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聂鸿雁 《现代语文》2009,(7):126-128
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语气词一直处在一个非常矛盾的境地.一方面,由于语气词的意义比较虚化,经常位于句末,以至于一直没有引起教学双方的重视;另一方面,语气词作为汉语中最主要的语气要素,对汉语语气表达的正确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语气词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何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有效的汉语语气词教学,是当前亟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2.
语气词是汉语语法系统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词类。对汉语语气词的研究首先必须厘清与"语气"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对语气词的内涵和外延作出较为符合语言事实的界定。语气词的语气义具有历时演变性和共时多义性,必须将共时分布和历时考源均纳入其主要语气意义的考察方法中。  相似文献   

3.
汉语语气词作为虚词的分支,依附于实词和语句,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某种语气。德语语气小品词作为德语中不变化词类的分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持有的态度,同汉语一样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本文将从语音、语法、语用三方面来比较汉语语气词与德语语气小品词的异同,旨在为对德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中的语气词"罢了"和"而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罢了""而已"这类双音节语气词,有人称为短语词.孙锡信先生在他的语气词研究专著<近代汉语语气词>一书中,参照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的"短语词"概念,将"语气短语词"的概念定义为"在形式上表现为词组(短语),而在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的"大于一个词的表语气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安陆方言里,语气词"唦"有两个读音唦1[(S)ε44]和唦2[(S)ε51],它们分别用在一定的句子中,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语气词"唦"在全国分布的范围非常广,但还没有进入北京话,它是南方方言里比较典型的一个语气词.其类型学意义在于"唦"在不同的方言里声母和韵母的区别,反映了汉字在记录语气词方面具有语音上的模糊性特点."唦"在不同的方言里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说明汉语语气词词形写法的不固定性.同一语气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地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语气词"着、个、则个、些"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通过研究《西洋记》中的语气词"着、个、则个、些,"分别简述其历史来源并描写其使用情况。其语气意义:"着"在祈使句末是表达自身意愿,并促请对方考虑或执行,在陈述句末表示情况的变化或行为的实现;"个"单独用作语气词极少有人提到,"个(则个)"在祈使句末意义与"着"相当,在陈述句末和句中停顿处,语气意义是申明事实存在,略带夸张。"些"尚处在语法化过程中,未最终虚化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语境中,语气词"呢"会产生不同的语法意义。文章通过对比《茶馆》原文中语气词"呢"的使用情况和霍华先生的英译本,可以发现语气词"呢"在汉语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繁,但是语气助词"呢"在英语中没有准确的相对应词汇标记。因此,在英译本中只能根据交际情景语境,用恰当的语气或情态体现说话者的语气。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描写比较详细充分;绝大多数语气词的发展轨迹已较清楚;随着描写的深入,功能解释开始并重。不过不足也很明显:系统性研究不够;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汉语史的联系不够;语气词语气意义的概括不够;从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气词很不够。  相似文献   

9.
汉英委婉语语法构造手段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英汉委婉语在语法构造手段上存在着差异:在形态变化上,英语中常通过动词的过去式表达委婉语气,汉语中缺乏这一手段;在词序方面,汉语中使用无主句可表达委婉语气,英语中不能省略主语,但能用空语类或使用被动态表达委婉语气;在副词和语气词的使用方面,汉语中大量使用副词和语气词生成委婉语,英语相对缺乏;在否定形式上,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常用否定词语生成委婉语气.  相似文献   

10.
民勤方言里的"莽"是一个疑问句语气词,只用于是非问和选择问。语气词"门"的用法与普通话里的"嘛"基本相同,一是用于陈述句,对事实情况予以强调肯定;二是用于句中提顿语气。语气词"莽"来自近代汉语语气词"麽",是在其读音[mu?]的基础上阳声化的结果,"门"则本是"莽"在陈述句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语气词是附着在词语、句子末了,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其中,"了"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人们的口语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探究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的不同意义,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效地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12.
语气词"着、个、则个、些"产生于近代汉语,明清时期逐渐趋于衰微并最终消失.通过研究《西洋记》中的语气词"着、个、则个、些",分别简述其历史来源并描写其使用情况.其语气意义:"着"在祈使句末是表达自身意愿,并促请对方考虑或执行,在陈述句末表示情况的变化或行为的实现;"个"单独用作语气词极少有人提到,"个(则个)"在祈使句末意义与"着"相当,在陈述句末和句中停顿处,语气意义是申明事实存在,略带夸张."些"尚处在语法化过程中,未最终虚化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13.
凡语句中,表示各种语气、不能独立成句(与叹词有了区分)的词是语气词。语气词在汉语中属于虚词的范畴,人们习惯上把它归入助词。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将语气词从助词中分出来,他说:“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末了,表示语气。”这是他根据现代汉语的实际用例得出的结论,但在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中所用的语气词则与此不同。例如:  相似文献   

14.
语气词是语气在词汇层面上的一种典型的表达方式,它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能粘着于句中的某个句法成分后面,赋予句子某种语气.疑问语气词是在现代汉语、韩语和日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又很有特色的一类词.本文从是非问、揣测问、特指问、选择问和反问等五个方面考察了汉韩日三种语言的基本疑问语气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描写比较详细充分;绝大多数语气词的发展轨迹已较清楚;随着描写的深入,功能解释开始并重。不过不足也很明显:系统性研究不够;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汉语史的联系不够;语气词语气意义的概括不够;从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气词很不够。  相似文献   

16.
李蓓 《现代语文》2014,(4):51-53
探讨了《红楼梦》中语气词"的",在不同句类中的分布频率及其复杂多样的语气意义,语气词"的"和语气副词的共现规律,语气词"的"在特定格式中的假设语气。在上述问题的研究中,注重发挥专书研究的优势,贴近语言事实,充分结合语境,对语气词"的"进行动态的考察,通过语用分析,揭示其内在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俄语、汉语两种语言中的语气词。由于俄语、汉语分属于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别。那么,两种语言中的语气词又有什么异同呢?作者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语气词在两种语言中都归属于虚词谈起,同时介绍了俄汉不同版本中语气词的概念,着重论证了俄汉两种语言中的语气词在数量、句中位置、分类、应用等方面不仅存在许多相同、相似之处,而且也有很多重大差别。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气表达方式。汉语与日语在语气表达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点,也有着显著的区别。文章以汉语语气词了为考察对象,分析了了所表达的各种各样的语气以及它的相应日语表达。在此基础上对了的中日语气表达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9.
语气词是汉语表达语气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语气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在对东南亚留学生使用语气词的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理论,对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的偏误句子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讨论偏误产生的原因,及对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避免这种偏误,习得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安陆方言里,语气词“唦”有两个读音:唦1[■44]和唦[■51],它们分别用在一定的句子中,表达不同的语气意义。语气词“唦”在全国分布的范围非常广,但还没有进入北京话,它是南方方言里比较典型的一个语气词。其类型学意义在于“唦”在不同的方言里声母和韵母的区别,反映了汉字在记录语气词方面具有语音上的模糊性特点。“唦”在不同的方言里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说明汉语语气词词形写法的不固定性。同一语气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地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