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相似文献   

2.
网络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网络舆论监督既为广大网民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的重灾区。本文以近期发生的"丁锦昊事件"为例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了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3.
蒋瑞东 《视听》2016,(12):103-104
近几年网络暴力频发,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也容易滋生社会戾气。它是舆论极端化的一种表现,是现实暴力在网络上的延续。本文通过研究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来了解网络暴力,同时呼吁网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理性发言。  相似文献   

4.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昶洁  陈力峰 《视听》2016,(12):101-102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言行,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一种延伸。它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等对他人进行伤害攻击。本文对网络暴力的形式、危害、产生根源进行了详细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CNNIC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网民数量激增的伴生现象是网络暴力的日益加重.笔者认为,其形成与网络监管缺位有关,更与网民身为人的本能性有关.把人看作本能大于理性的社会原子,构建民间网络评论员组织,破解网络行为中的坏模式,方能消除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是绝好的天使,还是另有撒旦的一面,在本文中,笔者使用"权界"一词来反思这样的问题,既指网民权力的边界,网络舆论于社会冲突、公民社会到底为何物,又指在网络暴力肆虐的情况下,网民的权利边界在哪里?文章从近些年网络舆论监督的案例出发,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实践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海量传播,"大众麦克风时代"已经到来,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增多。这既使网络舆论发挥了采集民意、汇集民智的积极作用;也引发了网络社会的严重问题——以非理性"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信息碎片化等多重原因导致了网络暴力现象,但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新媒体时代下多方媒介素养的缺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加强政务部门、媒体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源头解决网络暴力,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推动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秦振云  蒋丽红 《新闻世界》2009,(11):150-151
如今网络论坛已经成为网民们发表个人意见的重要场所,其开放的语言环境激发了个人表达的欲望,但同时语言暴力现象也在这种环境中滋生。在社会道德与正义的庇护下,许多网民恶意地使用污秽、诅咒、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发表与散布一些过激言论与情绪。语言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论是多种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研究网络舆论,需要将它放在更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深入地研究它与其他社会因素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中,有几组关系是值得深入关注与思考的。从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并不等于现实民意,但它是观察现实民意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从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的关系看,网络舆论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暴力现象,但这种现象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反映,不能简单以制止网络暴力为理由来阻止网络自由表达。从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不应该干扰司法的独立,但是舆论作为一种监督力量应该有助于推动司法的公正。从网络舆论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冲击,表现出了一种自我纠结的困境,这种困境在网络舆论以及网民的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大众视线     
<正>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国网民更愿意"发言"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8年社会蓝皮书,书中首次增加了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的舆论平台已经十分发达,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但网民的意见也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年轻网民情绪容易走极端,导致"网络暴力"的频繁出现。2007年,"网络暴力"现象有升级的迹象,当"网上谈兵"不足以发泄不满时,他们甚至将之转化为现实的暴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当事人进行骚扰、声讨和追打,报告认为,"网络暴力"现象反映出网民们的道德自律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2.
潘彤 《今传媒》2016,(4):30-31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成为讨论焦点.文章充分肯定网络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并运用"靶子论""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经典理论深入剖析网民媒介素养提升的表现以及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民从自身的角度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媒》2008,(4):25
网络虽然有时容易“意气用事”,但网络的开放使它有一种强大的自我纠错功能。网络自我纠错能力逐步的加强能够为言论自由和社会的完善提供更好的环境。网络舆论是双刃剑,在带来侵犯人权的行为之外.也可以加速还原事实的真相。网络暴力舆论涉及到网络、网民和传统媒体、政府相关部门,将自律、他律结合起来,处理好言论自由及暴力言论的度,网络暴力言论的场就转化为互联网之善了。怎样进行转化和引导,实践将会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4.
董晓倩 《新闻世界》2010,(10):125-126
网络的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改变了传播格局,为公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里,网络暴力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入手,分析从不知真相到获知真相这一过程中,网民受情绪左右下形成的网络舆论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伪真相下,网友偏激情绪引发了网络暴力,但是随着事情真相被揭露,网民情绪逐渐理智,网络舆论最终回归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15.
网络恶性评论已经成为网络上一个经常现象,甚至可能发展成为网络暴力,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应当通过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加大法律惩处力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1994年至今,走过20年历程的中国互联网,带给中国公众不仅是应接不暇的网络奇观世界的同时,其多样性的语言生态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受网络社会技术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暴力呈现出与现实社会语言暴力诸多的差异。图符化、群体极化等显在特征和一件件现实事件在网络社会里形成"暴力狂欢"。网民面在新闻网站、虚拟社区、BBS、微博等诸多网络区隔内留下海量的暴力痕迹。"虐猫事件"、"铜须门"、"死亡博客"等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7.
蔡震 《传媒观察》2015,(2):57-58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使“网络暴力”成为当下一大“奇观”。本文以最近几年的热点为例,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一些特点,以及“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网络暴力出现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但对其定义,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网络暴力其实是媒介审判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却是一种不健康、不积极、不道德、不理性的变异发展,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它所带有的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行为,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并侵犯其隐私权、人身安全权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成为了互联网的负面产物,这种没有"口诛"只有"笔伐"的方式似乎已成为网民们的一种狂欢。本文从网民自身、网络媒体等方面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并探讨应对网络暴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工程》2011,(10):10-10
韩国:实名制让网民对言论负责韩国作为最发达、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年来一直在推动"网络实名制",这项制度尝试近年来颇受其他国家关注。实名制实施后,不仅在减少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恶意留言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暴力等方面作用明显,也为韩国政府治理"网络中毒"等社会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一直在大力推进"网络实名制"的韩国最近也在积极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治理网络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暴力,正在成为网络社区的一个热门词汇。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铜须门”、“史上最毒后妈”、“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当网络暴力日益泛滥,我们需要尽快梳理网络社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