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丽丽 《文教资料》2010,(19):26-2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号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因其在我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翻译版本之多而受到译学界的重视。当今译界公认的两种最佳英文译本分别为我国学者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Mansions和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译本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这是由于两个译本的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所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个《红楼梦》的英文译本的实例进行对比,对两译本中的人名称谓、诗词、传统文化等的不同译法加以比较,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不同的翻译目的和文化取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针对诗歌的“不可译性”,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关论”给诗歌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以陆游词《钗头凤》译本为例,分析“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结合在汉诗英译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原作的不可再现性和译作的不可终极性,摆脱翻译的传统规定性约束,转向文化翻译的新视角,解读和对比《红楼梦》中《五美吟》两个英译本的差异,提倡重视译本的“来世生命”和译者的地位,以期获得新的共鸣和互动.  相似文献   

4.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王小丽 《现代语文》2014,(4):143-146
中国关于《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关于非礼貌语翻译及日译本的研究的论文目前尚未见到。本文运用文化图式中的原型-模型翻译理论,指出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汉英文化图式可译性的实现途径与汉日文化图式可译性的实现途径存在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日译本中非礼貌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应用卡特福德(J.C.Catford)的翻译限度理论,以《红楼梦》两著名译本对原著中书名、人名、地名和其他物品名称的英译为例,分析在汉译英的过程专名翻译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现象,并指出注释和文化渗透或许是走出该尴尬境地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评析《红楼梦》的两个著名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所用的翻译策略时,译界早有定论,即杨译本重异化的翻译策略,霍译本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然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并非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两个: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目的。如此一来,通过分析这两个原因,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视情况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这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红楼梦》中人物的服饰描写占据了很大比例。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中服饰翻译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兼顾其他的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分句与合句、换序等,从而实现了翻译的顺畅与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英文译本有很多种,但是在众多译本中以杨宪益与他的夫人戴乃迭合译、霍克斯和他的女婿闵福德合译的作品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本文摘取片段,运用言语行为的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两种译本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人物对话时的语用策略,探讨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人物语言对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contains "untranslatability".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i Yuan" provides various methods dealing with this problem.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lativity of untranslatability is confirmed,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based Catford’s theory are further explored. Besides, the limitation of Catford’s prediction is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杜甫《春望》的中外诸家译文的分析比较,对原诗中颔联所运用的移情手法的翻译处理加以评说,从而得出结论:在翻译这种情景相融、运用移情手法的古典诗词时。译者也必须具有诗人的知性和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从汉语诗词英译的角度,举例分析在保留原诗的意义、意境及神韵、风格的基础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从而达到汉语诗所追求的音乐美、形式美、意境美,又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诗的形式和内容,以取得神似和形似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SusanBassnett的TransplantingtheSeed一文中提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通过对一些古诗的英译文本进行研读,着重分析可译的客观性,并介绍了对不可译的处理方法,如风格、音韵和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15.
黄永亮  林洁华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5):119-121,152
意象在汉语古诗的创作和鉴赏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汉语古诗中的意象经常在英语译文中被遗漏,或被改写。结果使原诗由含蓄变得浅白,改变了意象在原诗中给读者的感观效果,削弱了诗境,并最终没能很好地传播蕴含在古汉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通过翻译在全世界传播,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国内译界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主要集中在对毛泽东诗词荚译本的评价研究、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比较研究、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翻译和传播毛泽东诗词,让这一中华文化精华为世界人民所共享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之角度,选取李商隐的《无题》诗的两篇译文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许渊冲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中国古诗英译的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四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英译作了深入的探讨,对某些名译的失着进行了评述与分析,提出了作者的译文以期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永江 《海外英语》2012,(14):135-138
There is a strange phenomenon that the translated works of Chinese classics have not been enjoyed by a large readership abroad,stemming from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an inherent nature of poetry translation.It is argued with theoretical analyses coupled by case studies that 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including intralingual inequivalence,interlingual inequivalence),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intercultural inequivalence),translator’s inadequacy and governmental or institutional translation briefs contribute to problem mentioned.It is hoped that onc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n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is realized,translators’presumptuousness along with despondence can be lessened or even eradicated with a production of a better version free from overrepresentation or underrepresentation or mis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s.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唐代诗人的名篇译成英文。李白《静夜思》曾多次被译成英文,译者通过注重形式、得体选词、讲究押韵等方式,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力求形神兼顾,达到“化境”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