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宋代国家的土地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唐朝实施“两税法”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私有产权形态日益深化的阶段,而宋代正处于此一阶段的充分发展时期。这就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必须随之转变,国家的工作重点也逐渐转移到以产权保护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中来,从而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及维持社会的稳定。北宋建国后,承袭唐代对土地私有产权的保护制度,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建立了一套从上至下的土地管理机构并制定了详细的土地管理内容,从制度上保障了宋代的土地私有产权,从而确保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巩固了政权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孙晓忠 《老年教育》2010,(10):17-18
有关著述指出,游民阶层在宋代已开始出现。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失地农民增多,再加上人口激增,增加了朝廷的治理难度。这个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手工业、第三产业和类似今天的不依靠辛勤劳动、凭借买空卖空的“金融”业开始大量出现,种种因素使得大量游民产生。  相似文献   

3.
由于宋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使宋墓中包含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孝文化因素。考古发现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宋墓中体现宋代孝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互不相同并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所受宋王朝政治辖制强弱的不同及文化的沿续性所造成的。宋墓中所体现的宋代孝文化反映了宋代“以孝治国”、“教孝求忠”、“以孝愚民”的时代特点,孝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影响了元代的社会文化,并预示着明清“愚忠”、“愚孝”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宋代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和“贱农而贵末”的倾向,使大批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投身到工商业中去.又加之宋代社会经济充分发展,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分工发达,交通便利,促使宋代社会人口空间流动频繁,流动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5.
朱登华 《历史学习》2003,(10):17-18
宋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的”,但是宋代国家政权却“积贫积弱”,最后步步走向衰落。其“富而不强”的历史悲剧所产生的教训相当深刻。结合史实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造成宋代“富而不强”悲剧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四点。一、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使国家积贫北宋时期,为了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统治者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中央行政方面,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导读》2013,(9):F0002-F0002
中国素有“瓷国”之誉,英文China既指中国.又指“瓷器”。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史上,古代工匠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瓷器传奇,宋瓷便是其一。宋代的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这个时期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相似文献   

7.
西晋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奴隶制度依然严重存在。奴隶制的存在是否给西晋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奴隶制的严重存在 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形式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一是以佃客劳动为基础和以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一)、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即地主拥有的“田宅称是”,其田园“周遍天下”①;(二)、耕种地主土地的劳动者称为佃客,“客皆注家籍”②,对地主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三)、佃客主要受地主的实物地租剥削,“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③。由于地主阶级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可简称其为地主制封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8.
古代日本的“家”指家族公社或家族的共同住地,它往往兼具血缘和地缘的双重要素;“宅”既是地方首长(村首)家族的共同财产,又是亲族共同体在更大范围土地上经营农业的据点;“屯仓”是公元4世纪以降倭王家族在各地陆续设置的私有土地,中央豪族的私有地则称“田庄”。“家”、“宅”是土地公有制的产物,“屯仓”、“田庄”则是典型的大土地私有制,这两种土地形态在公元4至7世纪中期长期并存,尽管当时前者较为普遍,但后者却代表阶级分化、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更富有生命力。“大化改新”时期推行“班田收授法”,意在取缔大土地私有制,但终因逆历史潮流而很快瓦解,土地私有制也突破以往的模式,进入庄园制时代。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国有土地经历着一场产权巨变,也就是由国有向私有方向转化,这也使土地管理体系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唐五代国家对国有土地的管理由前期的兵部、诸军更多的参与,转变为户部、州县更多的管理;到宋代随着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土地诉讼明显增多,致使宋代的提点司和提点刑狱更多地参与了管理.这是土地产权频繁转移和产权关系混乱的结果.土地管理的变化有可能推动产权关系进一步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宋代诗话里“韵”的梳理,以“风韵”之“韵”为讨论对象,分析“韵”之内涵在宋代诗话里的复杂情形;说明“韵”的突出对于宋代诗学乃至中国古典诗学的意义;进一步探讨构建宋代诗韵学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宋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寄居”、“土居”等语为线索,考察宋代士大夫的社会性格。“寄居”是“暂住”的意思,《汉书》中就已出现,如《息夫躬传》记载:“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是极普遍使用的,但做为制度史用语,在其他时代则不多见。然而在宋代史籍、特别是《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寄居士大  相似文献   

12.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认为宋代是莆田古代历史上文化教育最辉煌的时期。指出莆田“文献名邦”的誉称源于宋代。而“文献名邦”碑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有其重要的地位。李泽厚先生曾写道:“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上自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到各级官吏和地主士绅,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级或阶层。”宋代的文人写意画,正是在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上,才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债法的渊源及宋代债法发展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债法就其渊源而言,主要由《宋刑统》、皇帝的敕令、条发事类、判例等重要部分组成;同时,社会上流行的家族法规和民间惯例也是宋代债法的重要补充形式。伴随着“重义贱利”思想的转变,宋代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加剧,封建商品经济迅猛发展,这是作为交易法的宋代债法发展的强大动因。同时,宋代债法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继承和借鉴前代债法成果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6.
裴亚兵 《文教资料》2014,(31):38-40
宋代是我国学术史上著名的疑古变革时期,宋代的学者对儒家经典提出大胆的怀疑。《孟子》作为宋代“升格”后之经书尤其受到经学学者的指摘,形成一股“疑孟”思潮。本文则选取“疑孟”思想中具有代表性且有共同性的李觏、司马光、晁说之三人,对三人的“疑孟”思想做出比较,论述其内容,探究其成因,以期以点带面地更深入地揭示宋代的疑孟思潮。  相似文献   

17.
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际上,这句话蕴涵了一种教学方法——“问题诱思法”,即巧设问题,诱导思维。具体地说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永佃权是从封建租佃关系中发展出来的,以对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永佃权就是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是农民的人身地位提高以后,通过斗争获得的。江西农村的永佃制租佃关系,始见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依然存在。永佃制的租佃关系有利于生产发展,也会在土地使用权的转移中产生“二地主”。在封建制度下,永佃制引发出经营土地者,却不能减轻佃农的负担。  相似文献   

19.
宋代土地租佃制在官田和私田上广泛适用。在土地租佃制下,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是实物地租,同时,货币地租也有很大的发展。水佃权的转让及“二地主”的出现更加剧了租佃关系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宋代土地租佃的性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佃农的法律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种租佃契约关系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20.
泰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础上直接演成的,在泰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前.今天泰国这片土地上并没有经历过一个奴隶社会的历史时期。在泰国的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或王有制,最高土地所有者被认为是国家,而国王就是国家的人格化。在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国王自己直接占有着一部分土地,其余土地则以分封的形式分赐给为国王服务的大小领主。这就是泰国早期历史上的“食邑”制。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泰国的封建关系为一套更具体的“萨迪纳”制所固定下来。不过,尽管土地占有形式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但在泰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以土地王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关系的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