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绿 《留学生》2014,(3):17-17
150多年前中国第一批海归出国留学,一百多年前欧美同学会成立,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了中国海归在历史坐标上所独具的意义。时光荏苒,海归的传承与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后的海归人才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创新与突破,未来海归创业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是什么,中国海归创业与发展,其成功的因素和规律何在,海归精英们如何在创业与发展中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围绕着海归发展的一系列问题,4月20日,中国海归发展与建  相似文献   

3.
觉晓 《留学生》2009,(12):19-19
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无锡)论坛北京新闻发布会暨海归回国创业发展与无锡模式座谈会于2009年11月14日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会议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4.
季昕 《神州学人》2020,(1):30-35
留学人员一直以来是我们所关注的群体,其回国后的生存发展状况也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近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了《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结合问卷调查和大数据,对2019年度海归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海归在国内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让海归更好地成长并充分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海归自己勤修"内功",也需要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引。  相似文献   

5.
季昕   《神州学人》2021,(1):22-25
2020年12月18日,"2020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推荐榜单在2020中国海外人才交流犬会暨第22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发布。该榜单是全球化即库(CCG)、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课题研究组收集整理,并经过专家组评选推荐最终确定的,50位2020年在各自领域有着开创性成就的优秀海归代表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6.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明杰 《留学生》2014,(19):48-49
正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老会,是中国目前群众基础最广泛、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一个海归组织,是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的21个人民团体之一。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是海归留学人员之家,所以引导、团结广大海内外留学人员,留学报国,为国家服务,也是我们的职责。近年来,怎样引导和帮助归国留学  相似文献   

8.
从马可·波罗的中国传奇说到哥伦布的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可·波罗的中国传奇说到哥伦布的传奇[意]P.E.塔维亚尼人类最伟大的进步曾在两个长期无联系、无法交往的地域里发展了几千年。一边是围绕中国的地域,其影响曾达到中亚和印度支那(东南亚)、印度洋和中国海中的许多大岛屿。另一边是地中海地域,其影响达到整个...  相似文献   

9.
张中梅 《留学生》2010,(7):20-20
古人道.“师夷长技以治夷”。海归从政始自清末,辉煌于民国,黯然于“文革”.复兴于当代.每一代留学生均是时代进程中冲关夺隘的急先锋和生力军.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完成着中国全面超越发达国家的使命。与历史上叱咤风云相比.当代海归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是专业技能与先进理念,改革开放后的一大批海归更是中国现代发展的栋梁。  相似文献   

10.
说起海归,更多的人往往会想到令人羡慕的留学经历、事业成就和财富地位,而他们的家庭情况却常常被人忽略。纵然头上有光环,但海归与普通人一样,有家庭、有爱人、有孩子。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行走,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转换,一边是家庭,一边是事业,中间却隔着一个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广阔大海。到底向左走,选择海外家庭团聚?还是向右走,选择回国成就事业?在全球化越来越明晰的今天,他们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奈与困惑。  相似文献   

11.
杜馨 《留学生》2010,(11):8-11
说起海归,更多的人往往会想到令人羡慕的留学经历、事业成就和财富地位,而他们的家庭情况却常常被人忽略。纵然头上有光环.但海归与普通人一样,有家庭、有爱人、有孩子。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行走.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转换.一边是家庭.一边是事业.中间却隔着一个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广阔大海。到底向左走,选择海外家庭团聚?还是向右走,选择回国成就事业?在全球化越来越明晰的今天.他们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奈与困惑。  相似文献   

12.
钟莹 《留学生》2010,(7):17-17
柳传志不久前在无锡海归创业峰会上为900多位海归创业者开篇授课。记者专程采访了这位中关村的先行成功创业人士。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2014,(5):5-5
【留留学】日前,作为深度研究中国国际人才和海归问题的中国国际化智库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详细披露了中国海归选择回国的原因。调查显示,9成留学生选择归国工作,主因是“恋家”。出国费用不低,使得出国深造成本短期难以“赚回本”,但海归们依旧喊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江苏对于海归创业政策扶植力度较高,成为第二大海归创业的钟情地。  相似文献   

14.
《出国与就业》2008,(2):55-57
根据最近慧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2007中国海归人才生存调查报告,对目前海归的构成、特点以及企业对海归的认可度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近半企业对海归满意,而独资企业对七成海归不满意。录用海归的企业认为海归的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务实精神,而这严重制约着海归人才的职业发展。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海归因为在国外留学生活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海外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成绮韵 《留学生》2011,(10):10-12
中国改革开放后赴海外留学的学子中,已有一大批海归回国,投身祖国开放发展的崭新舞台。60年前,朱光亚那封《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同样是这代海归回国就业创业的精神动力。在欣欣向荣的中国大舞台上,他们追逐个人梦想,追求国家发达、民族振兴的宏愿!这一代留学人不输先辈,正在各自专业领域发挥创新、带头作用,带领中国各个领域走向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6.
辉宗 《神州学人》2004,(6):19-19
在“海归”当中,刘明康绝对是精英级的人物。能成为中国金融业的掌舵人之一,刘明康绝对是“海归”的骄傲。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2011,(8):11-1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到中国寻找发展机会.海归收入满意度问题广受关注。中国首份《海归就业力度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海归的薪酬在5000元以内,其中近三成处于“小白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2003,(Z2)
中国海外学术交流协会、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国际华人科技工商协会、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旅美历史协会、中国旅美专家教授联合会、美国中国桥基金会、旅美清华大学校友会、美中经贸科技促进总会、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华夏中文学校、休斯敦华夏学人协会、中国海外生态学者协会、中国海外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环境国际基金会、美中创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归国人员的持续增长,在西方高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到中国高校任教的"海归"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但是学界对海归教师回国任教状况的关注度不高,特别是从学校的角度对这些海归教师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还很欠缺。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对20所中国大学的校长进行深度访谈,在每个访谈的录制、转写和编码的基础上聚焦五个主题的分析和讨论:聘用海归教师的原因;聘用海归教师的标准、要求和期望以及对海归教师的满意度;海归教师的优惠政策;海归教师的优势;海归教师的劣势和困难。最后提出了海归教师重要作用的再认识,海归教师优惠政策的再落实,海归教师优势的再发挥和海归教师劣势的再克服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萧杨 《留学生》2013,(12):1-1
对于中国海归人才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为何是最坏的时代?因为随着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加,今日海归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远超他们的前辈改革开放以前,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数量非常少。2000年左右,每年回国的海归大约只有两万人、但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每年回国海归是27万人,而在出去的40多万人里,很多人未来也可能回归.海归人数的增加,让昔日的“抡手货”不再那么吃香,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海归”变“海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