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相似文献   

2.
傅晓 《考试周刊》2008,(6):32-3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朗读要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  相似文献   

3.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由此可见,声像资料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可以视其人,观其景,闻其声,悟其情,直接观察声像资料的场景氛围、人物举动,领略声像资料朗读者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基调;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丰富的情感想象,使学生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中属于文学范畴的课文占有一定比重,这种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文学离不开形象,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形象。怎样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加强朗读教学。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说话或念书。尽可能有表情的高声朗读,使课文的思想、感情、形象,通过声调、语气、节奏等,得到较为完美的表现,读者、听者由此更好地受到作品的感染,激起感情的共鸣。这样,课文的思想内容,形  相似文献   

5.
表情朗读     
表情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需要创造性地想象出作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想象出一些细节,使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清晰地浮现在头脑中,成为看得见,闻得到,摸得着的形象,即内心视象。有了这种内心视象才  相似文献   

6.
一、形象的感受由于文学作品朗读是以形象感人,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无论朗读者还是听者都首先要对作品的形象进行感受.形象感受要以作品为依据,从已有的文字语言中去挖掘.如何去挖掘呢?我们知道,朗读是通过作品中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视觉对文字的刺激进行反映,对大脑皮层发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力,使人发出语言机制的思维信息,从而产生概念的运动.朗读的文字代替形象对人产生刺激,就引起感知觉.文字中的实词最具有形象性,是表达思想感情,给人以感染的明显因素.如我们朗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  相似文献   

7.
朗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语言信号,有如给一张黑白相片加上色彩,使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一幅幅图画,与作品的人物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篇好的作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他们在内心产生共鸣。在将作者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流过程中,声音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承载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朗读,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它有利于记忆语言.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掌握规范的语言.有利于陶冶情感。因此.毋庸置疑.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注重朗读是当前阅读教学的共同趋势。俄国作家果戈里指出:“像样地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感受,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的激动、浓厚的感情、生动的趣味、优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使学生感知作品的自然美,从而逐渐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一、初步感知自然美1.声情并茂的范读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显然感悟作品的自然美,首先从朗读开始。教师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可  相似文献   

11.
加强读的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美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课文的意境之中,引起感情共鸣。如讲《倔强的小红军》时,先让学生图文对照地默读,熟习课文内容;再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读出小红军的“倔强”,理解重点词句;然后安排学生分角色地朗读,领悟小红军宁愿牺牲自己,不愿拖累别人的宝贵精神,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的分析,发掘其思想性,让学生不仅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而且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如讲《登山》的结尾,列宁说了一段含…  相似文献   

12.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及其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鸣是文学鉴赏中常见的文学现象。当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品中的形象及其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了读者,引起了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义者的胜利而欢乐,为邪恶者的毁灭而称快,这种现象,即我们所说的文学欣赏中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感情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深层次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调动自身的生活、情感经验,对文本语言进行个性化的把握,将静止的文字转化成感性的声音形象,从而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并最终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4.
感情朗读,也就是让学生领受情感美,它可以把学生带人一种美的境界。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感晴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他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我认为感情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一、模仿朗读小学语文教材有相配的录音带,让学生听录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再现文章所描述的现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享受到高尚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语感。二、配乐朗读如《草原》第一段所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内蒙古草原美景。如果配上抒情、轻松又愉快的乐曲,并出示大草原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配乐朗读。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再听一遍配乐朗读,并展开想像,这时,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这段情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几年来的朗读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总结出感情朗读的方法——悟情导读法。我们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要读得有感情,首先必须充分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取得情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人情,再加上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那么在朗读中体现这种情感就不难了。一、分析后之读在小语课文中,随处可发现饱含着作者深厚情感的语句、段落、篇章。作为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捕捉文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它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表现情感的,从作品的演唱(演奏)出音乐的音色、节奏、调性、歌词的变化中,人们可以体察到演唱(演奏)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变化。在音乐的刺激下产生想象和联想,把作者与听者、作品与听者、演唱(演奏)者与听者、听者与生活联系起来。使音乐作品真正能起到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美德,陶冶人的性情,增强人的素养的作用。要使作品、演唱(演奏)者与听者得到和谐统一,实现心灵交流。这就要求演唱(演奏)者要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传神的境界,歌唱者更应如此。所谓唱歌要传神,就是要把歌曲的精气神抓住,充分表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内涵有时从字面就可感知,有时还必须把语句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说明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活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象",使作品中的内容清晰并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读与想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笔者就此谈了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朗读中的形象感受是指作品中的语言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鲁迅先生说:“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通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象“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从这个角度说,朗读的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