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专语文通用教材《师说》中,第一段的总纲作用、第二段的论述及文章写作逻辑的反映其中心论点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有别于参考材料中提出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  相似文献   

2.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3.
中专语文通用教材《师说》中 ,第一段的总纲作用、第二段的论述及文章写作逻辑均反映其中心论点为“古之学者 ,必有师” ,这有别于参考材料中提出的“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在 ,师之所存。  相似文献   

4.
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王一冰同志《(师说)论述了两个观点》一后,不少读来稿与之商榷,并涉及对议论中心论点的看法,所见各异。现发部分有代表性的见解如下。  相似文献   

5.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开篇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有人认为此文没有中心论点,只是在论述从师的…些道理而已。而笔者认为,要查清《师说》中哪一句话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采取类似确定一个新的物种属于什么纲目的方法,从论点的定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等本源出发,对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具备论点特征又为论据所证明的观点,必然就可认定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据此,笔者对《师说》中心论点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7.
“师”无疑是韩愈《师说》中的最核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始就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在文中给“师”确定了一个特有的内涵,这似乎是明白无误的。但有意思的是,就在《师说》这一篇文章中,“师”这一概念的内涵却是有变化的。人们都注意到韩愈所说之“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是孔孟之道,而非别的,却忽略了“师”也应有其特定的内涵。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道”是如是所指,那么“师”当然也就是指传授孔孟之道的师了。进而,所谓“受业解惑”也应当都是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了。可是从第1段的内容来看,这样的理解又是…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教科书语文第二册文言课文《师说》是传统名篇,我已向学生讲授多遍,但每次都是照《参》宣科,总觉得有惑未解;一是觉得文章中心论点不好确定;二是认为课文首段第2句的注译欠准确;三是对第2段“士大夫群聚而笑”一处的引号有不同看法;四是对“小学而大遗”一句注译有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唐代文章宗师韩愈的《师说》。任教者在一堂课中两次说到“师”即是中小学教师这类话,后来在评课时,不少与会者都充分肯定教者注意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做到了韩愈所说的教师应该“传道”责任云云。在我们许多教师看来,《师说》中的“师”似乎是教育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老师。那么韩愈所说的“师”是这个意思吗?  相似文献   

10.
苏洵的《六国论》,课文把它分成五个自然段,我主观判断,大概编者是这么考虑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第一自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两个方面(赂秦者与不赂秦者)进行说理;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从“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从“不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讽刺北宋“为国者”吸取历史教训。 但上面的考虑,如果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实际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各国迁灭的原因;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第三层:用假设的语气,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  相似文献   

11.
朱文斌同学问:《〈孟子〉二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第二部分具体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可分两层。第一层,以设举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说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极差,“环而攻之”是说攻者来势很凶,但最后竟未攻下,说明“天时”与“地利”比较,“地利”更为重要。第二  相似文献   

12.
李建新同学问:“《天气陛下》这篇文章很长,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进行说明的?”《天气陛下》这篇说明文有72个自然段,篇幅较长,但文章以说明人与天气的关系为中心,分两部分来进行说明。第一部分为第1—28段,说明天气陛下的威风;第二部分为第29—72段,说明人是怎样跟天气陛下进行斗争的。这两部分安排的先后顺序,是逻辑顺序,每个部分具体说明时,也是逐层深入地进行的。第一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第1—9段,说明天  相似文献   

13.
韩愈在面对中唐“耻于为师”的风气时,创作了我国第一篇教育论文《师说》,提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职能,并以身作则,形成“韩门学派”,传播了儒家思想。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师说》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结合当下的教育政策,论述《师说》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的教育职责、师生之间友好关系,指出《师说》在重视思想引领、尊师重道、尊重学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分析】论点的提出有多种方法,而开门见山提论点是常用的方法。《师说》的开头一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个论点,首先要并清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这么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职责是富有独创性的,接着展开分析,对两个主要论点从道理上作了初步论证。为什么人“必有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相似文献   

15.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师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的道理。先举“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例来论证。接着论证什么人可以成为老师,古代求学的人为什么必定有老师等观点。在这里作…  相似文献   

16.
干开华《〈师说〉的一处标点商榷》(载《语文知识》1995年第3期)认为,《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应该放在引号之外,原因是放在引号之内这两句的主语指代不明确。其实,这两句的主语相当明确,即承前省略的第一个“彼”,而这个“彼”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师”。全句的意思是:“老师跟学生年龄相近,闻道相似,[老师]地位低[学生]就足以感到羞耻,[老师]官  相似文献   

17.
《师说》是一篇以正面立论为主的议论文.《师说》的中心论点固然是在论述为学必须从师的道理,但作者却用全文五分之三的篇幅来批判当时一般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尚,这是别具匠心的.《师说》全文共四段,文章在首段正面论述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之后,第二段就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不良社会风尚,用对比手法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言行进行了有力地批判.文章结尾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对李氏子蟠“能行古道”,“不拘于时,学于余”的行为的肯定,也是对这种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的有力抨击.所以,无  相似文献   

18.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毛主席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初步了解了政论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主席的《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一文,以加深对政论文特点的了解和认识。 二、问题讨论 问题①:全文可分几部分? 明确: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的武器的问题。 第二部分(2—5段):具体分析寻找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的道路,也即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走俄国人的道路。 第三部分(6段):解决问题。最后得出中国要建立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9.
韩愈在《师说》中将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另一种是“受之书习其句读”的“童子之师”。前者传授的关乎人生的大道理,是“人生之师”;后者仅仅传授讲解书本知识,是“句读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优秀课评比中,最优奖获得者刘英春同志《海滨小城》的教学,颇有新意,现节录于后。……师:本课中的“小城”部分,可分几段?生:按“庭院”、“公园”、“街道”可分为三段。师:不错。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各是什么意思?生: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话说小城的每个庭院都栽了许多树。第二句话举出一些树的名字,具体地说明树多。第三句话说桉树叶子散发出香味。第四句话说凤凰树花开得很热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