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问卷形式,对河南省部分高师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其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高师学生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但也缺乏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意识与其环境保护态度和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为之间存在较大错位现象,形成这种错位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环境保护教育的滞后性、地方政府以及高校的环境保护宣传与举措没有显示出强有力的影响效应以及就业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2.
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包括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在当今经济发展中要增强环境意识,特别是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更加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加大环境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提供决策依据,"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简称CEAP)于2007年12月11日~12月28日实施了《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基本采取"以环保认知为重点,通过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促进其环境保护行为的宣教模式",CEAP认为这一模式"仍存在着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简单的宣教模式在培养其环境保护行为上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人人有责。《纲要》明确阐述: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无论是实际的还是理论的都表明了培养幼儿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绿色文明的行为是幼儿教育的必修课。但是,我们所用的《教材》中各领域中环保教育内容相对较少.而且有的内容离幼儿生活较远,  相似文献   

5.
目前环境教育已经被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内容,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培养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意义十分重大。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本人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以及环境教育能力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在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中,学生是主体,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成为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6.
环境意识教育是时代的产物.环境保护教育对个人来讲从小就开始了,在学校教育中有明确的环境知识传授和在不同学科中的渗透.但人们对环境的关注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逐步明确的,环境意识的明确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全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更和谐.环境意识的形成需要灌输的过程.高等学校关注、加强和完善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是未来环境建设的需要.环境保护是科学,需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7.
中学地理课对学生的生存态度和人生观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培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环境教育方面更有着较大优势。因此,环境保护(或绿色)人格的培育就成了一个贯穿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极好切入点,同时又是一个可以不断分化的重要生长点。环境保护,说到底是通过人对环境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归根到底是使人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教育。环境保护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人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环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思想积累。爱护环境的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则构成了高尚的环境保护人格。环境保护人格的树立与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英国研究者在吉尔弗得社会调查中的同一问卷,对昆明市16~25周岁不同工种和学历的青年群体进行了问卷抽样和随机调查。调查集中于3个方面:1.探究昆明地区青年人在环境问题上的行为和意识;2.了解昆明地区青年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3.分析昆明地区青年人的环境意识与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的关系。调查显示:昆明地区的青年人有较好的环境意识,大多数青年人对待环境的行为是友好的,但由于就业的难度,使得青年人在就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当所涉及的问题与所谓的“个人经济收入”有关时,青年们对这类问题的回答采取了犹豫的态度;在生活态度上昆明青年没有太强烈的倾向于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产业,而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旅游区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保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是长远之计,而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和必然途径。国外旅游区对于游客行为的管理主要集中在环境教育,对游客环境意识的培养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是国民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环境,也由于部分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的环境意识淡薄而受到破坏和污染,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导游人员和23.9%的游客在校期间都没有接受过环境教育。本文通过对游客、导游人员和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及作者的导游经历,分析了他/她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最后提出旅游环境保护和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迅速恶化,环境保护已经不再陌生,但对于我国环境教育程度而言,环境意识还很薄弱.针对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现状,本文结合生物教学实际,对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方法途径和优势等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1.
应用意愿调查法(CVM)对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城乡居民对纳板河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支付意愿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在纳板河流域下游的景洪市选取500个城市居民样本,在保护区内村寨选取300个农村居民样本,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表明,位于纳板河下游的景洪市区居民与位于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内村寨的农村居民相比,景洪城市居民愿意为此而支付的比例显著高于村寨农村居民。但是,那些意愿支付的农村居民,其平均支付意愿要高于意愿支付的城市居民。不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家庭收入水平是显著影响支付意愿的一个因素。在城市,性别显著地影响居民的支付意愿。在农村,年龄和文化程度显著地影响居民的支付意愿。研究表明了城乡居民环境保护支付意愿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面临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统筹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作了初步探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国家应切实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绿色GDP考核机制.尽快形成城乡生态环境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村地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环境日益恶化,不仅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逐步改善农村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南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有待调整,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欠完善,劳资矛盾突出,社会治安存在隐忧。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二是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成人教育对于农村社区建设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文明乡风营造以及环境保护。为有效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进程,成人教育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新型农民,促进经济发展;传播社区建设理念,推进政治民主;举办文化活动,营造文明乡风;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环保主体,是确定农村社区环保基本依靠力量的前提。我国农村社区环保的基本主体包括社区农民、乡村精英、环保志愿者、农村社区妇女与幼儿、中小学学生。农村民间环保社团是凝聚、放大环保主体力量的基本组织形式。我国农村社区民间环保社团主要有社区环保委员会与学生环保社团。激活农村社区环保主体力量的实践机制,即环境教育机制、环保活动机制、伦理文化力的保障机制是实现农村社区环保主体力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山区农村城镇化是加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山区生态安全、提高山区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对统计数据分析为基础。同时采用实地调研、实证分析方法,对石台县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安全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石台县城镇化进程中应该采取的更加审慎的态度和积极的措施:加快城镇化观念更新。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消除生态安全隐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生态安全保障系数;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山区小水电和沼气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发挥山区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林产品深加工和原料综合利用;鼓励和帮助农民下山脱贫,加快城镇人口集聚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从"三圈"理论的分析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农村环保问题的根源在于公众缺乏对农村环保的价值认知与认同,政府组织资源的能力不足和农村环保的市场化机制缺失与参与农村环保的利益相关者支持度低。鉴于此,政府治理农村环境的决策应以增进社会对农村环保公共价值的认知与认同,提升政府与市场保护农村环境的能力,构建新型的农村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完善农村环保市场化机制,争取农村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等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土地流转则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切入点。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呈现一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但各地差异化明显,存在诸多问题。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下,我们可以从构建清晰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科学设定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准确定位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等方面尝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城乡差距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差别是发展中国家一种突出的经济社会现象,中国尤盛。如何促使城乡有机融合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公共财政体制,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