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川 《今传媒》2003,(3):25-26
读了两年多的《读者》,加在一起,50多期,数百万字。若问有何感悟、教益?很简单:感动。不光我感动,相信许多读过《读者》的,也会被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动的。这从她每期选登的读者“心声”便可看得出来,包括正在狱中服刑的罪犯。  相似文献   

2.
大川 《传媒》2003,(5):42-42
读了两年多《读者》,加在一起,50多期,数百万字。若问有何感悟、教益?很简单:感动。不光我感动,相信许多读过《读者》的,也会被一篇篇美文,一个个人物、故事感动的。这从她每期选登的读者“心声”便可看得出来,包括正在狱中服刑的罪犯。 有人说,如今有些人,冷漠多于关爱,麻木多于感动。实在地说,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大概正是透过这种现象,《读者》才有了自己明确的定位,而不是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真善美的阳光主题,“辛勤地采撷中西文化里最芬芳的花蜜”,用来滋润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可以说不》一书出版以来,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谁知该书有段话向久负盛名的《读者》杂志发难,引起了读者愤愤不平。问题的起因是,《中国可以说不》第二章标题《再认识:亲美的心理瘟疫何以蔓延》,说“《读者》实质就是一处小小资产阶级的精神乐园”,《读者》跟‘亲美的心理瘟疫’有什么联系?这么说吧,《读者》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文化水平一般但又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们的虚荣心,她使得‘小  相似文献   

4.
《出版经济》2004,(4):20-20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5.
《出版经济》2004,(4):13-13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6.
《出版经济》2004,(4):14-14
读过刊物的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读者》杂志的。读过《读者》的读者,很多人都为它的魅力称奇。这里,《读者》家人告诉你一个《读者》的经济故事。  相似文献   

7.
云弓 《今传媒》2004,(6):9-10
没有轰轰烈烈地造势,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读者》原创版于今年九月悄然面世。直至九月下旬,仍然有很多撰稿人不知道有这份杂志,在“中国文友论坛”上甚至有人对此将信将疑,不过这回《读者》是真的推出了原创版,而且质量一流。作为中国期刊界的龙头老大,作为一本靠文摘起家的杂志,为何在此时反其道而行之,推出自己的原创版?是文摘版的《读者》面临困境而欲图变招,还是一时心血来潮想来个“试应手”?分析《读者》杂志这几年的表现不难看出,《读者》推出原创版不仅是形势所迫,同时也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战略举动。大浪淘沙,《读者》面临四面楚歌与《读者》最辉煌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今天的《读者》所处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者》不但面临读者口味的变化,而且同时更面临越来越多同类刊物的竞争。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一味的风花雪月还能坚持多久?精英化的办刊方针还能在多大程度上迎合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还能走多远?君不见,当初有几家颇为流行的杂志现在不早已没落了吗?虽然目前《读者》仍然是刊物中的领先者,但他所面临的困难用危机四伏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首先,读者面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上个世纪末《读者》面对的几乎是一致的好评,由于其理念先进...  相似文献   

8.
《读者》: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川 《报刊之友》2002,(1):32-32
全国8000多种期刊中,《读者》早已是屈指可数的名刊了。就月发行量来说,她紧随《知音》、《半月谈》之后,名列第三。过去忙于公务,需要审读的报刊也看不过来,自然无暇领略《读者》的风采。退出“一线”,人闲了,身轻了,心静了,赶忙订了一份《读者》,以品一品这个名刊的滋味。  相似文献   

9.
今年8月份,《新闻通讯》开辟了“答读者问”一栏,回答了两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什么叫“倒金字塔结构?”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12,(30):46
是否设立"付费墙"一直困扰着报媒。不同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读者是报纸的客户,还是报纸要卖给广告商的产品?对这个问题,德国的《日报》认为,读者是报纸的主人,《日报》是由1.2万名读者组成的合作制企业。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末,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朱筱筱同学向30多位《大河报》的小记者介绍了自己当年与《大河报》作文版的一段情缘,和同学们分享了她从一个读者到作者,再到学习上的成功者的经历……十年来。无数个像朱筱筱这样的同学见证了《大河报》青少年版面的成长历程,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开辟青少年版面的非少年报,《大河报》的青少年版面就像一个“作文课堂”,引领无数同学走上了新闻和文学的圣殿。“利人也是利己”,在服务对象读者的过程中,版面自身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了青少年读者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那么这样一个小小的版面如何长久保持自己的“品牌”魅力呢?  相似文献   

12.
著名女记者姚芳藻在经过了艰辛的采访和别具匠心的构思谋篇后撰写的《秦怡传》,在《中国电影时报》连载了近一年,受到国内新闻界、文艺界人士的注目,并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有些朋友曾向芳藻祝贺,祝贺她非但宝刀不老,且比以前放出更耀眼的光彩,祝贺她勇敢地超越自我又一次成功。已经发表的十二万字,写的是秦怡在解放前的经历。有些读者曾多次打电话问秦怡:“写你解放后的续篇什么时候再发表?”  相似文献   

13.
文心 《编辑之友》2004,(6):16-21
《读者》(原名《读者文摘》,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称其为《读者》)杂志的发行量在国内排名第一,2004年11月份月发行量达874万。正因为树大,所以招风,正因为引人注目,所以有各种各样的议论。《读者》杂志的发行量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四,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所以她不仅仅属于甘肃人民出版社,也不仅仅属于甘肃省,而属于中国。所以,人们对《读者》的期望值就越来越高:这些议论是否正确,这些期望是否切合实际,为弄清真相,笔者在中国编辑学会第九届年会在兰州召开期间同《读者》现任主编彭长城交谈了整整一个上午,并一口气读完了他赠送给我的师永刚著的《读者时代》,同  相似文献   

14.
名流杂志《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自创办起至今,已经历了整整23年的成长历程。身为出版界的一员,作为《读者》杂志的读者,从其前身《读者文摘》创刊起就长期关注的读者,目睹了《读者》的成长,也目睹了《读得》所经历的岁月蹉跎,身为旁观者在此简叙《读者》,及其前身《读者文摘》的风雨星辰。  相似文献   

15.
《爱是不会凋谢的》是一部自传体爱情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巴黎女学生戴妮丝,爱上了在法国留学的中国画家李凤白,终成眷属。这种“国际婚姻”颇具传奇色彩,很能让人联想到浪漫、热烈,一见钟情等爱情专用词汇。还能有什么比这些词汇更使爱情生动、美丽呢? 《爱是不会凋谢的》却给了我们另一种魅力。这里没有浪漫的初恋,热烈的情欲,以及超尘脱俗般的传奇色彩,然而这部长达二十几万字传记性文学专著却以她平实的魅力征服了读者。  相似文献   

16.
述职报告大都是写给领导们看的,但《钱江晚报》却把它写给了读者。该报在10月8日的《钱江周刊》上推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向读者述职,娓娓道出台前幕后的酸甜苦辣。这组稿子反响很好,报社不断接到读者的来信来电,亲临报社慰问的读者络绎不绝。一位读者说:“晚报跟我们读者心贴心,我们读者更要与晚报心贴心。”  相似文献   

17.
“谁是我们的基本读者”? 1993年第九期《中国记者》刊出以《请您参与办好<中国记者>》为题的读者调查问卷后,共收到1003份问卷,来自除西藏、湾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甚至有远自墨西哥来的。 一些读者工工整整抄下问卷,绝大多数读者都写下了感想、批评和建议(下期将摘发部分读者来信)。其中,来自中央级报刊台的问卷有16份,省级报刊台的72份,地市级报刊台的205  相似文献   

18.
《读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本刊物,其发行量一直位居国内期刊首位,可谓是大陆期刊的“领头羊”。2000年的月发行量达500多万份,居世界期刊第六位。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这份文化精品类杂志,读者定位准确,因此“选择了‘读者’,就选择了优秀文化”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读者》创刊时名为《读者文摘》,最  相似文献   

19.
李频 《传媒》2012,(10):58-60
正与彭长城交往近20年,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他额头之下,双眉之间有一颗痣?痣与智谐音双关。品彭长城《让‘读者’御风而行》一书而关联彭长城之痣,看似风马牛不及,但观察《读者》现象多年,我内心中认知从《读者文摘》到《读者》的思想意义,进而认同在中国新时期期刊史上《读者》作为样本的思想价值。业内人士大多津津乐道于《读者》大楼与《读者》商标50.8亿元的市值,难免不因叶障目,忽略了《读者》大楼的思想基础与《读者》商标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关捷 《今传媒》2006,(10):54-55
有人说,如今,中外游客到兰州,除了看黄河之外,最重要的景点,就是《读者》编辑部。他们都想揭开一个秘密,就是一个仅有40位编辑的小小杂志社是采用什么神奇魔法创造出890多万份的月平均发行量的?《读者》的老总彭长城的解释是“我认为这取决于读者,他们有真、善、美的强烈追求,我们顺应他们的要求,把真、善、美播洒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做的是中国人的心灵读本。”那么,读者接受了这种心灵馈赠了吗?一位盲人的“阅读”,引出盲文版的诞生1996年底,北京。一位失明的老大爷,每天在晚上临睡前,都要让他的小孙女给他读《读者》里的文章。听到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