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丽娜 《教育现代化》2005,(12):122-122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已精辟地诠释了教师的责任和作用。但是,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呢?做一个好老师,尤其是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老师.是有秘诀的,秘诀概括起来说,只有一个字——爱。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目睹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我也正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我的许许多多学生奉献着爱。  相似文献   

2.
第1问 “我”有良好的专业性向吗?人类生米拥有的是崭新的生命。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倾听、表达、思考及尝试。每个人各有其独特的才能及先天限制。每个人皆可因自己的天赋条件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的、有觉察力的和有创造力的人.前提是他必须对自己的禀赋有深刻的了解和充分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杨开秀 《课外阅读》2011,(6):246-246
我们学校有一位教师,可以说集各种荣誉于一身,领导欣赏他,同事佩服他,本学年学校领导安排我和他教一个班(六年级),他是班主任,我是副班主任,他教语文,我教数学,我感到荣幸之极,俗话说,和“英雄”站在一起,自己也“英雄”了,和“优秀”教师在一起,自己也“优秀”了,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态踏上了和他教一个班的旅程。  相似文献   

4.
一、模仿教学要勇于“取” 初人门的年轻教师,模仿名师或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或设计,是学习优秀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在模仿的过程中,得其精髓,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模仿教学”也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5.
10年前,我所师从的古典文学专家刘衍文先生写了一本《古典文学鉴赏论》,他用的方法很妙,把古典文学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先提出来,然后让不同的古人发表不同的意见,不管是什么朝代的人,只要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这一问题有所论述,都加以罗列,最后刘先生一个个加以评析,判定优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对刘先生说:“你这是召开了一个千古才鬼的学术研讨会。”——这就是与古人对话,这种读书状态就是“对话状态”  相似文献   

6.
胥进光 《上海教育》2006,(7B):24-25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重看到了《上海教育》,看到了里面让人一见如故的“当代教师”。我从中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里面有我的烦恼,我的困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十几个春秋寒暑,我像一个毛小子,在教育的田野里摸爬滚打,有时摔得鼻青脸肿,难免有时灰心丧气,甚至有时怀疑自己并不具备当教师的素质。而“当代教师”,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教育足迹的窗子,一篇篇散发着油墨气息的章,让我看到数不胜数的同仁,也有着和我相似烦恼、尴尬、甚至自卑。人生是一条充满坎坷的路.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它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我在某杂志上看到一则心理测验题,名字叫“人生游戏“,内容是关于一些优秀及不良品质的选择.我觉得这个游戏挺有意思,而且很有教育意义.我带的是个小学实验班,三年级,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厚,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挺突出的,对此,我平时也没少敲打,但他们并不怎么听得进去.我何不试一下这个“人生游戏“,用游戏的方式来唤醒学生对自己、对别人、对生活的一种严肃的态度呢?……  相似文献   

8.
说起写“我”,有些人认为好写,理由是对自己熟悉,可写的事情很多,也能准确把握住自己的个性;也有些人认为并不好写,原因是由于对自己太熟悉了,以致于理不出头绪,不知从何写起,甚至不能突出自己的个性“。我”这类作文究竟怎样才能写好呢?要写“好我”这类文章,关键之一就是要写出自己的独特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爱好、情感体验以及人生感悟等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只要认真审视自己,你一定能写出一个有真情实感又与众不同的“我”。要写“好我”这篇文章,关…  相似文献   

9.
刘祥福 《湖南教育》2002,(13):20-20
最近,我对本校1535名初中学生中的259位“学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学习动机不明的有47人;学习无兴趣的有84人;与教师无感情的有38人;作风懒散,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有20人;其他的有12人。分别占全校被调查人数的18.1%、32%、15%、8%和4.6%。由此可见,目前初中学校的绝大部分“学困生”,不是智力型“学困生”,而是非智力型“学困生”。因此,发展非智力因素已成为帮助学生脱困的紧迫任务,更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讲究批评和表扬的艺术,维系学生的平衡心态。苏霍姆林…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从2003年上网,开始了自己艰辛又充实的网络生活。每晚我都会静静地守候在电脑前,享受着网络带给我的另一个精彩世界。起初,我还不会用百度、  相似文献   

11.
日前,笔者曾看到某校教师评价校内干部的表格(表格内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备注”等项目),发现一个看似平常实乃异常的现象:多数教师的选择,要么均是“优秀”,要么均是其他,有区别的很少,而且几乎看不到有什么“备注”,更有甚者,表格一律“留白”,选择“弃权”。而由统计结果得知,干部们最终“平分秋色”,难分伯仲。教师们“一视同仁”的“义举”,很耐人寻“问”。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我们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我想到觉悟这个词,“觉”下面是一个“见”字,“悟”是“心”旁加一个“吾”,我想它最根本的含义应该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自己看见自内心的真正愿望。人这一生,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大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有梦想,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一直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够安顿他人,也能够安顿自己。  相似文献   

13.
PARTY完回家,发现老妈在门上给我贴了张纸条:冰箱第二层有排骨饭,微波炉按2下,吃完饭后把碗放在水池泡着,等我回来洗,千万别再用“一个面包、几粒维生素”打发自己……不要笑话我是个“蛋白痴”,其实骨子里我是个很勤快的人。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拜读了一本思想深邃、充满智慧的书——美国斯蒂芬·伦丁、哈里·保罗、约翰·克里斯坦森合著的《鱼》。《鱼》讲述的是“世界著名的西雅图派克街鱼市场”的故事。故事不长,却富含哲理,引人入胜,带给人一个全新的视角。“鱼市哲学”告诉人们:快乐工作更有效。掩卷之际我联想到,在教师的工作中不也存在着“鱼市哲学”吗?选择自己的态度:让自己爱上这个工作派克街鱼市场卖鱼的人都知道,他们每天都要选择自己的态度。正如其中一位鱼贩所说:“工作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是无奈、厌倦,还是想做出成绩?如果你希望举世闻名,就得做得与众…  相似文献   

15.
李明新 《小学语文》2011,(11):59-61
“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从教23年,回想自己的工作历程,我发现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每当我艰难地处理完学生问题的时候,每当我疲倦地放下判完作业的钢笔的时候,每当我自己都不满意课堂教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刘翎 《湖南教育》2005,(19):35-35
孔子说“:兴于计,立于礼,成于乐。”同样,在国外,也有人说“:一个人再坏,只要他喜欢莫扎特的音乐就坏不到哪里去。”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如何运用音乐教学进行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歌曲学习中的德育——以德扬善歌曲演唱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一首歌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心灵也可以得到美化。如教材中的《卖报歌》,作曲家聂耳就是以大街上报童的生活为写照创作了这首歌曲。旧社会的孩子生活十分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每天卖…  相似文献   

17.
何少荣 《宁夏教育》2004,(11):68-68
1991年,大学毕业的我迈上了中学讲台,自持满腹经纶,对付中学生绰绰有余。写计划、搞设计、整理总结,自认为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支撑,但三四年来,自己却忽然间有一种失败的感觉,肚子里的理论变得苍白无力,说出的“行话”达不到水准,写了几篇所谓的论文报上级部门评选,最好的成绩不过是一个优秀奖。我需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了。  相似文献   

18.
初为班主任,六十多人的“泱泱”大班,着实让我头大。工作几年,平时观察一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感觉就是一个字:“恶”。再怎么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后看,自己也是个“恶”不起来的柔弱女子。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班集体建设时强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教师不应是一个“发号施令者”,而应是以高超的教育艺术,使学生“把教师的意图当作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行。”创建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活力的团队,不仅仅需要班主任教师的付出,更多的应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激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来创建班集体。因此,实施这些构想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学生自己“当家”做“主人”。  相似文献   

20.
孙维刚说:“课堂是让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后进的学生变得优秀的场所”。优秀生变得更加优秀,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但要让后进生变得优秀却是很多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然而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存在这种后进生。很多教师总为这些后进生感到苦恼,把后进生看成冥顽不化的顽石,甚至产生“弃”之而后快的想法。而我却把他们当做宝贝,可以点化成“金子”的宝贝。我潜心摸索,努力尝试,终于找到了“点化”他们的方法!课堂教学以后进生为出发点,“反弹”教育教学的“琵琶”,可唱出新曲!本学年我又接了八年级两个最差的班级,我坚持让“后进生”成为课堂的主宰,以此为出发点整合课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