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低碳发展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青岛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担负着低碳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任务。要实现低碳城市创新,达到试点效果,起到示范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利用在工业、建筑、交通、能源、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和技术积累,探索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与低碳建筑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度契合的。将生态城市理念引入低碳建筑管理中,可使低碳建筑发展更加全面、高效。鉴于低碳建筑的公共产品属性,在以政府为管理主体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低碳建筑发展的政府激励机制,可全面提升低碳建筑发展的管理水平,以推进低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剖析大连市低碳发展的现状和低碳节能相关政策以及市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与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论证培育低碳生活,建构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的对策;说明建构城市低碳发展模式,是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性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然而,在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代社会,市民的日常生活却常常深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现实困境。引导与规范城市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可为上述困境的缓解提供路径。即完善城市管理制度,硬化市民低碳生活的制度建设;创新低碳科学技术,强化市民低碳生活的科技支撑;保护城市生态人文环境,加强市民低碳生活的环境建设;实施低碳经济模式,推进市民低碳生活的经济建设;倡导低碳绿色消费,构建市民低碳生活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4个方面评价低碳城市建设及笔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分析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构建过程中存在着城市污染环境、城市缺乏管理以及不合理经济模式等问题,而政府义利观的冲突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级政府要以现代经济伦理学为指导,通过加强政策导向、创新生态体制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力度以及积极引导城市生态工业的方式,破解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难题,这样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趋势。近年来,永州市选择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纲领,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将生态、低碳、环保等融于永州城市品牌的建设之中,以提升永州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目前,永州已具备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建立起城市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8.
为厘清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演进脉络,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8-2018年题名为"生态城市"的文献从发文年度、学科分类、发文期刊、核心作者和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热度高、学科跨度大且有"量"有"质";研究热点涵盖了从理论研究到建设实践的全过程,特别是对"低碳生态城市"和"指标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前沿与"新型城镇化"和"低碳生态城市"等紧密关联.未来应加强生态城市的基础研究、增强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低碳城市的兴起不仅是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更是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城市碳排放分工。受经济格局与碳排放格局不匹配的影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消费拉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生产推动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都面临着可持续性挑战。世界银行提出的ECO2城市发展模式能将生态与经济相结合融入城市发展之中,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以选择的途径。按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一个结合、两面推进"的原则,ECO2导向的低碳城市应协调构建生态路径和经济路径,形成城市低碳经济的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低碳"视域下学生树立文明生态观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适应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学生文明生态观应该包括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主体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人文关注与创新精神并重的生态科技观,厉行节约、绿色健康的生态消费观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政治观等多方面内涵。构建学生文明生态观必须加强生态理论、生态形势和生态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强化学生生态责任意识,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渝东北作为生态涵养发展核心区,对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离不开生态主体的支持,优秀的生态主体人格有助于消解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失衡,使生态发展体现出涵养特征。大力培育生态人格,践行渝东北涵养生态,为推动美丽库区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浅析低碳校园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高等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战略号召,加快节能建筑及低碳校园建设,引导师生实现低碳校园的生活方式,引领并积极参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保护生态环境是峨眉山市建设旅游城市和"双宜"城市的保障。采用国际上流行的生态足迹方法,用系统的观点,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分析提出了峨眉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树立环境危机意识,空前重视环境保护;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多途径协同保护生态环境;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为契机,坚持绿色发展;引领低碳旅游潮流,打造低碳目的地。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低碳交通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梳理了我国城市的低碳交通政策,介绍了已经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我国低碳交通建设还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技术遭遇瓶颈、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政策保障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城市低碳交通规划、推动低碳交通技术应用及创新、强化低碳交通发展经济保障和加强城市低碳文化建设等整改措施.研究对于推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能源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国外低碳经济应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启示是: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寻找一条协调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也给全球带来了生态和经济上的损失。中国的能源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这给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已是大势所趋。阐述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以淮南市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提出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基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广泛实践,提出了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及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社区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部分和碳循环的基本系统,因此也成为低碳实践和研究的重点。英国贝丁顿社区是世界低碳社区的典范,在社区规划建设和社区管理维护方面具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通过对贝丁顿社区的实地考察,结合全球各地低碳社区发展经验,从创新推广低碳科技、优化设计生态体系、建立低碳政策标准、鼓励居民主动参与等方面论述其对中国低碳社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环境,是以城市的生态文化来显示各种力量的相互制约和促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态城市与各种资源配置协调共生的成果.生态城市建设既要重视城市的生态化、文化性、智慧型特征,同时还需要将循环经济的特点体现出来,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在生态城市环境中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生态城市与文化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热点与重要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人类只有扭转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取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才能解决自身困境。然而,人类社会能不能突破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生态人才"是关键。通过低碳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和低碳绿色环保实践等"组合拳"策略,把高校建设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先导社区和社会模范,为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培养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能的"升级版人才"是我们的新责任与新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