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再别康桥》我们耳熟能详,以“纯真的诗感”润泽了几代人。在教学中,一般把‘鉴赏诗歌所体现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教学目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是闻一多对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风格特点的概括。若把目标定位为诗歌所表现的“三美”,用《再别康桥》作为例文来突破,用例不典型。要体现“音乐美”,戴望...  相似文献   

2.
诗歌鉴赏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本。诗歌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对诗歌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3.
诗歌鉴赏     
一、高考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2(XX)年新修订的《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分项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1999年相比,要求上有两点变化不能忽略:一是鉴赏方面增加了“形象”,二是增加了“评价思想内容”(要求比1999年高)。因为“文学”和“诗歌”逻辑上为属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看成是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二、“鉴赏诗歌”的要领: 笼统地看,审美鉴赏所获得的是审美总体效应。但实际上,主体对客体(作品)进行鉴…  相似文献   

4.
对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诵读法”,“品读法”,“美读法”,“改写法”等,都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值得借鉴。但我认为,在教学中除了词句的掌握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对诗歌思想内容及其所营造的意境、诗的风格特点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一、在联想中鉴赏古诗鉴赏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关键步骤,也是体会诗歌艺术风格的重要一环。而联想,恰恰是进行鉴赏的最重要的思维活动之一。朱光潜在《美感与联想》中说:“在关照自然和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例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红令人觉得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本·琼生的诗篇《不像大树那样生长》为例,探讨“英语诗歌鉴赏”课程的教学。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三种策略:一、加强诵读,突出感性体验,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鉴赏诗歌的音韵美;二、研究语言,分析言外之意,在联想体验中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美;三、物意契合,注重陶冶性情,在审美思辨中学会赏析诗歌的哲理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本·琼生的诗篇《不像大树那样生长》为例,探讨“英语诗歌鉴赏”课程的教学。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三种策略:一、加强诵读,突出感性体验,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鉴赏诗歌的音韵美;二、研究语言,分析言外之意,在联想体验中学会鉴赏诗歌的形象美;三、物意契合,注重陶冶性情,在审美思辨中学会赏析诗歌的哲理美。  相似文献   

7.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8.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文本。诗歌文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者对诗歌文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向来就以“诗的大国”而著称于世。从《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魏晋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乃至唐诗宋词元曲无不闪耀着灿烂的光辉。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鉴赏,可使我们品味到诗词的意蕴之美、体悟到诗词的语言之美,而且诗歌赏析题也被列为我们中考,高考的考试内容。那么,我们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对诗词进行鉴赏呢?一、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诗人的感情倾向“诗言志”实际就是“诗言情”,古诗词中常见的有四种主要情感。①忧国伤时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了山河沦丧的痛苦、以死明志的决心。张养浩的《山坡…  相似文献   

10.
分析古代诗歌艺术美,要捕捉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要在“炼字”中体会意境美;还要从声律角度欣赏艺术美及从写法美去体会艺术美,赋、比、兴的手法分析有助于我们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美。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中华是诗的国度。有标示着我国诗歌滥觞的总集《诗经》,有诗歌之父屈原,有把普通劳动人民内心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古诗十九前,建安时代更是一代风骨,唐朝的李、杜代表着我国诗歌两种风格的高峰,“婉约”“豪放”的宋代词相继登上文学舞台——诗歌是如此深刻地镌刻在我们的心头,是如此多情地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因而,生活中不读诗,枉为我们华夏子孙;高考中不考诗,愧对我们先圣先贤。故,在历年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于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做了以下陈述: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一、近年来高考鉴赏试题研析“文学鉴赏”这一考点,涵盖的范围主要是对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鉴赏。《大纲》与《说明》要求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近几年考查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鉴赏的角度是对文句  相似文献   

13.
范教育要把学生带入美的世界去进行“美点寻踪”,对美文进行欣赏品读,设计一些有创意的美读活动,语文教师首先应使自己成为美的设计师。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较高的审美能力。首先教师对于课文要花时间、动脑筋去读,要把理解、分析、品评、鉴赏的眼光深入到课文深处,细细地咀嚼,深深地钻研每一篇课文,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以便教学中能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鉴赏美文中的结构、意境、风格的美,并感知、捕捉蕴含中的美。例一对课文《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美点寻踪”①美在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这表明作者是在写藤…  相似文献   

14.
征稿启事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现行高中必修教材中有限的几篇谈诗歌鉴赏艺术的文章之一,相比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和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它侧重于诗歌中意象称谓的求证,也侧重于对诗歌中意象的感悟、体悟,审美性很强,同时特别涉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诗歌理论性知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应该是一篇教学张力很大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到深入的字底体悟,从孤立而零散的意象理解到诗歌的意境感受,从诗歌内容的认知层面去窥探诗歌鉴赏的审美层面,帮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入境,是品读诗歌的根本。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透析,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思维,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在诗情画意中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考中也占有相当比重。但是一些同学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常常不知从何处下手,笔者觉得这主要是因为同学们还未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下面,笔者试从诗歌的关键词句、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方面来谈谈突破诗歌鉴赏堡垒的方法。一、从诗歌的关键词句入手进行诗歌鉴赏我们在学习郑愁予的《错误》时,老师都会讲到理解这首诗要从“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入手,这一句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也是突破口。同样,在鉴赏别的诗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出这样的词句,有些诗歌的标题本身就为我们…  相似文献   

17.
西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原是指《涛经》没有肯定确切的解诂。到如今,这个成语已经广泛适用于整个诗歌鉴赏领域。诗歌鉴赏的确是一项广大而精微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尚在入门阶段。固然应该重视的个体的独特感悟,同时更应该力求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我们试将中学...  相似文献   

18.
诗歌何以要“鉴赏”而非“阅读”?这是因为我们的古典诗词乃人间大美.是高超神远的艺术。若说“阅读”诗.这简直是对美的亵读!所以我说鉴赏才是我们读诗的根本所在.也是终极性的目的。那么.在古代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环节呢?且待我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9.
单猛 《现代语文》2011,(9):97-98
【教学创意】 本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内容,学习目标是要熟练背诵诗歌及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本课拟从课文出发,通过听、读、品,把朗读、美品、探究合为一体,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从而最终学会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