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丁华 《山东教育》2013,(12):16-16
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都有无数天真的孩子围在身边,他们无邪的笑容、纯洁的心灵、幼小的身影都让我无法抗拒.不得不爱,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曾坚信爱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授业解惑.让他们学有所成。因而.在学习上我严格要求他们.不容许有瑕疵。一旦出错就会对他们严厉批评.从没有去想他们会不会接受这样的爱。直到一次QQ聊天,才让我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2.
今年9月.在美国新泽西州培训期间,我带着疑问,特别关注了教师是如何布置和检查作业的。美国的课堂大都不使用教材,或者说大多时候教材只是一个摆设。我反复询问学区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校长、任课教师,他们的意见惊人地一致:联邦及州政府只规定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学校和教师有权利选择、编写和使用教材。学生也认为课本只是一个参考书,他们不会将课本带回家;可以回家后在网络上看教材.但大多没有看教材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我在上海生活的四年里.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地抵挡不住诱惑,投降给了私家车。从前,他们都走路、乘公车、骑自行车,或者叫出租车。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开着车去上班、开会.然后去加油。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私家车?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回答说.喜欢这种自由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口述历史: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活》,让我喜欢、感动,难以忘怀。“口述者”我都基本熟悉,读他们的文章,总觉得他们正站在我面前.微笑着与我交谈。我了解他们的历史,但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却从来没听说过。这次细说了.细听了,我突然领悟到,人性原来如此丰富,心性如此明洁.他们的追求原来早就存活在自己的故事里。  相似文献   

5.
一、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根底 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态度、习惯、兴趣、爱好、原有基础等。这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每接一个新班后,我总是以原来课本为主.对每个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的摸底检查。通过卷面和座谈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智能状况。从检查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语句组织能力.笔头表达能力较差.书写很不规范,作文方面的审题、选材、组材更不理想。掌握了他们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就可以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6.
“老师.您5分钟后来检查。”每当有卫生、纪律等常规检查时,学生们往往喜欢这样对我说,我也喜欢他们这样说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我跟以往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等待和我阔别了一个月的学生。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听着他们脆脆的问候.我很陶醉。我喜欢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8.
“老师.您5分钟后来检查。”每当有卫生、纪律等常规检查时,学生们往往喜欢这样对我说,我也喜欢他们这样说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9.
我班的孩子只有4-5岁.可是我发现即使是这么小的孩子也在扮演着侵犯者、受害者和旁观者的角色。虽然这种角色定型是潜在的.而不是显在的。他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他们可能属于哪一个社会群体。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把我自己看成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是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又是他们每天游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培训讲课期间.和云南省美术教研员温文汇老师在一起聊天.她告诉我.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有一支非常非常优秀的美术教师队伍.他们踏实勤勉,心怀理想.坚守岗位.不畏艰辛.不折不饶,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美术教育的奇迹.那些人、那些事一直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她。温文汇老师向我推荐了一位云南省优秀的美术教师,建议我去他们学校...  相似文献   

11.
前几日,偶遇许久不联系的两个朋友.他们夫妇现在都已是复旦大学的副教授,寒暄之后,我们谈到了普天之下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谈及此话题,两位朋友无不羡慕我有一个成绩优秀又听话懂事的儿子,而他们自己的儿子却让他们非常头疼。对此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前几年我曾见过他们的儿子.那是一个很聪明可爱的孩子.在班上总是考前三名,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很多古诗词.并掌握了许多英文单词,他是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孩子……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理所当然是家长的骄傲、教师的宠儿.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居然会为这个孩子的教育而担心。  相似文献   

12.
前几日,偶遇许久不联系的两个朋友.他们夫妇现在都已是复旦大学的副教授,寒暄之后,我们谈到了普天之下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谈及此话题,两位朋友无不羡慕我有一个成绩优秀又听话懂事的儿子,而他们自己的儿子却让他们非常头疼。对此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前几年我曾见过他们的儿子.那是一个很聪明可爱的孩子.在班上总是考前三名,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很多古诗词.并掌握了许多英文单词,他是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孩子……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理所当然是家长的骄傲、教师的宠儿.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居然会为这个孩子的教育而担心。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检查预习时,我一改以往接读课文的方法.告诉学生愿意读哪一自然段.就可以站起来读哪一自然段。一开始寥寥几人,后来个个跃跃欲试,直至最后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留给学生最大的选择空间,却激发了他们最浓厚的读书兴趣。教学过程中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专辑制作公司是个典型的唱片公司.他们试图把我打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试图让我朝着一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我必须要和他们不停地作斗争。我会说.“不.对我来说.这是张真正特别的唱片.这就是我想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五年级.我以为我了解这群孩子,对他们的得失和需求了然于胸。这种自信使我常常得意忘形:这些孩子太幸运了.幸运地碰到了我这样一个愿意相信、理解、宽容他们的老师;他们太幸福了,他们的老师——我,常为他们的幸福、快乐而反思着,学习着。就在我“沉醉不知归路”的时候,一条来自家长的短信在我的心中激起不小的涟漪——她告诉我,自己的孩子说班级有同学收费租借图书。  相似文献   

16.
掰手腕     
回忆第一次掰手腕的情景.我不禁微笑起来。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不到4岁的小男孩。一天,我和妈妈在楼下玩。看到两个大哥哥在玩掰手腕。看着他们面红耳赤、咬牙瞪眼的样子,我觉得有趣极了,就问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呀?”妈妈蹲下来,回答我:“他们在玩掰手腕.比谁的力气大。”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山区教师,担任一个班的语文课,两个班的科学、体育课教学,兼一个班的班主任。全班50名学生中有30名寄宿生,他们吃住在学校,吃喝拉撒睡都由我负责,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保姆”。  相似文献   

18.
这学期五年级班上转来了九个新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听说他们的英语基础很差.多数还没有接触过英语.于是在这期上第一堂英语课时.我首先让他们一个个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除了有两个学生能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名字外.其他学生一概不会.我只好叫他们用中文介绍自己.前面的同学都介绍完了.剩下最后一个男孩.只见他站起来低下头.一声不吭,显得很紧张,于是我说.你不会说英语.就说汉语吧。  相似文献   

19.
把爱给孩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名班主任.我知道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外.还应该把爱给予我的每一个学生.让爱植根于他们的心灵。在从教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在学生貌似最不应该值得爱怜的时候.却恰恰是教师应该为其赐予阳光的时候.让他们随时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无限的关爱。  相似文献   

20.
林胜 《班主任》2007,(5):26-27
“老师,您5分钟后来检查。”每当有卫生、纪律等常规检查时,学生们往往喜欢这样对我说,我也喜欢他们这样说出自己的想法。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会告诉孩子我和他们之间将要使用的一些有着特殊涵义的话语。比如,“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好些”——那是告诉他们哪里还不太妥当;“我希望我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那是表示他们在什么地方做了与原则相违背的事情,等等。当我们之间特定的交流语言明确之后,我就不断地使用这样的语言和孩子们讲话。久而久之,他们便产生了条件反射,习惯也就养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