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民生是一张报纸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民生报道是一张报纸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几年“民生”版编辑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开“民生”版易,但办好“民生”版却难。要想将“民生”版办得贴近百姓,让读者击掌叫好,编辑记者必须全力投入,体恤民情,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百姓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在做好政务报道方面,备媒体是“备村有备村的高招”。《哈尔滨日报》政教要闻部的年轻人,把政务报道“化”作涓涓细流,使党和政府的信息与百姓的心声融会贯通,实现了新闻规律与宣传效果的完美结合、报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完美结合、党和政府“要干的”与老百姓“期盼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周冰 《信息系统工程》2004,(12):105-105
我们要反映“公众利益”,从来也没有想到做电子政务的报道会肩负这样的责任。当听到国家领导人大声疾呼“群众利益无小事!”,当听到基层干部讲道:“电子政务服务的对象不应该是国家公务员,而应该是百姓、企业!”的时候,CCNEWS《信息系统工程》的记者,才真正意识到对电子政务建设报道的责任会有多大。2004年我们将电子政务报道的栏目命名为“公众系统”。我们希望从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去诠释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现状以及遇到的挑战。借助电子政务来反映“公众利益”是否得到重视,将是“公众系统”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已经不再是新生事物,它通常是以大众为收视对象,采用平民的视角和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话题,并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一种新闻样式。笔者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务必在高收视率与高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到新的支点,  相似文献   

5.
吴万哲 《今传媒》2005,(11X):60-60
“赤子情深”系百姓 打开明洲先生的作品集《赤子情》,农民工、环卫工、“抓贼个体户”、“鸡会长”、“西瓜王”……却扑面而来。这本书,正如编者在封面所“广告”的:“百姓记者,写给百姓的书。”读罢此书,感觉诚如斯言。  相似文献   

6.
关注百姓生活,讲述百姓故事,体恤百姓冷暖,帮助百姓解困,这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所在、道义所在、威望所在。自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吴江日报社积极响应,精心谋划,周密组织,狠抓考核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党报新闻服务品牌,塑造了新闻队伍优良思想作风,“走转改”已步入了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成为全体吴江报人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7.
我们所理解的民生新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初河北电台经济频道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开办了民生新闻节目《百姓30分》,在节目里有反映“百姓身边事,群众心里话”的“百姓新闻”,有快节奏服务生活的“民生资讯”.有解决消费投诉和生活烦恼的“热线反馈”,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百姓展开的。开播一年来,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8.
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是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根本核心是民本取向,即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种。民本”取向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真正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以百姓的视角去看问题;内容上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和百姓的距离。电视民生新闻的这些基本理念正好融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言百姓事”、“说百姓话”,大到形势政策,小到柴米油盐,成为百姓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9.
眼下,打着“民生”旗号的电视新闻正在屏幕上走俏。“民”,百姓也,“生”,生计也。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它能以百姓的诉求为主旨,以解决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为己任,从而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然而,随着各地电视新闻大战的升级,这种被称之为反映“民生”的都市电视新闻中的“暴力”行为已开始突显,在有的地方,甚至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0.
民为国之本,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百姓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党报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报道民生,正成为新时期党报工作的重点,也是党报落实“三贴近”走近百姓的最佳途径,是传媒多元化时代党报做大做强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丁理 《新闻采编》2007,(5):32-33
随着《南京零距离》“零距离”贴近民众的“民生新闻”的成功运作,全国范围内随即引发了“民生新闻”热,各大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自己的“民生”节目。由此,运城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第一时间》栏目也应运而生。像其它台的民生节目一样,这是一档站在百姓立场、以平民视角来关注百姓生计的本土化的民生新闻节目,内容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日常的七零八碎、家长里短等。节目中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让他们自己在镜头前述说,增强其话语权,并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体现出媒体对百姓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三贴近”的新闻从业理念。  相似文献   

12.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冒风险,奔走在新闻的最前沿,用客观报道揭露事实的真相;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深入生活的最底层,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和小事件,展示百姓的苦乐悲欢;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新闻事业,用手中的笔捍卫着道义和责任,他们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13.
“三贴近”就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关注的目光转化成关怀的行动,针对百姓的关注,用百姓的语言,结合百姓身边的事例,采用百姓喜爱的形式,让我们的新闻宣传更加具有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结合辽宁电台的新闻宣传实践,我们认为,坚持“三贴近”原则,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余春玉 《新闻窗》2007,(4):67-68
民生新闻的内涵与发行量的内在联系 简单地说,“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新闻。但是,由于受传统新闻模式的制约,不少新闻还仅仅停留在“为了百姓”这个层面上,至于“百姓是否关心”却很少顾及,以至民生新闻一直停留在表面,没有引起百姓的共鸣。从2002年开始,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开播和一系列类似新闻节目的相继出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新闻晚报》是浙江卫视2003年推出的一档杂志型的特色新闻专栏,栏目的定位是“百姓关注、百姓需要”,栏目的主要特色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从百姓视角看问题,根据百姓需要做报道,突出民牛热点,突出双向互动,突出人文关怀,一句话,就是要充分体现“三贴近”精神。  相似文献   

16.
姜冬梅  王威 《新闻传播》2006,(2):38-38,41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代表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倾听百姓话语,“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代言人”,“民众、民心、民愿、民情、民趣”是这类新闻的基本内涵。它的大多数新闻是对百姓原生态的关注,并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心,与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但这种界定不是说这类新闻就是简单的家长里短,平铺直叙。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8日,湖南《衡阳日报》首次开辟“百姓纪事”专栏。我成为了该专栏的主笔。“百姓纪事”是一个立足于百姓生活的“平民化”专栏,它以普通老百姓为新闻主角,站在维护百姓利益、传递民众呼声的立场,聚焦百姓的喜怒哀乐,剪辑了一个个平凡的生活细节,真实地体现了老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点点滴滴。该专栏荣获了2005年度湖南省市州报新闻奖专栏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18.
打开湖北电视台四频道,看过社教中心的新版栏目《百姓时间》,人们便会发现,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冒出了这么个新鲜词,一个特别的角色,这便是《百姓时间》自我发明的“百姓记者”。 “百姓记者”顾名思义,是由一个普通百姓身份的人,在栏目中担任起一名专业记者的角色,仅仅如此,也就谈不上更多的新意,但看过《百姓时间》后,人们又会惊奇发现,采用“百姓记者”形式,决非仅仅是一种手法上的标新,更主要的是为了达到媒体与受众之间一种角色和视点的转换,一种情感交融和距离的拉近。 在传统的概念中,媒体与受众之间通常呈…  相似文献   

19.
对涉及档案馆开放档案工作的两个现实案例进行另类解读,将问题的症结归因于档案馆开放“责任”的认识偏差,即“主要责任”和“责任边界”的模糊,进而对档案馆在开放工作中的“主要责任”进行阐述,提出其“绝对责任”和“主要责任”是“扩大开放,提供利用”,并指出应合理划分档案馆的责任边界,赋予档案馆“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20.
媒体,究竟和谁穿一条裤子?书本里说,媒体,具有监督社会的责任;而记,则是无冕之王。所以,执地认为,媒体应该向着百姓,和百姓穿一条裤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