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善于隐藏观点,掌握“藏”的艺术。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那么,怎样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观点呢?这就要研究“藏话”的艺术。1.“藏”在幕后。有些新闻事实本身不足以显示记者的思想和倾向,而幕后的事实又不能和盘托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特殊的语体和笔法把幕后的  相似文献   

2.
胡乔木同志在谈到新闻表达方式的时候说过:“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他还多次批评过一些新闻“宣传味道太重”,即在表达方式上,议论多,太直太露。在研究如何改进新闻写作的时候,乔木同志的这些意见值得我们认真考虑。因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这个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我们虽已讲了几十年,但在实践上还远远没有贯彻好。现在,在各地报纸上和电台的广播中还经常出现议论太多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要贯彻观点于无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他那里接受意见了。 新闻就是这样一种无形的观点。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观点,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尽管新闻是对新闻事实作客观报道,但对作者来说,其报道的主旨必须鲜明,而在表现主旨时,又要根据新闻的特征,要将其藏起来。胡乔木同志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指出:“愈是好的新闻,就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将自己的意见隐藏起来,就是将新闻的报道主旨蕴藏在内容中,这样就耐人咀嚼涵咏,使新闻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古人作画,讲究含蓄。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雾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古人论文,也讲究含蓄。清人刘大櫆在其《论文偶记》中指出:“文贵远,远必含蓄,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乃可谓远。”新闻写作也应讲究一点含蓄。胡乔木同志说过:“愈是好的新闻,愈是善于在内容(事实)上贯彻自己意见,也愈善于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写作中,常常要交代或介绍涉及一些城市、地域等方面的地理自然环境。有些新闻事件的产生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或者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交代说明地理环境的背景材料,以帮助读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正确全面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我们知道,任何城市、地域都有它的特点。记者不仅要善于发掘新闻事实,还要善于发现这个事实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上产生的,并设身处地为受众着想,以恰当的形式告诉他们。在写作中,如果单纯地介绍城市地域,就容易显得乏味,而如果把地理背景揉进去,就能陡增扭力,增强新闻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7.
要富有文采     
在写作新闻导语时,除了要在内涵上善于突出以外,还须注重语言的提炼和妙用,力争简练、含蓄、委婉,富有文采。这同样可以使新闻一开头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为此,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拟人化、谐音双关和幽默语言等.下面举一些例子,并略加评点: ①河南日报1987年6月9日讯驻马店农业银  相似文献   

8.
刊林漫步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在《采访与写作》序中说:我们反对模式化,是指把各种新闻体裁当作模子,将新闻素材塞进这种模子,放在写作冲床上,一压就成作品.这种作品,难说就是好新闻.新闻体裁,也是人们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世界上绝不会先有人制造出一些各种体裁模式,然后办报.最早的报纸上的文字,是把报纸出现之前就有的记叙文搬上版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才逐渐形成新闻自己的特点.严格说来,现在所有的新闻体裁都是记叙文,作为新闻的记叙文必须千真万确,不能添枝加叶,  相似文献   

9.
制作出一条好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有许多方面的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新闻评论的标题要包涵着一定的美学意蕴。本文就自己写作新闻评论的实践,对新闻评论标题的美学蕴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新闻评论的标题要讲究含蓄美 所谓含蓄美,就是将丰富生动的内容,以藏而不露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标题《听说吃饭也得奖》、《悄然发生的变化》,就具有含蓄美。前者从某饭店为了鼓励公款吃喝,竟然公开宣布在他们那里一次消费500元以上者可以得到一块瑞士手表的奖励说起,严厉抨击了这种不正之风;后者从对剧变和渐变的分析入手,讲述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告诫人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拒腐蚀,永不沾,保持住共产党人的光荣本色。这  相似文献   

10.
童言同志在《新闻不容有任何夸张》一文中对我的文章《夸张与浮夸》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觉得问题提得很好,值得讨论。对于新闻写作,我懂得不多,关于夸张的问题,自己也搞不很通。通过讨论,能把问题弄清楚,对新闻写作实践有好处,对自己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新闻写作正在越来越多地借鉴文学表现手法,不少作者刻意追求新闻写作的形式美,这无疑是件好事。新闻跟文学一样,包括体裁、结构、语言、表现手段等要素的形式愈完美,就愈能更好地表现内容。但追求表现形式美有一个度,就是运用诸多表现形式的结果,不应是突出表现形式本身的美,而应借助于形式把内容恰当地、充分地、完善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读者为整个内容所吸引,不再去注意形式本身。技巧和手法是要的,但如果让读者明显地感觉到这是一种技巧和手法,这文字便很难算是一流的了。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可刘  相似文献   

12.
当少年朋友们走进小记者培训班的时候,总希望老师们可以教给自己一些“绝招”,甚至明天就可以用到自己的新闻采访写作中,写出一篇让大家羡慕的新闻报道,让周围的同学刮目相看。可是几天下来,除了知道了一些原则外,并没学到什么立刻能用的“绝招”。把自己写的新闻作品与报纸上的新闻一比,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先要明确,新闻采写,特别是新闻写作,和我们在学  相似文献   

13.
在哪儿发现新闻?回答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处处有新闻。笔者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认为,学会贴近生活做文章.往往是走向成功的捷径。贴近生活做文章,就是把新闻报道,言论写作的立足点面向生活,面向群众。不但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汲取素材,还要深入到基层,在群众当中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材料。首先,要善于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汲取素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而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事发生。所  相似文献   

14.
读了振甫同志的《春秋笔法》,我从“史笔”想到了与新闻写作有关的一些问题。我国史笔的好传统,其特色是忠实于客观事实,善于寓言于事中。因为这个缘故,就出现了像齐太史那样不畏权势,虽杀身而不悔的正直史官,终于把“崔杼弑其君”的史实记载下来。我国很早的一部编年史《鲁春秋》,就是本着这样的精神进行写作的。孔子想到自己大半生奔波说教,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一种直白的文字,一般来说大家都这样认为。它与小说、散文不同,应用直接明瞭的话语将新闻事实告之于读者。但是,我认为在直白的基础上讲究一点含蓄与寓意,是新闻写作的至境。穆青等同志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有两段描述,实在是好.一段是写吴吉昌大病初愈走到村头:“1970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时候,吴吉昌拄着拐棍在村头出现了。”这段描写,显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完全是一种拟人手法,十分含蓄地告诉我们,吴吉昌与宁折不弯的棉苗一样,又挺了起来。又如林彪爆炸后,吴吉昌得以复出,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地与另一老贫农一起去给棉苗守夜,这里又有一段描写:“涑水河畔一片  相似文献   

16.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总是苦于没有新闻可写.其实,自己的身边无处不存在新闻.为什么自己总是发现不了呢?关键是没有看见新闻的“眼睛”——新闻点子.一篇新闻有了新闻点子,写作就会呼之而出.新闻点子是什么呢?追根求源,新闻点子就是作者的知识积累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产生的火花.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写作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有意地去虚构新闻,而写出来的东西却出现了失实的现象.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这些无意的过失说明,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有一种很容易发生的现象常常被我们忽略:这就是新闻写作中的“异化”。 一、关于“异化”的界定 “异化”一词从哲学意义上讲,指的是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这里,主要指的是自然信息的摄取、素材与体裁的选择、新闻写作的具体操作过程等将自然信息转化为新闻信息时,由于作者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新闻的失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信息走样。  相似文献   

18.
张萍 《新闻界》2006,(4):128-129
过去对新闻表现艺术的研究主要归属新闻写作领域,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写作要领,技巧众多不易把握,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本文将突破新闻写作的单一视角,从整体上来梳理新闻表现艺术。由于新闻具有多种价值,其中新闻价值是就报道的题材内容而言,而审美价值则是就报道的表现手法而言,所以本文意欲通过对中国审美理论的一些观点进行新闻学的解读来探究新闻表现艺术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五要素是骨架,是必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只交待这么几条,文章就很干巴、枯燥,可读性就很差.新闻事实的过程及其情节,与新闻事实相关的情与景是新闻的血与肉,只有骨肉相连,血肉相依,新闻作品才能丰满、鲜活、感人.要达到这样的写作目的,就必须把新闻写作视为一种再现事实形象的表达艺术,在新闻采写中注意五官并用收集事实形象性的素材,捕捉多方面的感受,并在文章中把自己的知觉感受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现代化社会,人际关系密切,信息交流广泛.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比较敏感,而且善于思考问题,并用思想支配着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心理的发生、变化和效应.所以各行各业都需要研究自身及其工作对象的心理.而新闻工作本来就是与成千上万的人打交道的,是一种沟通信息的工作.要搞好新闻工作,不能不了解与研究报道对象、读者及记者自身的心理与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