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郭洁  哲君 《军事记者》2008,(8):33-34
明代诗论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文章写作既要重开头,也要重结尾。文章开头要写好已形成共识,但要做到结尾响亮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新闻写作中,结尾的地位作用经常被忽视。新闻作品中,作为起头的导语部分无疑重要,导语写得好才能抓住读者“眼球”;  相似文献   

2.
有位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所谓凤尾,就是指凤凰的尾巴,羽毛色泽艳丽,摇曳多姿.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曾说过:“我长期以来一直信奉:一篇报道既要有好的导语,也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事实上,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整个成果.”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的共鸣.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呢?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新闻写作的实践和学习,感到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应当写得精彩,这是古今名家十分重视的一个写作问题,并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那么,消息写作要不要有个精彩的结尾呢?在新闻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同行说,消息写作一般采用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说完就止,没有必要讲究结尾。但是,更多的同志认为,大多数消息写作应当有个讲究的结尾。因为它和导语、主体、背景同样是一条完整消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赞同后者的看法。新闻写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报纸上经常看到,除简讯、快讯和短消息之  相似文献   

4.
报纸消息结尾以“据”字起始的一种新闻写作格式,本文简称为消息“据”式结尾。常见的消息“据”式结尾有:据悉,据了解,据介绍,据统计,据报道,据某单位某人说,等等。稍加观察不难发现,“据”式并不仅仅出现在消息结尾,在消息导语、背景、主体中也不鲜见。但是,时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报纸,“据式”结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已经蔚成一种新闻写作格式。面对着消息“据”式结尾勃兴的现象,到了该探讨一下它的运用得失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尾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尾式结尾(没有独立结尾段),一种是有尾式结尾(有独立结尾段)。结尾既要收束全文,又要给读者留下最后的也是深刻的印象,要富有启迪性。写作理论认为,结尾写作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自然。这就是说,独立结尾段,有或没有,都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不能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要做到自然,就应顺乎行文气势,顺乎内容运转方向,当止则止,止得恰当。无尾式结尾。其特点是突然煞笔,中断阅读思路,给读者留下奇特而生动的一个“空白”,促使读者去思索领会。这种方式多用于叙述体文种。如消息,是非情节性的叙述体文种,报道新闻事件,传  相似文献   

6.
消息的结尾所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结尾的是:消息的“尾”,有的明显,象“豹尾”,有的不明显.象“兔尾”(恕我打个蹩脚的比喻);有的“尾”大而长,有的“尾”则短而小;有的“尾”是在叙述新闻事实清楚、完整后,听其自然,立即收住,这种“尾”在消息写作中占多数。而有的“尾”则是在叙述新闻事实之后,来一句或一段话对新闻事实进行说明、补充、交代,或来一段描述,呼应新闻的开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倒金字塔结构中,导语是最重要的部分。新闻界公认“导语是记展示杰作的橱窗,读和编辑以及新闻学教师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记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所以导语写作理所当然最受重视,耗费的心血也最多。但是,新闻结尾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并不亚于导语。美联社记马利根对此深有体会:“一篇报道既要有好的导语,也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事实上,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工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工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整个成果……一条使人激动的引语、一件概括性的趣闻、一段将最后一次打动读的情感,即引起读悲伤或大笑的有趣材料,可以使一篇报道生辉。这样,这篇报道看起来就是一个统一体、一个完全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大凡好的文章无不讲究开头,也无不重视结尾。因为漂亮的结尾能使文章增添光辉。关于文章结尾,古人有过很多好的看法。有的主张结尾要如“撞钟”,“清音有余”;有的主张要如“豹尾”,“响亮有力”;还有的说应如“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消魂欲绝”,等等,不一而足,这充分说明文章结尾之重要。新闻写作也应如此,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就说过:“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成果。”通常新闻的结尾主要有这样几种写法:  相似文献   

9.
报纸消息结尾以“据”字起始的一种新闻写作格式,本文简称为消息“据”式结尾。常见的消息“据”式结尾有:据悉,据了解,据介绍,据统计,据报道,据某单位某人说,等等。稍加观察不难发现,“据”式并不仅仅出现在消息结尾,在消息导语、背景、主体中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10.
“万事开头难”。勿庸置疑,写新闻,有一个好的开头非常重要,须煞费苦心,再三斟酌,然而结尾又何尝容易?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由于开头和结尾在新闻中的位置不同,对新闻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  相似文献   

11.
一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情彩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对其爱不释手。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有的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的结尾成为凤尾,那就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的结尾,历来是不被重视的。特别是消息一类的短新闻,似乎不必考虑结尾。“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更是无结尾可言。记者写稿,可以写到哪算到哪;编辑编稿,则可以从后往前删,删到哪算到哪。正因为如此,议论新闻写作技巧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探讨新闻结尾的文章却较为少见。与此同时,我平时浏览新闻报道,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看新闻导语时感觉较好,读到结尾时会突然地感到生硬、乏力或尴尬。而在阅读欣赏那些烩炙人口的典范式新闻、那些传诵一时获大奖的新闻时,却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新闻篇幅大都短小,但大都有一个耐人寻味、令人叫绝的好结尾。这一点,那些优秀的现场短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的写作,讲究开头结尾“砍两刀”:开头要“抓”人,引人入胜;结尾要“留”人,让人回味。而新闻的写作导语的“刀法”通常比较讲究,结尾则“砍”得少见“功夫”,可谓“头”重“脚”轻。应该说,这是新闻写作的一个缺憾。笔者以为。一篇新闻要想写好,也应注意“砍两刀”。这样,可使新闻更趋完美,更能“抓”人、“留”人。 下面,从《人民日报》等报新闻报道中精选导语结尾几例,分别予以赏析。  相似文献   

14.
周昕  胡迅 《视听界》2002,(4):24-24
长期以来,我们一说起新闻的表达,认为要把最重要的、最能吸引人的事情写在最前面,接下来按重要性的依次递减安排;结尾是最不重要的,是报道的弱势部分,甚至报道的末部就根本不能称为一个结尾。其实,新闻报道在结构上并不存在什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一说起新闻的表达,就首推“倒金字塔”结构,强调导语的重要,强调五要素的齐全,认为要把最重要的、最能吸引人的事情写在最前面,接下来按重要性的依次递减安排,结尾是最不重要的,是报道的弱势部分,甚至报道的末部就根本不能称为一个结尾。  相似文献   

16.
消息的结尾,历来容易被忽视。记者(通讯员)写稿,习惯于“倒金字塔式”的消息结构,即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然后安排重要的、次重要的, 到最后就剩下可有可无的东西了;编辑编稿,则可以从后往前删,删到哪里算哪里。现在报纸上不少消息,根本没有结尾,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正因为如此,介绍新闻写作技巧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探讨消息结尾的文章却较为少见。因此,笔者在平日浏览新闻报道,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看到新闻导语时感觉较好,读到结尾时会突然地感到生硬、乏力或尴尬。而在阅读欣赏那些烩炙人口的新闻名篇及“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7.
《晋书·顾恺之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恺之)尝图裴楷像,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面颊上添三毛,确是不算多,但画中人像却由此而“神明殊胜”,真是一件花力气不多而收效甚大的美事。试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记者能把大画家顾恺之的这一手段学到家,用于消息的写作,岂不妙哉! 我们一些人对于消息的导语写作一向很重视,而对于结尾却往往不是这样。有的甚至根本不屑以写结尾。认为消息的结尾本来可有可无。虽然,有些消息是可以没有结尾的,但这不应成为所有消息不写结尾的理由。而且从广义角度看,凡文有头就有尾,那种被认为没有结尾的消息其实也有结尾,它最后面的文字就是结尾。当然,这里在说到“颊上添毫”的方法时,我们仍然是从狭义的角度、针对那些有结尾的消息来说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写好导语,把最新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前面,这已是众所周知的规律。但对于写好新闻的结尾,往往被我们一些年轻记者、编辑忽视。岂不知,一篇新闻光有好导语,而没有一个精彩的结尾,犹如倒嚼甘蔗,越嚼越乏味,难免令人遗憾。我国历代文章大家既重视文章的开头,也重视文章的结尾,这方面宋代散文名家范仲淹算得上是一个典范。他写的《岳阳楼记》用我们新闻界的眼光看,把它当作一篇“岳阳楼落成”的新闻报道未尝不可。文章在交待时间、地点、事由和背景材料时,写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末尾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掷地有声,是一绝好结尾,好就好在作者把全篇的思想意境用精练、富含哲理的语言加以高度概括,深化了文章主题,成了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我们学习借鉴历代的名篇佳作,注意多观察、多思  相似文献   

19.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欣赏你的佳作。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要让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的效果,应当掌握以下几点。紧扣事实不空…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用“虎头蛇尾”这句话批评某些人办事前紧后松,不能始终如一。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上,也时常出现“虎头蛇尾”这类毛病。有的同志写文章的开头倒很认真,反复琢磨,精雕细刻,但对文章的结尾却很不讲究,甚至根本不去思谋。需要明确认识:如何写好评论文章的结尾,也是研究评论布局这个专题中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