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社会办学诸要素的动态性发展特征及其宏观管理江苏戴明庆在管理社会办学的实践中,许多同志往往不清楚社会办学诸要素具有极为显著的动态性发展特征,因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遏制、阻止了社会办学,客观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社会办学诸要素,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多维视角中的高职教育课程环境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课程环境是指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产生影响的所有物质的、政策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诸要素的总和,具有系统性、多元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从多元视角出发,课程环境包括学校环境、院校环境、行业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学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要素。  相似文献   

3.
中职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教育的核心层面,是体系、体制和机制三大系统.所谓体系,是指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和服务体系;所谓体制,是指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所谓机制,是指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即与职业教育运行、变革和发展相关的诸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作用的方式和原理.与职业教育运行相关的有国家(政府)、社会(企业)、市场和学校四大要素,其中职业学校是运作的主体,居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教学论学者教学要素诸说的阐释为中心,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学论学者的学术自觉这一命题。认为教学要素诸说的提出,是教学论学者学术探索自觉的结果,它既反映了学者们对要素概念、教学本质、教学过程、教学阶段等的不同体认,也隐含着学者们对自我存在方式的一种学术建构,它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教学要素说命题的提出与发展,是中国教学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它对中国教学论理论发展的理论承诺具有合法性,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中国教学论发展的时代诉求,对中国教学论理论发展的困境进行了破解。教学要素诸说对教学论研究观念具有突破意义,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由对早期及以后教学要素诸说继承与借鉴而来的,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之上的李秉德先生的七要素说就具有了意识自觉与观念突破这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职教育在无情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面前出现供与需的不平衡矛盾,出现发展迟缓与困境.矛盾的解决之策在于调节矛盾的主要方面--中职教育,调节的手段就是改革,改革的依据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通过改革,让市场经济的法则贯穿于中职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等诸方面,成为中职教育办学的核心理念和要素;以经济为纽带,建立起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进而使中职教育紧紧跟上工业化前进的步伐,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系统论是关于要素"整体"发展的科学,其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预决性的运用对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系统论视域下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发展策略包括:建立和谐、有序的结构模式,采用开放、闭合的运行方式,坚持动态、发展的功能方略,应用目标导向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首位的劳动者为何不是第一生产力张志明我国理论界对于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作用方面已有许多论述,但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首要地位的劳动者为何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那种认为生产力是“在社会中形成的人类...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中独立发展、自生自灭的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不时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换言之,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无一不与社会大系统的诸要素发生联系,而且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纵横交错,此渗彼透,全方位的联系。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现代文化社会学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文化大系统,语言只不过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即语言也是一种文…  相似文献   

9.
论办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办学思想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简约性的特点;研究学校的办学思想,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繁荣教育思想,培养多规格人才,创办特色学校的需要;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应坚持新颖性和操作性相一致、独特性和普遍性相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兼顾,突出特色和全面发展相协调,国际化和民族性相结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才性四本论是关于才能的本质、本源问题的讨论。才指后天表现的才能,性指先天禀赋。才性同以质、用关系看待才性,认为才能本源于先天质性;才性异以文、质关系看待才性,认为才能本源于后天之学;才性离认为才性诸要素在功用上互相独立,不相从属;才性合则认为才性诸要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才性四本论蕴含了魏晋玄学的基本方法和命题,铸就了晋人独特的世界观和生命观。  相似文献   

11.
研究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实质内涵、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对于加快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提升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借鉴组织效能理论,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是指职业学校获取资源实现系统目标,达到政府、职业院校、学生、社会等多主体利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指向呈现出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具有较好的政策基础与实践推进。聚焦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紧扣《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具体要求,目前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提升要素框架由二个维度和十个要素内容组成。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形象建构之基本路径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形象是一所大学历史传统、办学水平、社会贡献、社会影响等诸方面要素的综合表征,是大学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公众影响力的体现。良好的内外形象是学校的无形财富,不仅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办学软机制是指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各主观因素的总和,包括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培养机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办学软机制的战略转换是指以上诸方面全方位的转换,不是局部的、某些方面的转换,具体转换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试论地方院校培育教学竞争力的必要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施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高校办学市场开始形成。有市场就意味着有竞争。因此 ,在这种办学环境下 ,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如何培育教学竞争力就成了当务之急。一、地方院校的发展环境及培育教学竞争力的必要性分析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即影响和制约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外部诸因素的集合。其可分为三个层次 :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宏观环境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等 ;行业环境指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一些特点 ,如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 ;竞争环境是指…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曹广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这里所说的教育环境,是指制约影响大学办学活动和人才培养的各种社会要素的总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环境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将由计划变为市场,从而引起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教育,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一种特殊教育形态,和其他任何教育制度一样,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变革发展的产物,因而也必然对近代中国社会诸要素产生相应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从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合力的内核要素的协调状态,合力是活力的内在总体动力,活力则是和谐的必然结果,是合力映现于外的生长力、创造力、生命力。和谐、合力、活力在交互作用中融为一体,在不断整合中波浪式发展。遵循和谐、合力、活力的辩证法,自觉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自觉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自觉构建充满生机和创造活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认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是指经济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适应、有序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它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即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动态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系列论述,同样也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指南。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保证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生态观阐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堂教学生态观是将课堂教学的诸要素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融合成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诸要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学生的认知心理逐步从一种不平衡状态到达平衡状态,从一种较低层次的平衡状态到达一种较高层次的平衡,进而引起教育对象的身心向着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生态化教学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化教学是将课堂教学的诸要素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融合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诸要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学生的认知心理逐步从一种不平衡状态到达平衡状态。从一种较低层次的平衡状态到达一种较高层次的平衡,进而引起教育对象的身心向着适应社会、适应自然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