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路翎是在抗战烽火中脱颖而出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直接师承“五四”文学的启蒙精神,着重以人民中富有反抗的原始强力来轰毁封建文化意识的精神枷锁,他的小说实现着对人的觉醒的又一次呼唤,他的小说“真切地透出了人民的苦恼和追求,这就使我们感封那后面或底层的非化成洪流不止的潜在力量。”因此,他的小说更多突现人的强烈、坚韧的求生欲,解脱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自由欲和希望创造崭新世界的更新欲。 在路翎的小说中,人性世界是通过富有原始强力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这是作家对  相似文献   

2.
蒋蔚祖是《财主的儿女们》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过去人们对他却缺少应有的重视。在他身上,封建父爱所带来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生存困境中所作的“原始强力”的反抗都鲜明地表现出路翎创作的特点。但这种表现,特别是“原始强力”的反抗给路翎的小说带来了难以突破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路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 ,题材范围有所扩大 ,除了继续描写工人农民承受的种种剥削压迫、发掘社会底层蕴藏的原始强力之外 ,也有对原始强力负面性的消解与更新 ,还表现了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场景、喜怒哀乐及精神弱点 ,但其主要笔墨则放在别样的审丑上面 ,即对社会丑类的刻画与对人民精神奴役创伤的剖析。强烈的愤怒与痛苦在文体上表现为 :情绪性强烈、对比性鲜明的修辞 ,心理容量巨大、推进速度急剧、变化节奏突兀的叙事方式等  相似文献   

4.
路翎长篇小说人物的主观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主底儿女们》(1942—1948)和《燃烧的荒地》(1948)是路翎四十年代创作丰收季节的代表性作品。研究这两部长篇小说主要人物的主观精神世界,对探索路翎的创作个性,似乎是不可缺少的。路翎的小说贯串着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的基调,并以两大  相似文献   

5.
生命强力是解读路翎小说的一把钥匙。路翎对生命强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20世纪40年代初《饥饿的郭素娥》到40年代末《燃烧的荒地》,他一直在小说中探索反思生命强力的内涵及其价值,并逐步扬弃了原生态生命强力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从中发掘出人性性格自我价值的火焰,使这成为劳动人民摆脱精神奴役创伤的途径之一。路翎的这种努力突破了客观性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真实的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6.
路翎的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主要展示了历史事变、革命斗争之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本文作者结合小说的精神样态进行解读,分别从小说之中的荒原感以及孤独感、原始生命强力以及狂欢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向读者展现了半殖民地社会精神积压的暗流。  相似文献   

7.
路翎是现代文坛独特的作家,他侧重个体原始强力的表现,赞美纯自然的个体生命力量,求生意志和求胜意志在路翎的作品中得以充分的展现。生命的发展不仅要有求生的意志,还要有求胜的意志。如果说求生的意志还停留在人的社会解放层面,求胜意志则触及到了人的自身解放层面,二者互为依托,后者又对前者有所超越。路翎站在"五四"启蒙主义立场上,为中华民族塑造了一种理想人格,而且是有着完整生命的鲜活的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当"救国"压倒"启蒙"时,路翎对正当而自由的人性的执著追求是独特而值得注意的。路翎以欲望作为"原始强力"的推力,与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都指向"个性解放"同一目标。与此同时,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有关自由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路翎对自由问题的思考不是通过蒋纯祖单方面体现的,而是通过蒋纯祖与蒋少祖共同体现的。  相似文献   

9.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翎建国前的小说创作首先在现实主义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但路翎并没有止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较之中国现代文学其他作家 ,他的更深刻处在于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小说中所一再渲染的原始强力 ,漂泊流浪情怀以及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等方面。本文试图抓住路翎小说中这种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路翎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依据 ,具体分析了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类型、成因及其社会学意义 ,并有意将这一特色提升到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层面 ,在深刻揭示路翎小说创作的现实社会背景的同时 ,也揭示了路翎小说创作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10.
路翎的中短篇小说以其对人基本欲求的极大关注卓立于20世纪40年代文坛上。在他的笔下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农民、流浪者都显示了生命的自觉,他们遵从于生命原始强力的勃发,决绝地渴求自由,蔑视任何权贵。这些人物和路翎本人一样,都有对高贵心灵的秉承,对原始强力的追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事变发生后鲁迅对这一事件反应强烈,对国民党政府不思抗日却制造内乱的行为进行深刻揭露和彻底批判,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进行猛烈抨击。这一事变对鲁迅的思想造成深远影响,使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以后的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到这一事件,让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2.
《国民新报副刊》是鲁迅主编过的刊物之一,该刊的编辑思想特色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发现、培养作家队伍。鲁迅发表的作品有12篇,其中杂文10篇,译文2篇,还发表了一些出版广告。鲁迅杂文的内容包含:回击文化保守主义者,鼓励青年勇敢改革、有所作为,赞扬"不耻最后"的精神,支持女师大爱国运动,回击帮闲文人对"三一八"惨案受难学生的中伤,善劝爱国群众的"请愿"行为。研究鲁迅的编辑思想及杂文的内容思想,对于进一步认识鲁迅思想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提高对编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中国人对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译介的9篇西班牙作品全部出自巴罗哈笔下,又多次在译文的副文本等著述中给予巴罗哈高度评价。鲁迅关注的是巴罗哈弱小民族的出身及其作品中对于弱小民族品性和生活状貌的描摹,而同属于弱小民族的中国读者可以从中反观自身,鲁迅也在巴罗哈的文学世界里找到了异域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理清这种关系对研究鲁迅的文学及思想大有益处。从哲学思想上说,鲁迅受到尼采、施谛纳等人的影响。从文学实践上说,他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对现代西方现代哲学的吸收的历史基点是“民族自新”和“建立人国”。  相似文献   

15.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梅子编辑的《关于鲁迅》,被视为抗战时期"敌意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所收七篇文章,在承认并肯定鲁迅文学天才的同时,对其政治上的左翼倾向,也大加攻击和否定。《关于鲁迅》是抗战语境下国共之争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关于鲁迅》,有利于体认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鲁迅先生的做人与作文逐渐成为评论的焦点。从近几年鲁迅研究的书名出发,以鲁迅的"骂人"的真真假假为例,探讨鲁迅的做人与作文之间的矛盾,读者应该正确看待鲁迅研究中真伪现象;鲁迅批评研究应注意兼顾多面的事例,尽可能持平,实事求是,而不应该根据既定结论来筛选和操纵证据,故意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18.
鲁迅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当下的鲁迅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一是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二是总结鲁迅的文化斗争经验,回应当前文化思潮的不良倾向;三是鲁迅精神品格研究,防止鲁迅被“软化”;四是深入开展鲁迅生平研究;五是拓宽鲁迅作品研究的空间;六是拓展鲁迅的比较研究;七是开拓文化视角新领域;八是拓展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九是加强鲁迅研究之研究。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中期,《豫报副刊》是河南文艺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它是一种具有进步倾向的刊物,且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支持该刊的筹备和发行,并关心和帮助该刊的青年作家。鲁迅在该刊发表4篇《通信》,着重批评国民性问题,号召青年大胆讲话、勇敢前进。鲁迅对《豫报副刊》的影响和指导,使该刊发挥了更大的战斗作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