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恩岭 《大观周刊》2012,(20):133-133
“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是园林业的发展新趋势。园林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园林值物栽培后的齐护管理是保证成活、实现绿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园林养护强调的是城市园林在种植后的养护管理工作,文章对园林树木从灌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多种方面简要介绍园林植物的养护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慧 《大观周刊》2013,(10):159-159
在教育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形成一种以“交往”为基础的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之为“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地位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每个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在黑柳彻子和圣埃克絮佩里的著作中,他们对师生关系也有特定的理解,黑柳彻子认为教师应该以尊重和爱为基础来进行交往,而圣埃克絮佩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建构“驯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马翠明 《大观周刊》2012,(17):9-9,12
《具体的辩证法》的主旨是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以摆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本文试从科西克的理论旨趣和他对其它哲学思想的审视中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研究在其理论中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何治国 《大观周刊》2012,(10):25-25,41
中国园林以“君子比德,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典园林起始中;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营造思想的主题却发生变化,主要追求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当人沉静默察自然山水并沉浸于人景,就获得了超越尘世的心灵解脱和精神愉悦即“畅神”说。  相似文献   

5.
谭祥金 《图书馆论坛》2005,25(6):43-45,125
文章论述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职业最简明的表述,是图书馆员的基本价值观。分析了“人”、“书”、“找”的地位和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成式AI在知识生产中地位的上升与AIGC版权保护缺失之间的矛盾推动对AI主体地位认识论的范式转变。在“人—机”协同创作中认定AI的主体地位与AIGC的可版权性,有助于对人类认知风险和复杂利益关系进行道德与利益调节。以“人—机”贡献比率为依据、以作品形式与内容为前提、以训练数据合法性为准绳三种方式界定版权,通过技术供给侧与技术使用侧的协商制界定版权分配,有利于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机”协同创作的兴起,进而就建立全链条版权保护体系、生成式AI身份等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开拓AIGC版权的监管与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人要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致自由个性的理想境界,必须首先告别“人的依赖性”,进而挣脱“物的依赖性”。所谓“人的依赖性”,是指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对血族群体、奴隶对奴隶主、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个人,不具有相对于他人的独立性。所谓“物的依赖性”,是指在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报纸版式风格的形成和它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特征关系密切。目前在国内报界比较重视版式的上海和杭州的报纸,就体现了这种现象。“杭派”报纸的版式风格比较“硬朗”,对模块式的使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更多的给人一种浓眉大眼、气势如虹的感觉。而“沪派”报纸的版式风格比较“纤婉”,它对  相似文献   

9.
顾文龙 《大观周刊》2012,(41):215-215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中,“关系”和“门道”在不经意间占据了相对强势的地位,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便需要用“社会资本”来进行解释,本文正是基于分析社会资本来剖析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聂雅丽 《今传媒》2016,(9):146-147
人类营造园林,是基于理想生活与自然融合协调,优美人居环境的实用要求。因此,在当代研究借鉴古代园林艺术的造景艺术对于造景设计是尤为重要的。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园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苏州园林的主要理想是“天人合一”,它综合了山水意境的自然美,采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以中国传统古典意境的美学思想为指导,在方寸之间的空间内巧妙安排山石树木,亭台、楼阁、小桥,使苏州园林成为富有生境、画境、意境的艺术效果。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乃至世界园林艺术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受到世界欢迎。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从而达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旨趣。文章通过古典园林营造,论述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特征及意境的营造要素。  相似文献   

12.
1978年的春天,在极左桎梏中还未完全解脱出来的承德人,忽然在风景秀丽的离宫中圈出的家属区高墙下看到一位身材细长、面容消瘦的人,正忧心忡忡地望着万木葱笼的园林中不时冒出的股股炊烟摇头叹息。这个人就是人民日报记者郑启民。这是他第一次到承德采访。当他一走进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立时被那优美风光和古朴典雅的宫殿建筑所吸引。同时,他也为这优美园林在“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3.
读者最本质的属性是阅读,研究读者的中心课题,应该是读者的阅读活动。“阅读法”以整个阅读活动为研究对象,涉及读者、读物和阅读环境等三个主要因素,研究读者与图书在一定环境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读者的过程、方式、分类、特点等规律性问题。(一)在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对读者工作的研究已经摆在很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工作者开始认识到读者工作的重要意义。接受了“以读者为中心”、“读者第一”、“一切为了读者”等观点。所谓读者,就是指阅读图书的人。读者,是人与图书发生阅读关系的特定称呼。读  相似文献   

14.
彭兰 《网络传播》2010,(3):12-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经营者还是用户,对网络的诉求都正在从网络媒体诉求向网络社会诉求发展与深化。不断发展中的网络,其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与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它的需求也在变得日益广泛而深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经营的核心与基点也许正在发生变化。“内容”的地位正在被动摇,而“关系”,成为了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王鑫  高源 《传媒观察》2023,(6):89-96
考察当下人的生存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变化,算法成为问题研究的背景、参照甚至是结构性力量。而人类在与算法博弈、共生过程中的“退守”与“坚持”,也表现出情感以及情感解放带来的“变革型创新”对于保留人类主体性的作用。探讨算法社会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构成,需要深描两者之间内在的张力关系,同时要揭示人在算法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并在批判性的审视中,廓清人在被计算中越来越丧失自主性的问题,也能据此探寻未来理想人机关系的可能性通路。  相似文献   

16.
编辑学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在其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尚有不少“关系”问题需要研讨、理顺。编辑与读者的关系究竟如何,便是其中的问题之一。目前一些文章对编辑的地位和作用谈得较多,而对读者这一头有所忽视。这在实践上有碍于出版物质量的提高。笔者现就编读关系提出几点浅见。1 编辑是广大读者的“全权代表” 编辑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宣传进步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我国现阶段编辑  相似文献   

17.
肖晨 《出版参考》2023,(9):35-38+41
人既生活在“给定”的事实世界里,又生活在其所理解的可能世界里。编辑职业理解是编辑主体对编辑活动内容、方式、本质及其价值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现实中,编辑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的丧失导致其职业理解的缺失,表现为“无思”“物化”“定界”等方面。对此,编辑可以通过“思考—交往—整合”的交叉融合路径实现职业理解的生成及深化,由此坚定职业信仰,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真正与时代发展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李成连 《新闻记者》2002,(11):42-44
答辩 ,是指在民事诉讼中 ,被告对原告所提的主张和意见进行反驳、说明、答复和辩解 ,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也就是答辩人。而在民事上诉案件中 ,被上诉人是答辩人。在司法常规中 ,“答辩”一词用于民事诉讼行为 ,表明民事诉讼中原告和被告的法律地位平等。而在刑事诉讼行为中 ,被告方的代理人则是辩护人 ,其行为是为被告作“有罪”和“无罪”的申辩 ,“辩护”是指在刑事案件诉讼中被告人为自己申辩或辩护人为被告人申辩。新闻官司属于民事诉讼范畴(除诽谤罪的自诉刑事案件以外)。在新闻官司的法庭审理中 ,法庭答辩是新闻官司的核心 ,决定官司…  相似文献   

19.
周慎 《新闻记者》2023,(6):39-45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与能力增强,文本间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发生重要变化,引发新文本间性问题。人工智能获得并逐步巩固其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主体地位,这直接带来由于生产主体不同而生发的“人类生产文本”与“非人类生成文本”之间的文本关系;在“非人类生成文本”的生产流程与机制中,存在提示文本、生成文本与现象文本的文本关系;而根据文本性质与生成功能的不同,在“生成文本”中存在“基础文本”与“对齐文本”,在“现象文本”中存在“机械文本”、“共创文本”与“再训练文本”的文本关系。廓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本内涵、结构与表征,将对中国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突破、精准构建与监管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冷艳华 《大观周刊》2012,(30):144-144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