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我国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我国从1998年以来实行了6年之久的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  相似文献   

2.
今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定财政政策的作用是,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启动后,政府财政支出就相应减少。货币政策则是通过多种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而所谓“双稳健”,其实是中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的口语化表述,其突出特征是各种措施组和均采取中性姿态,走中间道路,突出一个“稳”字,总的政策倾向是既不明显扩张又不明显紧缩。这“双稳健”政策的提出意义非凡:一是始自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谢幕”,赤字财政将向收支平…  相似文献   

3.
IS-LM-FE模型是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可以较直观地描述我国实行汇率体制改革以来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进而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综合运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对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合理配合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政策是一种管理和控制税收及公共开支的政策,它和货币政策协同合作,目标都是在使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保持高水平的就业率和物价的稳定,因此具有配合的必要性。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运用,要注意结合我国的国情,科学合理地确定两大政策的配合方式及其具体操作,以发挥它们在宏观经济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以来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取得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效果。在当前情况下 ,我国还不具备实行大规模减税的基础和条件 ;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会引发政府债务危机 ;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存在“惜贷”现象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效果。但任何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我国财政政策离不开其赖以发挥作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形势,2005年政府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对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方式、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实现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是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1992年以来,我国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三次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政府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重要经济手段.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立足于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更要着眼于解决制约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把稳中求进作为总基调,将稳增长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应对,主动调整,加大了预调和微调力度,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经济运行初步显现了触底企稳的迹象。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制止经济衰退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层面,需要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兼顾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并加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适当扩大赤字规模,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适当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继续将结构性减税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使结构性减税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8年我国政府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2005年淡出,转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而为了应对源于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我国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都是为了应对危机、防止经济衰退而采取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但是这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和作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着重分析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环境并对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98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适时调整,在保障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财政政策运行实效,总结经验,为完善我国财政政策提供进路。  相似文献   

11.
在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敏感时期,中国经济在企稳回升中出现物价上涨过快、外汇储备量过大、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克鲁格曼提出的“三元悖论”理论科学、客观地分析了货币政策环境,解释了货币自由流动、货币政策有效和汇率稳定这三项政策目标无法兼顾的根本原因,从这一模型出发,中国货币当局必须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汇率弹性、逐步开放资本项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双支柱"政策的DSGE分析框架,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如何搭配,以实现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研究发现:(1)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有利于减少经济的波动;(2)当产出和通胀面临冲击时,为了更好的烫平经济波动,宏观审慎政策应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结合;(3)当金融市场面临冲击时,为了更好的烫平房价和信贷增长率的波动,宏观审慎政策应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结合。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应重新审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孰优孰劣,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视角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问题。首先,通过简单描述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区域金融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可知我国金融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各区域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区域差异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区域金融结构均对货币政策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相同。最后,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准备金率及其调整频率一般很低,部分国家甚至完全取消准备金工具使用,而我国不仅准备金率较高而且调整频繁,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准备金制度地位和作用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其调控目标和发挥作用的金融环境的不同。短期来看,准备金率依然是我国央行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但长期来看,弱化其使用是必然趋势,而弱化的主要条件是外部经济失衡问题明显好转、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局面得到明显缓解、利率市场化机制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基于经济学原理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观察,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议。主要包括:财政刺激措施的次序安排,控制货币政策风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释放经济活力,加快社会改造和推进政治民主。  相似文献   

16.
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认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还应注意与“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3~2012年共40期季度数据,通过在货币供应量(M2)、货币市场利率(CHIBOR)、贷款利率(LR)和产出水平(GDP)之间构造VAR模型,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数量调控为主,利率传导机制只在货币供应量向货币市场利率传导环节通畅,货币市场利率和金融机构存贷利率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政府通过制定贷款利率来直接干预经济的渠道也不畅通.完善货币政策调控需要优化货币市场结构,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确立金融机构完全市场主体地位,促进民间金融发展,为金融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详细分析财政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开放条件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国际收支均衡目标的关系,并且利用模型具体分析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政策效果,可以发现日本的财政政策效果,随着前提条件的放宽,特别是开放条件下,受资本自由流动及浮动汇率的影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源于美国次贷引发的最近金融危机表明:在信息不对称、金融创新复杂以及监管体制不完备的金融业,危机的防范与控制仅凭自律显然难以凑效。美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最近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2002年至2006年,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紧缩导致的风险,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保持过低利率,于是那几年的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但是,美联储却在助长资产价格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即形成从繁荣到萧条的转变,导致了次贷危机甚至全球金融危机,美联储对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了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加以反思,进一步探讨中央银行在防范和控制未来金融危机中的法律地位,最后对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提出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