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晓红 《考试周刊》2009,(21):36-36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体验性的小学教学“把学生看成人”,“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学中把学生从枯燥的语言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知识的灌输与记忆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语言学习时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  相似文献   

2.
梁仁东 《教育艺术》2007,(12):24-24
在数学教学中,应开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的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实现“再创造”。  相似文献   

3.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的参与。第二,重视直接经验。新课程强调体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体验性学习开辟了一片新的广阔天地。下面就谈谈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用网络资源开展体验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4.
同辈咨询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美玉  刘惠善 《教育探索》2005,(10):100-102
同辈咨询是团体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年龄相近、有着类似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学生们自愿参与的、在心理咨询专家或咨询教师指导下,经过团体咨询或个别辅导训练后,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用自己切身体会去影响和帮助其周围同辈,解决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扰问题,并与他们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互助活动过程:从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所做的阐述与分析中.可明确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同辈咨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小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又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前人的生活经验,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需要。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自己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里,才能真正地实现意义建构。而要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的经验里,就必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学生经历了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实现意义建构,而且还有利  相似文献   

7.
“圆的认识”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的,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多。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更是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教学中,应开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的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实现"再创造".  相似文献   

9.
吴庆殷 《广西教育》2004,(7A):56-5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把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三者联系起来,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本文以《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的情景设计为例.阐述了教师要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  相似文献   

11.
冷群 《中国教师》2009,(22):20-21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凭借教师提供的阅读规律和阅读技巧,“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有鉴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3.
向伟 《教育导刊》2005,(9):52-53
布鲁纳说过“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一切知识的一切形式”,意思就是要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完成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如果仅是把结果告诉学生,把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进行简单处理,这势必歪曲知识和自然的本来面目,把学生引入歧途,使学生的智力投入局限在远离科学本质和经验的狭小范围之内。没有问题,就意味着学生的心智空间处于窒息状态,  相似文献   

14.
赵龙 《青年教师》2006,(6):26-27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语文白寻过程无疑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但体验更需要以“学生自己的需要”、以“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  相似文献   

15.
所谓“移情性理解”,一般说来就是指能敏感于他人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领悟他人连本人也没有领悟到的意义,仿佛暂时“生活于”他人的心灵中。这种心态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理换位。 班主任的威信是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形成的。这种威信是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教育学生,是一项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正如斯大林同志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象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班主任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是进行移情性理解的基础。 教师只有研究和理解学生心理,理解他们的需要、爱好、兴趣等,然后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有心灵的沟通。善于用教师的头脑去分析问题的同时也要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思考和体验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学生  相似文献   

16.
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阅读,而不能让学生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作品,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感悟作品,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指导他们正确参与到作品的再创造中去。  相似文献   

17.
王文娟  张怡 《辅导员》2010,(6):56-57
异步分层的指导思想:一是要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把划分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歧视低层次的学生,而要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温暖和体贴”。二是要注意阶段性调整。学生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因此学生自身在阶段间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分层次时切忌把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否则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是第二天性”,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为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互动的习惯。这是因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必须由鉴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与作者或作品形象同喜同忧才能真正得到新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享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鉴赏者——学生,作为阅读教育的主体看待,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去体验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重新创造作品。  相似文献   

19.
“平等对话”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课堂给学生的应该是平等、民主、理解、宽容、信任与关爱,课堂应回归到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味、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自然状态。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个体来对待。教师要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教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实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差异,崇尚个性,让孩…  相似文献   

20.
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