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皮亚杰主义是对皮亚杰主义的修正和发展。它吸收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详细描述了儿童智慧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儿童在特定领域内的问题解决过程。这种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使我们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心理水平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皮亚杰创立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图式”理论、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活动”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亦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谈皮亚杰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亚杰创立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图式”理论、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活动”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亦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心理理解已逐渐被认为是认知发展的基础领域之一。皮亚杰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对当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实在论、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三个重要的概念构成了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理解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心理理解已逐渐被认为是认知发展的基础领域之一.皮亚杰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对当今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实在论、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三个重要的概念构成了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理解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6.
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一直是儿童心理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生于1896年,至今还健在。他从1921年担任日内瓦大学卢梭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起,就开始系统地研究儿童心理,尤其致力于儿童认识或思维发展的研究。他和他的学生们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儿童心理学派,称为皮亚杰学派,因为他们的研究工作以日内瓦为中心,所以又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儿童思维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皮亚杰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起源于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道德判断、泛灵论、梦、模仿和游戏等理论对心理理论研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有与之不同的看法,如关于领域一般性与特殊性、心理表征的观点。“存大同求小异”,这应该是我们在研究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时对等皮亚杰研究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皮亚杰理论新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对皮亚杰理论做出了发展、修正和质疑.介绍了新皮亚杰学派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以及新皮亚杰学派对皮亚杰理论的发展,并对有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新近关于皮亚杰理论研究的特点、有关皮亚杰理论研究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未来关于皮亚杰理论研究有可能产生重要学术突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皮亚杰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今天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我认为它对当代教育有诸多重要启示。 一、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其中图式是核心概念,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体系对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学生需要设置课程,激发学习动机;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教学内容安排应螺旋上升;重视实践活动;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学习。  相似文献   

12.
相比于2岁以前的幼儿来说,2岁之后的幼儿迎来了更高水平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叛逆、自我中心语言、泛灵现象等。同时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在幼儿心里开始生根发芽,准备成为继自我中心化之后的第二棵“大树”。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与周围环境作用时,环境会对儿童产生同化与顺应的作用。这两种作用是导致幼儿出现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相互交织、此消彼长的原因。笔者尝试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理论来解释幼儿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认知世界并无学科之分,在启蒙教育阶段实施综合性养成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儿童从立体的生活世界过渡到具有整体图式的认知世界,全科型卓越教师的提出与素养教育的现实诉求相契合。儿童认知规律和国内外全科教师研究都表明,小学全科型卓越教师的本质内涵不是能胜任全部科目的教学,而是能否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效整合各学科知识,并具备设计和实施这类整合性课程教学的能力,更好促进儿童品性的发展。但是,目前小学全科型卓越教师的培养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中都还存在若干挑战。可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增强职业吸引力三个路径入手,探索小学全科型卓越教师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academic year 2002–2003 in a municipality in Eastern Finland. It focuses on pre‐school education assessing its quality factors from the parents’, teachers’ and children’s points of view. Theoretically, the study focuses on analyses of the purposes of the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and pedagogical issues that are related to understanding quality in pre‐schoo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parents, pre‐school teachers, and children are satisfied with pre‐school education in general. They all emphasize its importance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the areas of cognitive and social skills and development.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revised to meet the needs of improvement in the area of co‐operation, the expectations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aims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addi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is still searching for its own cultural position in the area of Finnish school and daycare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然而现行的教学技能培养中,却存在“培养理念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平衡且缺乏有效的整合”、“缺乏实践机会”等不足。为此,结合实践经验,从认知弹性理论和TPCK的视角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产生重要影响,这要求我们要深入了解我国音乐教育现状,从实际出发,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音乐教育人才素质,使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以适应新的时代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事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保持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力量。  相似文献   

17.
The field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CE) is currently unable to reach consensus on the extent to which ECE should be based on child development. One manifestation of this situation is the dilemma that early educators purportedly face between teaching the whol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between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DAP) and standards. The source of this dilemma is attributed to a one-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which development is privileged over learning. Addressing this dilemma begins by discussing a theore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Piaget and Vygotsky: for Piaget, development drives learning; for Vygotsky, learning drives development. This seemingly dichotomous difference is reframed, however, by the insight that Piaget and Vygotsky focus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development: Piaget studied universals (e.g., object permanence); Vygotsky studied nonuniversals (e.g., cultural tools often learned in schools). Their dispute stems, therefore, from this factor: development drives learning in nonuniversal developmental sequences, but learning drives development in universal sequences. Teachers who adopt a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al framework—a framework that makes visible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ay vary within universal versus nonuniversal developmental sequences—may be better prepared to (1)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should guide children’s activities and (2) avoid the DAP versus standards dilemma. The most recent iteration of DAP moved toward adopting a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al framework when it encouraged teachers to base instructional judgments on the extent to which children’s emerging capacities will likely require greater versus lesser degrees of adult guidance, structure, and support.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的音乐大师黎锦晖所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仅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践行新课程改革标准和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现实积极意义。文章针对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现状,提出将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应用于现行小学音乐教育中,从中探索出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的推广教学和实践活动与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契合性及其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特别是进一步加大了政府的政策导向,强调儿童本位的课程理念,注重幼儿教师的课程参与,增强了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同时,世界各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从总体上体现了一些基本走向,即借助政府力量推动课程改革,基于文化多样性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立足课程的文化基础强调课程的本土化实践,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争论代表了发展心理学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开创了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两种模式.对两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进行比较探究,旨在为当代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