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关问题:广播产业经营会弱化喉舌功能吗?广播将会论为“公共游戏机”和“门诊部”吗?广播已到了“年老体衰”“发挥余热”时期了吗?市县两台合并,广播为何“并没了”?请看作者阐述———  相似文献   

2.
你听说过什么叫做“炒作”吗?你听说过什么叫做“吹捧术”吗?你听说过用金钱买名或用肉体换名的吗?你听说过为打造名人应运而生的“中介公司”和“运作组织”吗?……“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以千奇百怪的手法打造出来的“名人”,能不是假冒伪劣吗?  相似文献   

3.
虽然不是有意与魏晋风同志唱对台戏,但是对他“摆短的胜利”的观点还是不敢苟同。我以为,过分重视“短线”就是短见。下面陈列个人观点。 一、什么叫“贴近”读者? 难道是题目取得越怪越好吗?在北京什么层次的人才逢人称“爷”呢?“操练”是什么意思?是否尊重急需规范化的中国股市呢?“英雄”难道仅指能在股市获得巨大利益的股民吗?“三线”肯定不是“三线建设”中的“三线”,那是什么意思呢?摆明了不让非股民的读者阅读。这不是“贴近”,而叫“媚俗”。 二、什么叫“各具特色”? 放放内幕消息,揭露庄家秘密,难道就算“特色”?这算不算违法呢?虽然中国股市发育还不健全,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但中国毕竟还是依法治国吧!我由衷地不愿看到咱们的出版人在监狱里统计书的实洋和该交的罚没款。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外国的“年龄鉴定论”、“行政官员决定论”、“职能鉴定论”、“文件双重价值论”、“利用决定论”、“宏观职能鉴定论”等档案鉴定理论进行了简析。认为这些档案鉴定理论都存在缺陷,并对这些档案鉴定理论进行了思考。对“外国档案鉴定理论发展了吗?”、档案价值是可知的吗?”、怎样保存‘社会记忆’?”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简洁的魅力     
德国有位著名医学家,名叫威廉·格里辛格。此人最讨厌人们白白地浪费他的时间,看病时也只想知道与病有关的最重要的情况,而对病人的唠唠叨叨则十分生气。有一天,来了位女病人。她一言不发地把手伸给了医生。“事故?”——“玻璃碎片。”“何时?”——“昨天早晨。”“已处理过?”——“碘酒。”“还痛吧?”——“感到血管跳动。”接着,  相似文献   

6.
“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相似文献   

7.
通讯的结构,就是指通讯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 当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采访到了材料,从中提炼出了主题后,接着,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安排这些材料。如何开头?怎样转接?分几部分?其先后顺序如何?哪些是要突出之“主干”?哪些是用以渲染的“枝叶”?于何处伏笔?在哪里呼应?什么地方铺叙?何处综合?如何点题?怎样结尾?……诸如这些问题,如果不精心构思好,便无法动笔写作成文。此类问题,人们往往称之为“谋篇”、“布局”,也就是通讯的“结构”。 通讯结构问题是通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材料(包括细节)是通讯的“血肉”的话,那么,结构就是通讯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并从而结合为一个活生生的能够站立行走的真人;只有找到了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通讯的观点和材料、叙述与议论、情节  相似文献   

8.
“累吗?”“相当的累啊!”“怎么看上去很疲惫?”“天天早上6点半起来,用急行军的速度赶到车站,然后像挤罐头一样站了2个多小时到单位,能不疲惫?”……  相似文献   

9.
报人出访,免不了对报业的考察。苏联报刊种类之多,发行量之大,首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0年10月12日,我们抵达莫斯科的次日上午,就在《劳动报》编辑部,与报社外联部主任瓦西里柯夫同志交谈,第一话题便是两国报业的状况。我们回答了主人的一连串提问,如“中国有多少家报刊?”“贵报有多少发行量?”“主要读者层分布在哪里?”我们回答后,立即对应地提出了一连串我们同样感兴趣的问题。“苏联目前有多少家报刊?”“贵报有多大发行量?”“贵报的读者层是哪些?”  相似文献   

10.
清晨五时。“哗啦、哗啦”的铁镣声,打破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看守所内的寂静。为了解云南省禁毒情况,记者获准与临刑前的死囚及服刑的毒品犯交谈。28个依法判处死刑的毒品犯,被荷枪实弹的武警分别押入四间审讯室,司法人员对他们“验明正身”。司法人员逐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籍贯?职业?”“你是因为什么事情被捕的?你是因为什么罪被判刑入狱的?”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可谓“网红元年”,关于“网红”的热点新闻从年头一直红到了年尾.动辄上亿元的估值或收购,“网红”们的吸金能力让人感叹.直播的兴起,也让“网红”风行一时.这一年,都火了哪些“网红”?哪些人会成为“网红”?“网红”经济会是个泡沫吗?(新华社,2016年12月27日) 关于“网红”以及“网红经济”的未来,老早就有人发出疑问:“网红”还能“红”多久?“网红经济”还能走多远?而罗辑思维和著名网红刚酱的“分手”,更是引发人们对“网红经济”是否可行的直接质疑.  相似文献   

12.
心灵伴侣     
失去了什么 夏天的傍晚,一个美丽的少妇投河自尽,被正划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 “你年轻轻的,为何寻短见啊?”艄公问。 “我结婚两年,丈夫就遗弃了我,接着孩子又病死了。您说,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少妇哭诉道。 “两年前你是怎么过的?”艄公又问。 少妇的眼睛亮了:“那时我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相似文献   

13.
说新闻不同于宣传吧,似有“摆脱”之嫌;说是宣传吧,却很少有人用好它。比如说去年的抢购风吧,合肥城连八月末那次已是“第三次浪潮”了,且一浪高过一浪。群众很想知道,究竟哪些商品要涨?何时涨?为何涨?报纸却缄默不语。于是“谣言”替代了“红头文件”,愈散愈广。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再做些隔靴搔痒的“解释”,谁信? 讲实话,如今信息爆炸,有许多东西我难得一顾。但十三大文献中的两句话,我是溶化在血液里的,那就是“重大事件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十亿中国人不可能都拥到北戴河去讨论国事,只能寄厚望于那些“人民代表”了。但前一句做得如何呢?物价的调整(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调整)是不是“重大事件”?该不该“让人民知道”?  相似文献   

14.
景兵 《新闻传播》2004,(11):46-47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哟,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北京电台在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们》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15.
战斗中,班长英勇捐躯,一战士挺身而出,带领全班杀败了敌人。几十年后,一位通讯员前去采访这位“老革命”:请问,您老当时是怎么想的?”“没想什么。”“那您当时有什么心理活动?”“没有什么心理活动。”“那么,请您谈谈当时的动机好吗?”“动机?什么动机?在战场上杀红了眼,从战场上下来,见了狗我都恨不得踢它两脚”。这是王安忆在中篇小说《小鲍庄》里描写的一位通讯员采访人物心理活动的一个片段(大意)。  相似文献   

16.
浅谈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写作缘起于《报刊文摘》曾经刊登的一则报道。这则报道说的是一个有着沉重学业负担的14岁少年在看了一个电视现场采访节目之后,感觉到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毫无意义,于是留下遗书,饮毒身亡。这个少年所提到节目是一个电视记者对偏僻乡村一个放牛娃的现场采访:“孩子,你在这放牛为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了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放牛呗。” 14岁的少年在遗书中这样写道: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人们生活、工作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同他人的交往。但是怎样“交往”?坚持什么样的“交往”原则?当前在社会“交往”中有哪些不良倾向?它的害处又是什么?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9日第四版“人民论坛”登载的王晓河写的思想评论《净化“交往”》一文,对此作了全面而真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集团的隐患     
每期五年规划都会有一个热门话题。“九五”规划时说的是“造大船”,“十五”规划直接就是“组建集团”了。如今,“大船”有了,“组建集团”方兴未艾,“十一五”规划又在倒计时,将会有个什么样的热门话题呢?是不是应当说说“生产精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漫画与幽默     
禁止游冰在法庭上,法官问被告:“当原告下河游泳的时候,你为什么趁机偷走了他的衣服?“”要知道,那个地方是禁止游泳的,法官先生。”律师的自由“你是骗人的!”辩护律师向对方律师大喊。“你是说谎的!”对方律师指责说。法官用小木槌猛敲一下,凛然道:“现在表明了双方律师的身份,继续审案吧。”刀子法官问嫌疑犯:“你见过这把刀子吗?”“当然!”“这么说你认得这把刀子?”“一连三个星期了,您每天都把它拿给我看,我怎么会不认得它呢?”改行法官:“我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我不想再在这里见到你了。”小偷“:怎么,先生,你要改行吗?”恶棍是谁乔治…  相似文献   

20.
闯过了高考“独木桥”,却“栽”在金山欲海里。为什么美丽高傲的女大学生会“傍大款”?而且多“傍”些从社会底层翻上来的暴发户?本刊“记者观察”栏目的这篇文章会给您提供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