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公文写作中,成语的使用是常见的、大量的。如“审时度势”、“齐心协力”、“戒骄戒躁”、“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同心同德”、“再接再厉”等,这些成语运用于公文中,犹如一朵朵绚丽的艺术之花,点缀于公文语言之中,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公文语言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分析一些优秀公文中成语和惯用语的运用情况,进而探讨了成语和惯用语在公文语言运用中的一些规律,以期使公文语言更好地发挥公文的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有高度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在语言中被广泛应用。成语中许多来自古代典籍文献和古诗文,因此,这类成语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历史痕迹。为了准确掌握成语的意义,本文就成语中保留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之、其、于、而”为例,作个简要分析与说明。一、“之”在成语中  相似文献   

4.
成语 ,是人们长期习惯使用的一些固定词组或短语。它言简意赅 ,音节整齐 ,铿锵有力 ,使语言明快 ,表达简练 ,能协调句式 ,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用得恰当 ,往往使语言熠熠生辉。因此 ,成语教学是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一、抓住特点 ,认识成语。1.成语是相沿已久 ,约定俗成的 ,因而在结构上凝固成型。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成语中的词和词序不能随意替换 ,增删或改变。如“情不自禁”不能说成“神不自禁” ,“胸有成竹”不能删为“胸有竹” ,“当务之急”不能说成“当务之所急”。2.成语的意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切忌…  相似文献   

5.
公文写作可以在遵循其自身客观写作规律的基础上,赋予它更多的文采和更强的可读性,以发挥它更高的实用效应。要写出一篇文理通顺、语句流畅的公文,一定要下功夫锤炼语言。公文写作的语言锤炼可以从灵活运用成语、恰当使用古语词及巧妙运用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之”本来是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文言成分,现在一般仅用在书面语风格的语言里。成语多是原装的文言,其中保留“之”字自不必说,更有仿成语的四字结构中常用“之”的情况,如仿成语“一念之差”造出“四口之家”,仿“瓜李之嫌”造出“影射之嫌”等等。有的文章,尤其是某些文史论文,书面语风味浓,“之”自然用得多一点。本文就从语法的角度谈谈现代汉语里“之”的常见用法。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种语言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汉语四字格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因而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文章分析了汉语四字格成语与俄英成语之阅在地理环境及宗教信仰差异、动植物、数字和颜色意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在“信”、“顺”和“功能对等”为翻译标准的基础上,讨论了汉语四字格成语的不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公文写作可以在遵循其自身客观写作规律的基础上,赋予它更多的文采和更强的可读性,以发挥它更高的实用效应.要写出一篇文理通顺、语句流畅的公文,一定要下功夫锤炼语言.公文写作的语言锤炼可以从灵活运用成语、恰当使用古语词及巧妙运用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在运用成语过程中,常有人因“望文生义”或“孤陋寡闻”而误用。笔者所列高频误用成语80例,意在帮助人们规范使用语言之精华——成语。  相似文献   

10.
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习惯于将公文的语言描绘成“平实的”、“朴素的”。这样的认识往往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觉:仿佛公文写作就要远离情感;公文是无情感因素的,或曰:用“零度情感”来写作。  相似文献   

11.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领袖,也是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运用成语十分丰富.有些成语是他提炼前人语言的精华,更多的则是独具匠心的创造.成语的创造与运用,表现了他“自树立,不因循”、“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观念,提高了韩文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成语中的“数”是指成语结构中表示数目的语素,这些数语素从“一”到“十”,直至“百、千、万”,于成语中屡见不鲜,其语义成分也较复杂多变,绝大多数成语中的“数”呈各种不同程度的模糊状态。数是一种计算数量的特殊语言符号,从静态语义方面来看,它本身的功能决定了数的语义的单一性和精确性。但是这种计算数的特殊语言符号,往往在非计数的言语交际场合中出现,它和语言里的一般词语一样,要受到语言运用方面的某些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语言,随着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必然发生变化。这除了大量“时代语”的创造外,利用旧有语言装进新的意义,对这种创造新词语的方法不防称之“语言翻新”。现就常见的“语言翻新”形式作些介绍。一、在原有语言形式基础上作个别字眼的更易而求取全新的意义。这种表现形式较多见的有: ①成语的更易翻新。成语“望子成龙”,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希望他们成为人材。现在却出现“望父成龙”一语,倒翻过来,表达了儿女们对不争气、枉为人父的父亲的希望。“量亲录用”系由成语“量才录用”更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俄罗斯标准语辞典》对于俄语成语的解释是:成语是不能逐字地被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言语固定短语。汉语《辞海》对成语的解释是:固定词组之一种,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有些可以字面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等。有些要知道来源之...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熟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短语,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结构,但成语的组织多样,来源不一,用法变化无穷。成语来源于历代典籍,有的是文章原句的摘取或缩写,如“风雨如晦”摘自《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先忧后乐”是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缩写。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公文与美学无缘”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文章从公文的“庄重美”、“准确美”、“简赅美”、“朴素美”、“模糊美”等几方面论述了公文语言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浅论公文语言的简明性陈利加《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草拟公文应该做到“情况确实,观点明确”,“文字精练”,“篇幅力求简短”。语言简明是公文的一个基本要求。作为公文载体的语言,其运用不仅受到语法规则、规范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写作主体、写作客体...  相似文献   

18.
刘琍 《文学教育(上)》2008,(21):120-121
公文在语言表现上素来以追求朴素平实的风格而著称,加之写作中以理性思维为主,便给人一种印象:公文的语言只需要把事情陈述清楚明白即可,无须所谓“文采”,并且一提到文采就会与文学性表达里的“抒情”划上等号。这样使得不少写作者在写作公文时不愿,也从未想过在“文采”上下工夫。这样写出的公文往往言辞呆板、平淡肤浅,不要说受文者不爱读,就连自己读来也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19.
公文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当前,不少秘书写作专著和有关公文语言的专论都一致认为,公文的语言必须做到“明确、简洁、平实”.这三者确是对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主要特点.但是,从大量的公文作品,特别是从比较规范的公文作品(古代公文作品中的名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下达的文件)看,是否还有其它特点呢?我以为,公文的语言,既要明确,有时也需要“模糊”;既应力求简洁,必要时也可以作一些“铺排”;既追求平实,也不排斥“生动”.后者与前者似乎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却是“相反相成”的,都“统一”到更为有效的表达上来.  相似文献   

20.
成语的语言文化特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成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成语是语言文化的全息元;成语是一种巨大的可以开发利用的语言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