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辉 《新闻世界》2012,(11):53-54
本文从新闻偏见的表现形式出发,分析了新闻偏见产生的原因及负面效果,为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有效规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在新闻学课堂上反复强调记者不可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尽可能减少记者个人的偏见渗透到新闻报道中.这是因为,读者阅读新闻报道,怀有一种前提假设,那就是我阅读新闻报道是想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而不是想知道记者怎么看的.  相似文献   

3.
张亚兰 《视听》2016,(6):139-141
从西方媒体大量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在传媒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的今天,关于中国的国际舆论也呈现出迅速全球化的趋势。笔者透过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国际舆论,分析西方国家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中的偏见是如何形成的,并找出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刘钰卿 《新闻传播》2023,(15):35-37
本文探讨了新闻媒体偏见和客观性在公共话语中的重要性,并研究了大数据分析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对媒体偏见和客观性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的介绍,描述了大数据分析如何揭示媒体偏见和客观性的模式。同时,探讨了大数据分析在改善新闻媒体偏见和提升客观性方面的潜力,包括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媒体监测和反馈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政策建议和媒体监管。通过这些研究和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新闻报道的偏见问题,提高客观性,为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客观性理念,既是西方新闻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又是指导西方新闻业界实践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涵在于将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价值分离,避免报道中的个人偏见,以此保证新闻报道的公正,客观.对此,西方很多人士都作了相关的表述.美国的著名记者林肯·斯蒂芬斯认为客观性理念要求"记者必须像机器一样,如实地报道新闻,剔除所有的偏见,个人色彩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张夏  张静 《新闻世界》2010,(8):242-243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媒介的价值取向之一,但在实践中新闻因为受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偏见等因素的影响,有时难以坚持客观性。本文从《权力的媒介》一书出发,对客观性"进行解读,探讨新闻报道难守客观性的原因及坚守客观性理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新闻媒体对离异家庭子女负面形象的标签化刻画,既造成受众对离异家庭子女的认知偏见,又损害了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原则,新闻媒体必须纠正认知偏见,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才能保护青少年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8.
牛天 《新闻传播》2010,(1):104-104
突发事件的报道已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新闻报道的热点。面对西方国家带有偏见的失实报道,中国真正的声音被国际口水淹没,中国传媒在国际舆论上处于被动状态,甚至有沦为西方媒体傀儡传声筒之险。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们除了揭露那些指鹿为马的西方媒体的失实偏见报道之外,应该总结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传媒小语     
《新闻世界》2008,(12):126-126
读者期望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能采取一种专业化操作方式,能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构架新闻,而不是从记者个人的偏好出发。由于个人对每个新闻事件的感知是有差异的,再加上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但是新闻报道应当尽量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和公正。  相似文献   

10.
传媒小语     
读者期望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能采取一种专业化操作方式,能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构架新闻,而不是从记者个人的偏好出发。由于个人对每个新闻事件的感知是有差异的,再加上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但是新闻报道应当尽量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和公正。  相似文献   

11.
传媒小语     
《新闻世界》2009,(1):91-91
读者期望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能采取一种专业化操作方式,能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构架新闻,而不是从记者个人的偏好出发。由于个人对每个新闻事件的感知是有差异的,再加上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但是新闻报道应当尽量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和公正。——李希光  相似文献   

12.
光琪凝 《今传媒》2023,(9):24-27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出现及其背后的大模型,作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将助推媒体智能化发展,加速“人机协同”进程,对新闻生产方式、新闻报道理念、信息传播环境等环节带来深远影响,但是,也需要警惕它带来的数据信息准确性有偏差、版权问题不清、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媒体智能化时代人机协同的大趋势下,关键是要在技术的使用和人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3.
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是由美国骑士报团的记者梅耶(philip meyer)于1967年首先提出的。1973年,梅耶总结自己的报道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成果,写成了名著《精确新闻学》。书中梅耶提及社会调查法可以成为新闻的来源,正式把社会调查法纳入新闻学的范畴。他指出,在这之前,并非没有人用社会调查法做新闻报道,只是没有系统化罢了。 所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搜集资料,验证事实以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照梅耶的说法,社会调查法运用在新闻上,能公平地客观地反映调查事件的经过,去除团体偏见和新闻行业的成见,把直观变成真凭实据。  相似文献   

14.
第六章开始了本文的第二部分,即国际新闻的编写。这一章里论述了国际新闻的基本原则:真实和客观。作者结合十年动乱期间,这个基本原则如何遭到破坏,使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出现假、大、空的恶劣现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直到“四人帮”垮台以后,才逐渐恢复了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这一章里也谈到了西方国际新闻报道的偏见,揭示了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5.
典型报道作为我国新闻报道体裁中的特色品种,在进行舆论引导、英模宣传、动员民众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然而,一种长期的偏见却困扰了不少市场化取向的都市类报纸,似乎典型人物报道只是传统党委机关报的强项.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形式,受到意识形态、社会语境等宏观因素及媒介价值取向、记者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中。本文试图从此类新闻报道中探寻出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再到心理现实这样一个路径,并通过大众传媒的媒介偏见现象、价值取向利益化和受众选择性新闻接受、刻板印象等影响因素探讨大众媒介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以及受众的认知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郭蓓 《报刊之友》2014,(9):54-55
通过对老人摔倒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文章论述了新闻媒体对摔倒老人的标签化建构,发现新闻媒体在对摔倒老人的报道中戴着有色眼镜,给摔倒老人贴上了“碰瓷”、“讹诈”等标签,从而使公众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带有偏见。这种潜意识成为了“老外撞倒大妈”事件引起逆转性报道的内在依据。文章解析了新闻报道对摔倒老人标签化建构的过程与影响,提出去标签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传媒小语     
有人认为,新闻报道的生命是短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会变成旧闻,再精彩的报道也会变成明日黄花。其实这是一种偏见,至少是一种误解。在今天是新闻,到明天就是历史。只要事实本身经得起历史风雨的冲刷,真实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必然会透过历史的烟尘而放射出自己的光辉。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是时代的足音,历史的年轮,新闻的价值和生命力将与时代和历史同在。——郭超人  相似文献   

19.
新闻偏见是新闻客观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作者通过谷歌学术选取了2000-2013年间的二十九篇美国的实证研究论文,以反映美国学术界在新闻偏见和倾向方面的研究现状。尽管对新闻偏见的研究范围涵盖多个学科和领域,政治仍然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有约三分之一的文献中的研究是建立在与政治选举相关的各项数据和样本基础上的。本文还从新闻偏见的来源、表现与测量及影响三个方面概括了美国学者的研究结论。不论是在研究角度的多样性方面还是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方面,这些实证研究都能为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此外,明确美国媒体对内报道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臣服,以及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对美国价值观的维护,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西方的新闻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BBC官网"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通过词汇、语法、架构、互文性等手法将"一带一路"倡议描绘成了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计划,并且将中国塑造成了干涉他国内政和损害别国利益的国家形象,并且持续不断地制造并输出了这种意识形态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