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陕西省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量化计算,并引用生态压力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发展能力等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近10年发展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达到7.856%,生态赤字年均增长率高达15.772%;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对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过度耗用;近10年陕西省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1,且呈现增强的趋势,但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对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系统发展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但是2010年已超出其发展潜力,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发展持续性出现矛盾,生态经济发展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某矿区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5年该矿区生态足迹为3.2654hm^2/人,生态承载力为0.3584hm^2/人,生态赤字为2.907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评价韶关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计算了韶关市1996-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栽力以及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趋势,并对其可持续发展度进行定量的评估以及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之上,以贵阳市2005年统计年鉴为依据,对贵阳市2004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贵阳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870656hm^2/人,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模型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运用它对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吉林省1978-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回归分析对吉林省2004-201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2002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090 hm2增加到2.457 hm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45%;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210 hm2下降到1.096hm2,年均下降率为0.4%。除1978、1980年存在生态盈余,其余年份均是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总体呈扩大趋势。2004-2016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99%,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率达0.5%。探讨了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尚需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并引入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指标,从时序上对新疆2000-2010年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2000-2010年新疆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这期间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在总量和人均指标上不断上升,对化石燃料、可耕地及草地的资源消耗较大。(2)新疆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加剧,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为此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保力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体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中最新的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2004年的生态足迹、各地区地均生态承载力及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引入了"地均生态承载力"概念,讨论了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计算结果与1999年,2002年,2003年,2005年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比较,就其异同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人均生态赤字为1.35hm2,省际人均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地区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调整特征参量后,生态足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辽中地区矿业城市(鞍山、抚顺、本溪)为例,基于能值理论并加入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指数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生态足迹修正模型计算,辽中地区矿业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2hm2,人均生态足迹为6.95hm2,人均生态赤字5.23hm2,处于严重超载状态;生态足迹构成中能源足迹比例最大,达到55%.经过验证,生态足迹修正模型计算结果更加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9.
关海波 《未来与发展》2012,35(9):109-113,108
生态足迹计量分析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通过测定当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市生态足迹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出该市生态足迹的情况.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市人均生态足迹为5.3547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为0.5456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9.8倍,生态赤字为4.8091hm,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经济社会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需要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淮南市200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淮南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淮南市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9411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253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51586hm^2,人均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人均生态承载力,反映淮南市经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许月卿 《资源科学》2007,29(5):37-42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3.
胡世辉  章力建 《资源科学》2010,32(1):171-176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4.
生态赤字下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空间的替代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评估生态空间占用和生态承载力,发现我国的年人均生态赤字从1980年的0.275hm2增加到了2000年的0.548hm2,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态赤字区不断扩大,1980年,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生态赤字区,2000年生态赤字区扩大到了26个省(市、自治区)。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这让人们对于我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感到担忧。生态赤字表征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所有资源消耗所需要的生态空间面积与该区实际具有的生态空间面积之差,也就是说它是支持特定区域内一定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生存的生态空间短缺。生态空间基于可再生性的生物生产面积,我们目前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类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生态赤字中化石能源消耗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如果将这部分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考虑在内并折算为我们可消费的生态空间,那么我们实际拥有的生态承载力就会明显扩大,非再生的自然资源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空间替代。  相似文献   

15.
洪波 《科技广场》2014,(8):210-213
滩涂湿地资源是盐城非常重要的土地资源,发挥盐城滩涂湿地资源的优势对于盐城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索科学开发利用盐城滩涂湿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以提高盐城湿地旅游开发利用的层次,为盐城滩涂湿地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晴晴 《科技广场》2014,(5):226-230
本文在生态学的视角下,以福建省的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出社会、环境、经济的3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城市生态位的计量公式,得出9个地级市的生态位宽度,排名比较靠前的是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这些城市的竞争力比较大,更加适合人类居住。最后,针对每个地级市的研究结果,提出拓宽城市生态位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补偿的角度分析探讨生态资本运营机制,介绍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的内涵,从生态补偿下来分析生态资本运营机制的逻辑起点,构建生态资本运营机制的总体框架,提出生态资本运营机制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现代化不但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论借鉴,而且能够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路径。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主要有国别研究、环境政策研究、行业领域研究、综合性研究、地方发展研究、个别问题研究等。通过梳理生态现代化的研究进展,从生态现代化视角提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生态退化、生态恢复及政策保障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于秀波 《资源科学》2002,24(1):72-76
中国生态退化呈现为区域性、累积性与综合性的新特点。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过度以及部门与地区间的利益冲突。生态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符合国际潮流,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认识。西北开发可能加大生态保护的压力,生态建设规划水平低、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而且巩固建设成果的难度大,生态恢复存在着失败风险。生态恢复的政策保障包括保持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代替产业政策,用经济手段恢复生态,完善生态恢复的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在对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生态效率评价的基础上,以系统动力学为工具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仿真模型,对重庆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未来发展从企业行为、政府作为、研究机构、创新人才等四个方面进行仿真检验及预测,并探讨其创新资源综合配置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