不允许创造,形式上的创造也相当有限.因此,若将"全面的信"确立为翻译的标准,那么大概可以说:创造性翻译的提法总而言之是不大妥当的.  相似文献   

4.
散文对节奏的要求虽不如诗歌严格,但同样讲究节奏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首先领悟和欣赏原作的节奏美,并在译文中尽力传达出原作的节奏美。本文以尤金?奈达博士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用实例论证散文翻译中节奏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外国诗歌翻译对当代中国诗歌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许多译文与原文差距很大.美国现代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代表作<晨歌>的多个汉译本,也无一例外.细读和比较<晨歌>的两个汉译本可见,如何在意义、意象、意蕴等不同的层面理解并传达原作的语意,是诗歌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译是在一定度的规范下,为了更好的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作出的努力,以便给读者呈现最优秀的译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逾矩",从美感传递、风格再现及读者接受角度出发,就能发挥出译语的优势,起到丰富语言文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中,以《华夏集》中《长干行》的翻译为例,具体阐释庞德翻译《华夏集》的心理认知过程与图式构建过程,以期对庞德的译文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诗的国度,汉字是象形文字,汉语天然具有诗性。而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一度以"声音"为中心,使得诗歌走向抽象化,后经过一代代优秀诗人的努力,终于恢复了汉字在诗歌中的地位,重拾了丢失的诗意。  相似文献   

9.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理论家、翻译家。他翻译并出版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最大成就都收集在《神州集》中。通过翻译,他把中国古典文化带进西方现代文化之中的同时,还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本文以《神州集》为个案,试图探讨庞德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选择与原作相一致的口吻 ,准确地传递原文作者的所思所感 ,使读者尽可能感悟到原文作者所描绘的文字形象和创造的文字意境 ,才称得上原作的完美再现 ,只有这样的译文才是最忠实于原作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巴西食人主义翻译思想认为“翻译是一种输血”,[1]它强调译者从原文中汲取营养,并把这一营养输入到译入语文化当中.以食人主义理论为指导,探讨“食人”翻译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分析庞德的翻译实际上是获取力量的行为,通过翻译吸取中国古诗中的精髓,从而为美国诗坛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2.
文献型翻译强调源语文化的纪实,其手段主要是逐词对应翻译、直译、注释型翻译和异化翻译。《阅微草堂笔记》有“无人能夺其席”的文学价值,对清后期笔记小说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金大逸(David Keenan)翻译的《阅微草堂笔记》带有浓厚的“中国味”,主要表现在文化词、专有名词、典故及诗歌意象的英译中广泛地使用了文献型翻译。对比他博士论文中相应的英译,发现其在后来出版的译本中有多次文献型翻译的增减。金大逸极力再现汉语原文的词汇和句式特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陌生化”会滞后读者的理解,但并非将其无限放大。该译本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词汇的原有风貌,并且其注释内容对原文语义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对汉学界的清代文化研究有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诗界革命的倡议者和实践者之一,在《饮冰室诗话》中,他对黄遵宪等人的诗歌推崇备至。就《饮冰室诗话》看来,所载新歌词的翻译比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诗歌实践更具现代特征。本文列举了《饮冰室诗话》中部分例证,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陆游在夔州期间,创作的诗歌中充满"苦"与"恨"。其原因既有远游苦累、生活艰辛,更有思乡悲老的失意愁苦和报国无门的苦闷怅恨。其中报国无门的悲苦以及壮志难酬的怅恨,是陆游夔州诗歌充满"苦"和"恨"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15.
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它指出人们在接收外来的新信息时,必须使之与自身拥有的图式相吻合,方能产生理解.本文通过举例阐释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所起的作用,旨在提出为了对译文读者建立与原文读者等效的翻译效应,译者应尽量采取注释的翻译方法。为此,译者必须丰富自身的文化语言图式.  相似文献   

16.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7.
庾信42岁出使北朝后,便羁留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北朝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环境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后人评价"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东"。从他的心态变化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其诗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体会出整个由南入北的士人适应北朝生活环境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纵观近30年中国大陆的研究者对吴嘉纪诗歌的研究,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既有从横向上分析诗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经历、交游等因素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又有从诗歌传统继承的角度纵向梳理吴嘉纪诗歌的主题和特点,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结合具体诗作分析艺术手法运用上的亮点。针对吴嘉纪诗集《陋轩诗》的不同版本,研究者也做了具体的描述。近30年对吴嘉纪诗歌的研究已有了一定规模,但还是有突破旧有程式、深入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李金发及其诗作的异质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年代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新诗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李2020金发的象征主义诗作与诗人当时身处的异域思想文化环境直接相关,诗人“接受”象征主义的特殊方式,决定了其意识和观念的异质色彩,也决定了他作为新诗现代主义发展进程中不能无视的一个链环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初秋,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微官,携家带口,千里迢迢,艰难跋涉,走过了刚被战火蹂躏的关中大地,翻越陇山边关,来到了西塞重镇秦州城,开始了"流寓"陇右将近半年的生活:十月间从秦州南下成州,十二月初一离开成州南行,年底到达成都。居陇时间虽然不足半年,但在杜甫的生活、思想、创作上,却具有重要的标志意义。一言以蔽之,它是杜甫一生的"转折":生活道路的转折,思想追求的转折,诗歌创作的转折。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诗人之一,其诗歌艺术的成就和旺盛创造力,莫不与他人生这一转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