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魏京华 《新闻世界》2013,(7):252-253
【摘要】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新闻质量不断受到侵蚀,媒介的社会责任受到重视,因此关于媒介公信力的研究也慢慢扩大。另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逐步推进,网络媒体的媒介公信力受到了严重质疑,如何提高媒介公信力,促进媒介发展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的重点课题。因此,回顾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历史,探讨我国媒介公信力的研究状况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琼 《东南传播》2010,(7):11-12
在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信力"概念混为一谈,这种情形直接影响到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本文在分别考察上述两概念的基础上,再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结论是,中国的"媒介公信力"与"媒介可信度"概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前者比后者指涉范围更广,且通常采用定量方法加以测量,而后者则同时采用思辨和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大众传播学领域,公信力这一概念近几年的研究重点仅限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例如黄晓芳的《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郑保卫、唐远清的《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的《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等,以及由喻国明主编的我国第一套关于大众媒介公信力的专著系列——《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4.
媒介信用或媒介公信力的问题,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热议的话题。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教学者用媒介公信力取代了媒介可信度的概念,更没有用媒介信用的理论来统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众信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混乱。本文从概念的语义和理论来源入手,辨析了公众信任与可信度的意义区别,结合西方社会学和传播学关于信任、可信度、信用理论的历史发展,界定了媒介信用的逻辑起点是可信度而不是公信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信用理论体系的建构方式,论证了媒介公信力是一个误用的传播学概念,廓清了理论上的迷误。  相似文献   

5.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上购物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选择某种媒体时都会根据一定的目的,今天我们就从这一理论分析"网购"的火热现象,探讨消费者为什么选择网络这一媒介作为购物的渠道,试着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梁锋 《新闻前哨》2010,(11):22-24
理论是思想的升华和再塑,也是实践的指南和归宿。20世纪中期以来,媒介公信力研究即成为国内外大众传播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媒介公信力概念的不同层面解读,对媒介公信力的关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拟从哲学、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法学、组织行为学等9个学科角度进行解读。力图为其构建理论支撑,旨在完善媒介公信力的内涵,务实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8.
赵娜 《今传媒》2013,(2):37-38
本文以新华网为例,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来研究新华网对"临时工"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笔者通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和定量分析,得出:新华网在一定意义上对临时工媒介形象的建构起到积极作用,关注群体态势、号召人文关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离,造成了一种非"常态化"的临时工媒介形象。最后,笔者就如何重建临时工媒介形象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楠 《记者摇篮》2008,(4):30-31
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传媒的认知水平也逐步提高。媒介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大众传媒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是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依据。因此,媒介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常凌翀 《今传媒》2006,(2):56-57
传媒公信力一直是国内外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学者认为,媒介公信力是指"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它通过传媒及其提供的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而得到反映"。这一定义着重从传播学的角度阐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形成  相似文献   

11.
张咏华 《新闻记者》2001,(12):33-37
在 传播学领域 ,媒介分析作为一个大的研究部类(范畴 ) ,主要指的是对如下内容的研究 :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各种媒介技术的特征及作用 ,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史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的关系 ,等等。在传播学的发展史上 ,传播技术与媒介作为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手段、载体 ,并非总是研究的重点。在西方传播学兴起的初期 ,传播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倾注在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讯息内容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上。然而 ,近年来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社会现实 ,却使媒介分析的现实意义清晰地凸现。因而 ,世界范围内 ,信息传播新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将传播过程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由此形成了传播学研究历史上著名的"5w"模式.这一基本模式向人们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要素,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同时,这一模式也开创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在这五大领域中,效果研究尤其为研究者所重视,成为统领传播学研究的重镇.在以美国为首的实证学派研究中,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尤其重视,这一方面源于美国独特的选举政治,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媒介集团等对效果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荣欣 《新闻世界》2011,(1):133-134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报纸)是如何构建"剩女"这一群体的,并进一步分析报纸如何运用媒介话语权塑造"未婚大龄女青年"的刻板印象,将她们这一群体转换成"剩女"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学传播学是从媒介文化的视域来研究文学的话语体系,研究传媒的文学特性、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地域与文学传播接受相关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传播手段的改进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十年来中国主要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发展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发展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审慎展望。发现中国目前的发展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效果、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参与三个大的领域,媒介素养、健康传播作为发展传播学的重要专题在本文中也被单列专门讨论。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内容、方法、立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发展传播学本身也从更深更广的社会维度关照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其中弱势群体和媒介素养将成为发展传播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京 《编辑之友》2018,(5):55-60
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体公信力研究多专注于媒体信度测量,鲜有从"公信力"这一概念出发溯源.媒体公信力不仅仅是指媒体可信度的测量指数,还包含着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而媒体信任是受众对媒体专业性的一种认知与评估,是社会信任的一种.文章将传播学研究进路与社会学研究视角相结合,归纳我国媒体公信力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7.
夏琼 《新闻前哨》2010,(4):10-13
媒介发展史,也是一部传播公信力的发展历史。200多年前,在国际领域,伴随着报纸的诞生.与媒介公信力有关的现象、讨论开始出现;200多年后,在中国本土.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的语境下,中国气派的媒介公信力正在发生着理论与实践的互激,学界和业界开始探索媒介公信力的发生发展规律:媒介公信力的历史渊源、概念界定、产生机制、判断维度、功能作用、监督规范……《媒介公信论》一书正是上述议题的书写。  相似文献   

18.
潘龙华 《新闻爱好者》2011,(10):142-143
媒介融合在深刻改变媒介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对当今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挑战。本文重点探讨了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如何有效进行融合新闻技能培训而又不至于使未来的记者成为媒介融合工具的奴隶,如何加强与媒介融合教学和研究相应的"硬体"建设,如何解决媒介融合师资匮乏的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其中具体鲜活的媒介实践,是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经验来源与实践基础。基于线性历史观、单一发展观和技术中心主义的发展传播学新旧范式,都未跳出西方现代性的根本逻辑,难以有效阐释中国的媒介与社会发展历史。文章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及其独特的媒介实践出发,结合新发展社会学的视野,围绕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探讨媒介与发展传播的中国式经验与路径。提出应当超越发展传播学的传统框架,迈向一种新的媒介与发展传播类型学,这可以为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重要的参照,也可以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华南虎”事件与媒介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主要在于媒介——政府——社会公众之间一种和谐共栖关系,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而且对于政府公信力、权威性的树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政府很好地引导控制社会舆论。“华南虎”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舆论多元化表达的典型案例,映照出政府利用媒介化解矛盾、显示政府执政能力的水平,从传播学角度总结其教训,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良性媒介生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