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东亚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在明治时代,日本为了证明自己是文明国家,一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方面向世界输出其"文明"。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将明治维新作为"文明"输出到中国,既有学界的作用,也有官方的背景;既有输出方面的动力,也有接受方面的需要。重野安绎的《大日本维新史》和大隈重信的《开国五十年史》就是很好的例证。只要以文明的手段输出"文明",客观上还是能够起到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作用。从"文明"输出的视角来看明治维新,可以加深对明治维新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一个子目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其中传统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遭到破坏过程中的两个“分离”.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新增加的表述.是过去人教版统编教材中所没有的内容。从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师生反映两个“分离”不好理解。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很少。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人教版)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  相似文献   

4.
教材版本 人教版四上第三单元第3课 教材理解 《去年的树》是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名作。作家在极为精短的篇幅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凄楚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握选修内容的教学是老师比较纠结的问题。2014年4月,我很荣幸承担汕头市高二历史公开课,课题为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备课过程中,我对如何把握选修模块的教学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说课的题目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9课;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课题及教学内容的认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特色及实施。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近代史中,日本的“明治维新”如同其它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步地摆脱了西方的殖民侵略,成为亚洲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所以“明治维新”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的历史标志。“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资产阶级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当时正是明治天皇在位,因而叫“明治维新”由于“明治维新”对日本及近代国际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明治天皇也就成了世界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本文试就明治天皇的历史作用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8.
自一八六八明治维新推翻了统治日本长达二百六十五年的德川幕府后,日本迅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时至今日,它已经步入世界经济大国之林。日本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的序言中曾说:“明治以来,直到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日本教育的近代化是从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开始的。因此,具体地探讨一下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近代日本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明治维新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板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二度开发,是教师个性见解的"创造性重构"产品,是教师艺术匠心的体现,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浓缩的都是创造型重构的精华。本文以一次赛课(人教版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对教材中杂乱的历史事件"罗斯福新政"加以创造性重构,试通过八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板书,以便学生对知识要点更易理解、吸收和掌握。  相似文献   

10.
《广西教育》2013,(34):42-43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单元是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该单元的第一课,从光荣革命、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三个方面来阐述,实际上就是讲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12.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插图学习历史,既可加强对相关史实的理解,又有利于开启形象思维的大门,从而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创造条件。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在叙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时,有两幅货币插图,一幅是《开元通宝》,一幅是《和同开(王尔)》。这是两幅性质相同的插图,教材把它们放在一起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比较之意,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两幅图充分展开“唐朝对日本文化影响”的比较学习。  相似文献   

13.
余蓉萍 《教师》2010,(15):59-59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探究性课堂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可开设的独立课型。只有熟知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探究课的内容与类型,重新理解探究课开设的目标和功能,把握好实验教材中活动课的教学策略,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有效地推动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目标设计,而主体与重心是过程设计。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为例,说说我们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科学性与实效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观摩了一位年轻历史教师的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0课"秦王扫六合"。根据初中历史课标的内容标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诞生》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作为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的第3课内容,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配有7张图片,教师在讲解美国的诞生历程中可依据这7张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解读中了解美国诞生的历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中两次提到了"换位思考"这一观点,一次是在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二框中,教材提到"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另一次是在第九课《心有  相似文献   

18.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单元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学习,学生初步理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基本原则。而且,经过一年半的历史思维训练,学生基本具备了研读史料的能力,能够在史料情境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基本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史料,质疑史料的习惯。这些为学习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19.
正一、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学习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依据学情及本课内容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对"一国两制",台湾问题,香港、澳门回归等基  相似文献   

20.
(此课为全国2015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观摩课。)【教学设计】《勾股定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4章第1节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