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课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没有深入思考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自学的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做到有效的预习呢?一、画龙点睛,教师适时引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  相似文献   

2.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有效预习。有效预习需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及学生发展特点设计,以指导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语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阅读、习作等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逐步培养。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一个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也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教师都在做的一件事,课前预习就不失为一种好习惯,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同时还能养成学生提出独到见解,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不会预习的学生养成常规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习惯,以便将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课前就学好,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在耕地前要"备耕",工人在生产前要"备料",战士在打仗前要"备战",这都是"预"。同样道理,学生在上课之前,也要作好准备,这准备就是预习。"预习"就是指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学生通过直接和文本对话,自己运用心力认真读书,自己学习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说出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并在字、词、句和内容方面提出问题,进而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读书习惯。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能够通过预习达到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学习目标,并且培养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卢成 《小学生》2013,(5):31-31
知识大厦中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是教师牵着鼻子走,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独立能力的愿望,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能力,如何把这种独立的自主的学习能力加以培养,成为一种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在"我能学"的基础上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一、预习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终极目的。培养预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就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新知、培养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授之以渔"。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责任。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不但能初步把握新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就是要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他们的将来发展打好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为切入点,确立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动的方式,贯彻了"复习—预习"两级递进的主线。经过前后对比研究,我们发现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已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1.
大哲学家柏拉图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很不服气:"您不应该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谴责我!"柏拉图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不是件小事了。"这则故事,让我们明白,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本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养成预习的习惯有三个好处:一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是指学习新知识时自己独立的阅读和思维。经常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遇到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使课前预习落实到实处,要使学生做到: 1.要根据教学进度,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 2.预习要讲究质量,不要总想着这些内容教师会讲的, 看懂看不懂没关系。对预习的内容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要做预习笔记,待上课时专心听教师的讲解。  相似文献   

13.
一、知识预习导学化 预习任务主要包括三个知识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具体图形进行预习和理解.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1.要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并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其中,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积极完成预习的任务,从而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多高效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是一个日浸月润、潜移默化的学科。学好语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中学生要学好语文,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密不可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先预习。预习不是读课文查生字这么简单,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学生可以这样预习。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听课习惯、书写习惯、预习习惯等。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预习习惯的养成为例。小学语文预习是让学生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内容,实际上这个过程也就是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指出,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消化新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三年级开始,我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引导学生全方位预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0,(80):103-104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到自己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也能够回顾之前学习的旧知识,切实做到温故而知新。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当巧妙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借助微课视频以及各类方法进行自主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并且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课后时间进行知识探索。文章探究基于互联网教育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高年级英语预习,并提出具体的英语预习教学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及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环节: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练习运用。实践证明,其中的“自读”是关键的一环。自读中尤其以预习为最要紧,因此须将教新课前的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常规之一,加以认真指导,要求学生在预习时:(1)养成勤查字典、词典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用创新解决英语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创新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态度,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方法习惯养成的过程,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让英语的预习、听课、复习方法更具有连贯性,使学生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