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把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或其它生物),而被伤害者则试图回避的这种行为称作是攻击行为.幼儿攻击行为一直都是教师和家长特别关注的现象,它是幼儿健康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响着幼儿性格与品德的形成,还可能成为今后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导火索.影响幼儿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幼儿减少攻击行为,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作出分析,从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两种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引导方法,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提高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深圳市1022名幼儿的攻击行为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幼儿攻击行为检出率为5.56%,不同性别幼儿攻击行为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幼儿的攻击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各年龄组之间只有4岁组和6岁组幼儿的攻击行为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具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其家庭成员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的均值低于无攻击行为幼儿的家庭成员(p<0.05),而矛盾性均值高于无攻击行为的幼儿。(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矛盾性是幼儿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娱乐性是保护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的幼儿易发生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3.
关系攻击行为是一种基于关系的伤害行为,虽然在幼儿期就已有所表现,但容易被教师、家长忽视.关系攻击行为会导致攻击幼儿和受攻击幼儿产生一系列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对幼儿关系攻击行为的干预可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来进行.有效的干预有利于营造安全的社交氛围,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攻击行为因其伤害性和破坏性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意义上,人们普遍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专属男性的行为,随着攻击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女孩的攻击行为有着与男性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身体攻击相比,女孩更偏爱关系攻击.文章从关系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了女童攻击行为,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意 《早期教育》2014,(12):12-16
攻击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4岁~5岁是幼儿攻击行为高发阶段,即中班幼儿的年龄段。本研究采用提名法选取中班8名幼儿,随后用自然观察法取得39件样本事件。通过分析样本事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性别中班幼儿攻击行为发生并无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方式多样;中班幼儿攻击对象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多为主动行为;中班幼儿攻击目的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中班幼儿攻击行为终止表现为自止与他止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理论,运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技术,对幼儿攻击行为的一般特征及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探讨身体攻击幼儿和关系攻击幼儿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行为多于女孩。身体攻击幼儿和关系攻击幼儿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信息加工缺陷。  相似文献   

7.
幼儿攻击行为容易诱发一系列的问题行为.文章将绘画治疗应用于矫正幼儿攻击行为,探讨了绘画治疗对幼儿攻击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绘画治疗干预幼儿攻击行为的具体应用.绘画治疗幼儿攻击行为包括:创设安全自由的外部环境;分析幼儿绘画作品;培养幼儿控制、调整情绪的能力;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绘画治疗的移情训练.  相似文献   

8.
幼儿的攻击行为是幼儿一种典型的问题行为,在幼儿问题行为中出现频率很高,影响久远。儿童在幼年习得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对于他们日后的行为方式具有不良影响。文章从认识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成人处理幼儿攻击行为所采取的无效策略,提出应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策略,以期帮助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攻击行为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攻击行为是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关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而心理理论和移情是研究者经常探讨的两个影响因素.大多数研究者集中在心理理论与攻击行为、移情与攻击行为等单一因素的考察上,缺少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攻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注意关于攻击行为的类型、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攻击行为是学前儿童身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社会行为,本文在论述学前儿童攻击行为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矫正策略:有效干预儿童的攻击事实;引导儿童掌握解决人际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及时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对幼儿出现的攻击行为必须有正确的判断和引导,否则,将会导致个体成年后的行为失调甚至是暴力犯罪。家庭作为幼儿身心发展最重要的初时社会生活场所,对幼儿的发展影响甚大。本文从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攻击行为的成因,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从而为解决幼儿攻击行为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  相似文献   

13.
攻击行为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产物,与利他行为一起共同构成人类心理发展研究领域的两大课题.本研究认为,成人攻击行为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对攻击行为的预期强化的基础上,并依赖于对攻击行为可能结果的预期来选择与放弃攻击行为的.对于成人攻击行为的抑制应当采取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和个性化的临床干预措施,而绝不能局限于某一固定模式.特别需要从社会认知方面进行心理介入与干预,包括攻击行为的结果预期、结果价值和自我效能等观念方面的彻底矫正与更新.  相似文献   

14.
王民君 《早期教育》2006,(10):34-34
攻击性行为有口语攻击、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攻击行为大多表现在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两个方面。引起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15.
攻击行为目前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大部分学生都曾在学校中经历过攻击行为.提升在校学生的生活质量,取决于有意伤害行为频率的降低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增加.本文回顾了社会依存理论和社会支配理论中对攻击行为的有关预测,描述了合作和竞争在攻击及亲社会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减少攻击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攻击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行为。分析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根本上防止和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攻击行为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社会媒介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物理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和预防,如科学认识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起因,树立正确的态度;重视家庭在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攻击行为方面的作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学校教育;解决诱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社会媒介因素,减少外部诱因;完善立法,规范青少年的行为等。从而减少或消除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促进其人格和品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攻击性行为是在社会领域中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其中气质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差异进行研究,以气质为主要切入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具体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起因、目的、方式等与幼儿气质相结合,分析不同气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以及个体差异、变化,以便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攻击行为倾向的幼儿,为实际解决方案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872名青少年为被试,探讨了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媒介不良接触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具有正向累积影响,即攻击行为随媒介不良接触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趋势;(2)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犬儒主义特征在媒介不良接触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道德推脱又在道德认同和犬儒主义特征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人的社会行为中,有一类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从邻里间的吵架纠纷,到小范围的滋事斗殴,直至大规模的流血战争,社会心理学称之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一向是以往各种社会的主要问题.尽管存在着所谓亲社会的攻击行为,但大多数的攻击行为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他人痛苦,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因此,探讨如何控制和消减这类攻击行为就成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探明攻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基于边种考虑,本文对攻击行为的动力来源与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