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图片中,一张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刘翔在前面飞跑,记者们在后面追,前奥运跨栏冠军将他们轻松甩开,身后的记者仓皇而无奈.这幅照片,成为当天很多报纸的头版图片或者重点图片.  相似文献   

2.
文字记者写出好文章,摄影记者拍出好照片,和记者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都是密不可分的。摄影记者同文字记者相比,除了报道形式的区别之外,调研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近年来,国内报刊纷纷出现图片告急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报道质量上乘的好照片,照片质量好坏同记者采访深入与  相似文献   

3.
图片网站的建立和发展使新闻图片的传播方式产生了一个飞跃,打破了以往那种记者自发将新闻照片邮寄给某家报纸杂志发稿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签约摄影师方式,通过图片网站销售照片来传播新闻,不仅把新闻图片变成了"商品",更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使新闻图片市场一诞生便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工农业图片报道中,虽然出现过许多好照片,但是有些报道和群众的要求确实还有距离,从内容到形式还都比较枯燥、呆板,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一是由于记者片面地理解“抓中心工作报道”。例如,报道增产煤炭,许多摄影记者都去拍摄掘进的情况,跟着报纸上就不断地出现清一色的“打眼”和“剥离”工作的照片。农业图片报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另一个原因,是记者  相似文献   

5.
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就会看到不仅摄影记者在拍摄,连市民也拿着各种数码设备在拍,他们通过网络把照片贴在博客中、放在贴吧里,正以全民记者般的阵势,铺天盖地抢夺报纸和网络上的图片位置。速度之快纸媒望尘莫及,甚至记者没能及时赶到只好采用市民的图片,此种情况在媒体中时有发生。正可谓是只要有新闻就有大众摄者的身影,这给专业从事新闻的摄影记者,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激发起摄影记者自我创新的紧迫需要。1.读者图片上传使摄影记者鞭长莫及。过去,完成一张胶片照片得历经烦琐的工序,在时效上也略显不足,专业的技术使得摄影记者风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文章介绍,一位外国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全世界的总编辑都是重文字轻照片,全世界的读者都是重图片轻文字的。这话虽说有些“绝对”,但联系实际想想也有一定道理。为什么有的报社图片工作搞的好,发稿量大、照片质量高,而有的报社长期以来这方面是薄弱环节,文字“腿”长,图片“腿”短,瘸着“腿”走向读者。分析病因,说到底是一些报社的总编辑只有文字意识,缺乏图片意识。  相似文献   

7.
徐斌 《新闻实践》2012,(9):101-F0003
在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浙报集团图片中心记者储永志的一组《再生棉污染苍南,双刃剑过于沉重》(以上简称《再生棉》),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及科技类新闻(组照)评选中获得铜奖。在参赛照片如过江之鲫、每张照片只停4秒的国际比赛评选中,这组照片能吸引评委眼球,过关斩将、最终获奖,得益于它娴熟地运用了最直观的、国际通用的摄影语言。  相似文献   

8.
曾璜 《记者摇篮》2006,(4):46-46
在图片编辑的过程中,图片编辑要尽可能地回答以下这些问题:照片是否达到了媒介所接受的技术质量?倘若技术质量不够好,是否影响到图片的信息传播?后期的加工处理能否改善图片的视觉表现?剪裁能否增加图片的表现力?这张图片的视觉信息是否为文字所无法表达?这张照片视觉有意思吗?说明怎样写能增图片的信息量?照片在版面上不影响读者接受视觉信息的最小尺寸是多大?什么样的版式可以最好地表现图片?一张图片够吗?是否需要二张?或多张照片来补充?哪张是抓拍的照片?哪张是摆拍的照片?哪张是可信度最高的照片?这个场景允许摆拍吗?哪张照片最真实地…  相似文献   

9.
徐斌 《新闻实践》2013,(2):85-F0003
2012年年末,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评选出年度图片。美国《时代》周刊也推出了“2012年年度十大新闻图片”。“这十张图片,是2012年最能打动我们的图片!”《时代》周刊摄影总监基拉·珀拉克说。这十张图片,有两张来自同一个国度——叙利亚,表明了叙利亚内战作为焦点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我们在其中一张摄自叙利亚照片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Goran Tomasevic(戈兰·托马舍维奇)。这位来自塞尔维亚的路透社记者,以《利比亚战争》荣获第八届华赛年度照片大奖。2011年。他可能是离利比亚战争最近的摄影记者,他的照片仿佛让人能听到枪炮声、闻到火药味。2012年,他又挎着相机,一头扎进了叙利亚战火的枪林弹雨中。  相似文献   

10.
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曾于1997年在苏丹拍下了一张名为《饥饿的小女孩》的图片,图片上一个饥饿的黑人小孩跪倒在去救济所的路上,旁边是一只等着进食的兀鹰。这张照片让他摘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然而,正因为这张图片,他备受舆论压力和自我良心的谴责,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个事件也成了日后众多新闻学院研究"记者职业道德与公众道德如何抉择"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叶寒青 《中国记者》2012,(3):118-119
"全民记者"时代的好处是身处新闻现场的人可在第一时间记录第一现场。而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联络上这些拍摄第一现场的照片,就成为当今传媒竞争的重头戏。竞争成败的背后则隐藏着图片资源建设、图片运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3日,香港《明报》刊登了新华社摄影部新闻中心发出的一幅火灾照片。照片说明是这样的:“北京和平门全聚德烤鸭店昨晚发生火灾,消防队员需出动云梯扑灭大火。山于火场在北京新华社总社附近,该社记者第一时间到场拍摄并随即发出照片,效率之快为大陆新闻界所罕见。”看到这样的说明,摄影部新闻中心年轻的采编人员不禁忧喜参半,在抢得新闻的兴奋之余,也为这种高效率的好新闻照片为数太少而感到几分遗憾。作为通讯社的图片发稿部门,新华社摄影部的首要职责是通过图片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全国及世界各地传发具有较强时效性的当日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13.
董海韵 《新闻窗》2011,(3):117-118
在新闻采访中,努力拍摄一些既有新闻价值又有艺术价值的图片,这是许多记者、通讯员经常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卡蒂埃·布列松曾说,一张好照片是在拍摄者的眼睛、头脑和内心三点成为一线的时候产生的,就像射击时通过准星瞄准靶环。这句话不仅是大师偶然抒发的感想,其实也准确形象地道出了所有好照片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梁斌 《新闻前哨》2003,(3):31-31
一、“老总”:摆正新闻图片的位置 报纸总编辑要牢固树立“质量上突位子、数量上保位子、矛盾中腾位子”的思想。在筛选安排文字稿件的同时,注重筛选安排新闻图片。凡涉及题材重大、内容新颖、现场感强的优秀照片,坚决安排到显著位置。 二、记者:把握好摄影中的几个转化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要想始终牢固树立用图片本  相似文献   

15.
张克非 《新闻传播》2005,(11):65-66
《牡丹江晨报》是一张8开32版的都市类报纸,由于主编对图片的重视,几年来图片在报纸上一直很抢眼。遇到重大事件,编辑部有一种共识:让摄影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2005年6月10日,宁安市沙兰镇发生200年一遇的洪灾。编辑部闻讯后立即派车让笔者和一位文字记者同往。由于我们两人是全国各家媒体中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笔者拍摄的照片在本报第一时间刊出后,新华社以通稿的形式向国内外发布。沙兰洪灾期间本报的新闻图片多次以一版组图的形式刊发。  相似文献   

16.
8月16日,本刊召开了部分新闻单位的青年摄影记者座谈会,会就如何提高青年摄影记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及本市日前的新闻摄影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的途径。《中国城市导报》摄影记者雍和认为:就读者来讲,文字与图片相比较,照片刺激大,读报时,首先抢先的是标题与图片。摄影记者应该一丝不苟地拍摄好的新闻照片,再由编辑精心编排版面,使之达到更好的报道效果。现在有的新闻照片是摆好架子拍摄,这种照片读者不欢迎,作为新闻记者从内心深处也是不愿意多拍这类刻板、虚假照片的,可是,实际上许多记者又都乐于去拍这类照片,因为拍这类照片拍起来便当,不用担风险。  相似文献   

17.
谢飞 《新闻窗》2005,(6):52-52
2005年5月9日,福建《东南快报》记者柳涛在雨中的厦门街头苦苦等候了一两个小时,拍摄了一组雨中骑车人路遇马路陷阱摔跤的图片,照片极具现场感和冲击力。此组相片经报纸和新华社的刊发进而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工作,撮影记者用一幅生动的现场照片,把所有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感受全都凝聚在这一瞬间。图片编辑的工作是架设摄影记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要把摄影记者的劳动成果用最有效的方法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9.
数字时代图片编辑的职能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时代图片编辑工作与以往有何不同?让我们先回到9年前,看看那时候图片稿件的编辑流程是怎样的.那时,图片编辑每天第一项工作是收取信件,拆信封,选择可供发稿的照片;图片稿件的另一个来源是摄影记者,他们拍摄的照片在暗房工作人员帮助下冲洗出来,图片编辑在底片中挑选合适的照片,随后放大,撰写说明,最终送到照排车间.9年后,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整个过程都在鼠标点击下完成--图片编辑在互联网上浏览国内外各大通讯社、图片库的照片,在电脑里选择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虽然零星仍然有照片通过信件寄来,但是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高节奏、高效率的图片编辑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数码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从事新闻传播的图片编辑来说无论在工作方式还是工作理念上都带来强烈冲击,在面对愈演愈烈的数字图片造假问题时,也对图片编辑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图片造假的根源及危害数码技术的泛滥、新闻道德缺失、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主管部门监管不利是造成新闻照片造假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2004年4月,美国《洛杉矶时报》某记者参选普利策奖的照片被检测出造假,为《洛杉矶时报》带来了不小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