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新诗规范化的代表,徐志摩一直在自觉地追求新诗的音乐性,尤其是新诗中的声音同意象的音乐性结合,他的诗歌翻译和创作凭借节奏、韵律、等多种语言规律和语言技巧来实现这一点。本文主要探讨徐志摩如何在创作上把握诗歌声音、意象、意境这三方面的内在联系并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进而从意象带动意境的这一角度,深入阐释其诗歌语言与音乐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自创作发表之初便因风格独特而广受读者欢迎。新诗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徐志摩的诗歌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褒贬而流传至今,《再别康桥》作为新诗的"经典"作品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青睐。本文将回顾徐志摩诗歌在不同时代中教科书的选编情况,阐释其诗歌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构思巧妙、清新活泼、飘逸轻灵、节奏明快,追求一种属于诗歌的纯美境界。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有其多方面的独特形态。本文主要从徐志摩诗歌语言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入手,论述其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韵律音乐之美与结构、色彩视觉之美的高度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灵动奇异的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心灵感应产物的体现。在绝大部分诗作中,诗人通过对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整体把握,通过对诗歌意象、形式、韵律的独到描绘和精心构建,把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意境,创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徐志摩的诗是中国新诗由粗劣的语言到艺术的语言的转折性标志。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在当时就具有形式美建构上的现代性意义。徐志摩对新诗发展理论的探索、对新格律诗创作的尝试以及对新诗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徐志摩的诗创作是对"五四"新诗和新文学传统的一种发展,并使之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诗指有别于古典诗歌,用白话文形式写作的诗歌。新诗革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胡适、冰心、戴望舒、徐志摩等人的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又开启了诗歌的新方向,涌现出舒婷、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格律束缚思想。然而,恰恰是中国诗歌格律最成热、也最严格的唐宋时代,我国的诗歌最繁盛,诗歌表达的思想也最广阔,最丰富,从诗歌发展的轨迹来看,不是格律太严束缚死了诗歌,倒是韵律太宽并不利于诗歌发展,内容的开阔与丰富多彩、独特的韵律,凝炼而通俗的语言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基本特质。最近十余年,文人诗歌尤其是现代群落诗歌内容狭隘、贫乏,公然放弃作为诗歌文体最本质特征的韵律,语言粗糙、晦涩,导致新诗处境尴尬;理想的失落、修养的缺乏与思想的混乱是其基本原因。诗作者具备开阔的胸怀和超越人类纷扰与痛苦的远见卓越识,积极融入时代之中,关注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积极探寻新诗的韵律及现代白话的独特魅力,是新诗兴盛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时代赋予新诗作者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8.
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对东西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志摩在英美留学期间深受庞德的影响。埃兹拉·庞德的"日日新"创作精神影响着徐志摩对新诗道路探寻,庞德的节奏、韵律理论更是启发了徐志摩对诗歌形式的思考。庞德诗歌在意象理论上注重古典意蕴与意象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他的意象体现出强大的意境张力,这些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庞德影响了徐志摩的诗歌,进而对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所谓“新月派”是一九二三年成立,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主干的“新月社”而得名。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的十年中,徐志摩一面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一面积极从事文艺创作,别的著作不算,单是诗集就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四部。他的诗作,除少数是礼赞革命,同情下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不满黑暗现实的外,大多是表现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以及表现理想破灭后的仿徨、感伤、空虚、颓废情绪的东西,没有多少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然而,徐志摩毕竟是一位极有才华的诗人,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确有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探讨历来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为学界部分研究者认为戴望舒创作后期对音乐性持反对态度;二为学界部分研究者用"内在韵律"的模糊字眼概括戴望舒诗的音乐性,但对这是一种"怎样的韵律"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在具体分析以上争论的基础上,结合戴望舒诗作与诗论,探索其对新诗音乐性的真实态度及其具体实践,并呈现戴望舒对新诗"非格律韵律"美学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王迅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23-25,43
徐志摩的诗是一个富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等多重审美特征。全文仅仅就徐志摩诗歌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联系、诗美表现以及诗人创作的心理特征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征之一———空灵美。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的诗歌成就是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和以对外国诗歌,特别是英美诗歌的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的,这种继承和借鉴贯穿于他整个创作的过程。英美诗歌和象征派诗歌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尤其对他早期创作影响更为明显。华兹华斯等诗人对徐志摩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阐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影响的同时分析了徐志摩诗歌浪漫主义特色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宋之问是初唐诗坛上一位擅长创新变革的诗人,其诗歌的创新意义体现在诗风上革除了齐梁诗柔弱、呆板的余绪,追求意境开阔与自然流丽;诗歌题材上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融入诗歌;而在五言律诗形式上将声律、对偶、篇制三者统一的形式作了与实践上的最后定型。这些都为盛唐诗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小说人物之口发表他的诗论观。他主张作诗要词句新奇.可以突破格律的限制,要注意体裁。学诗要由唐入手,再进入魏晋;由近体诗入手,再进入古体诗。他在“意”与“辞”的关系上重“意”轻“辞”,主张诗的立意要新,提出了“意趣”这一诗歌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7.
从情感的真实、意象的新颖、韵律的和谐三个方面分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 ,并由此对徐志摩诗歌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中唐元和诗坛不仅近体繁盛,还呈现出明显的新变特征,元稹的次韵律诗就是其突出代表。次韵成为风滋始自元稹,元稹次韵律诗因难见巧,花样翻新,在当世就产生广泛影响,从而丰富了唐诗体裁。“元和体”这一称号的出现与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北宋河南籍诗人贺铸的诗的用韵作了系统的考察,古体诗归纳为20部,其中舒声韵13部,入声韵7部;近体诗只有舒声韵,共14部。近体诗颇多“借韵”和“出韵”,说明其诗的用韵打破了官韵的限制,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实际语音现象,对宋代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的自由灵魂和其诗论交织在一起,这使他的诗论在具有某种独特性的同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概括地说,他的诗论是“完美的形体”和“完美的精神”的结合,大体包括:对“自由”和“真诚”的强调;重视新诗的内在音乐性;增多新诗诗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