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做好实验教材中有些实验,对学生而言,虽然看起来并不难,但要做好却并不容易。此时,把怎样才能做好实验作为学生的探究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例如《反冲》一课中让学生自带装过饮料的塑料瓶,扎孔让瓶下部流出几股水流,使瓶会转动的实验,许多学生须经几次的反复探究实验后,才能掌握用锥子怎样斜着钻孔的方法。但有的学生却声称,不要斜着钻孔也会做成功———原来他们用的瓶子不是圆形而是方形的瓶子,他们在四条边的相同一端各直钻一个孔,居然达到相同的效果(其原因有待分析———编者)。再如九册《热空气》一课,做塑…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课本第九册第十五课《反冲卜课中,有一个自制水的反冲实验装置:用一个高塑料瓶,在瓶壁下部沿同一方向斜着扎6个等距的小孔,用线挂在支架上,实验时,往瓶里倒满水,会看到水从6个小孔朝一个方向喷出,同时瓶子朝相反方向转动。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出现水喷不远,瓶子转动得慢,或转动不平稳,悬挂瓶子的线绳扭力使瓶子转不动等问题,为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在制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1.实验用的塑料瓶要有一定高度,瓶子越高,水压越大,水喷得越远。2.小孔要尽量扎在瓶壁的下部,这样水压…  相似文献   

3.
正一、创新演示实验,优化课堂教学传统教学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实验教学产生抵触,教学效果不明显。但是如果实验教学中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手机做声学试验:找一个瓶子,里面放置一部手机,然后再放入几个乒乓  相似文献   

4.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瓶口部分截掉,在瓶壁下部沿一个方向斜扎六个等距离的小孔,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满水后,瓶子开始向喷水的相反方向旋转,学生可以观察到瓶子产生的瓜冲现象。这个实验形象直观,制作简便,效果也不错。但对激发学生举来说却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应该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达实验的能力。许多学生会动手做实验,但让他们用语言把原理、选材、操作、现象、结论及简单探究“说”出来却显得困难。因此,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常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实验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说”起来,以此促进逻辑思维发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太阳的怪事     
材料和用具水、有盖的瓶子、若干本书、1盏台灯。问题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前几分钟,我们就能看见它;太阳落山后几分钟,我们还看得到它,你相信吗?实验游戏把瓶子装满水,旋紧盖子,不让水流出来。把瓶子平放在桌上的一堆书旁边,台灯则放到书的另一侧,正好与瓶子相对的位置。书的高度要刚好能挡住灯光,以免照射到瓶子上。现在,走到瓶子的一侧,从不同的高度看灯。会发生的现象即使书比台灯的位置高一些,你却仍然可以看到另一边发光的灯泡。原因圆形的瓶子有点像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会折射光线,让你看到光线的影像。日出或日落时,…  相似文献   

7.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推动化学学科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从新元素的发现到新材料的问世,从新理论的验证到新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化学实验创新是围绕一定的目的、依据相应的原理,对原有化学实验进行改进或重建的过程。化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刚接触化学实验的学生开始很感兴趣,但越来越多的验证性实验,会使他们很快就觉得枯燥乏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自觉探究与钻研科学的精神和品质,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发展成为一种持久探究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策略一:科学概念的产生和总结都是以生活生产为本源的,科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与科学概念有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我用生活化的实验导入新课:在空饮料瓶中装满热水后让学生摸一摸,感觉一下温度(热),看一看它的形状。并让学生猜测把热水倒出后,拧紧瓶盖瓶子会怎样?(瓶子瘪了,变形了),并尝试解释原因。通过学生的猜想引入本课探究内容,并提供分组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设计一个试验方案证明自己刚才的假设。这时候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9.
一、材料安排要贴近学生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应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探究这些材料。在教学中,我以为不一定非要用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可以用相近的却不会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材料。生活中很容易得到的如一次性杯子、牛奶瓶子、搅拌用的筷子(一次性的)等,这些材料随处可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使用时也能应用自如。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是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做此实验时,常常闪插入瓶子里的吸管太短,接触不到水面或因肺活力不够,使水不能从瓶中被挤出来,导致实验难以成功,既影响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又常常弄得满桌是水、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1.
三个活动初步养成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探究性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之一。但初一新生心理特征是,对具体、新鲜的事物敏感,对抽象、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前几个课时安排了好几个探究实验,由于学生在小学没接触过类似的训练,如没有恰当的处理就会使师生在活动中碌碌无为。经过四年的摸索,我总结出用三个活动初步养成学生实验探究素养的一套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探究实验中培养倾听习惯 1.实验材料的呈现和安排。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实验,而孩子的天性总喜欢摸摸弄弄实验材料,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在实验前先尽量不要把实验材料发给学生,这样他们才会集中精神倾听老师的话。实验结束后先把实验材料收起来。然后再让学生来汇报,这样学生才会定下心来倾听同学的发言。  相似文献   

13.
《反冲》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15课。教材首先是把一高塑料瓶斜着钻孔,往瓶内倒水,观察水和瓶的运动方向;接着观察气球放气时的反冲现象;然后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冲”;最后让学生了解反冲的应用。 这样组织教学,学生在特定的指向下,较容易得到结论,而且实验也勿需学生动太多的脑筋就能完成,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却不够深入。本来气球就是学生的常  相似文献   

14.
正一、创新演示实验,优化课堂教学。传统教学在演示实验时,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实验教学产生抵触,教学效果不明显。但是如果实验教学中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手机做声学试验:找一个瓶子,里面放置一部手机,然后再放入几个乒乓球将空间占满,用插入玻璃管的塞子封住,外接一个橡皮管,橡皮管一端接一个大号注射器;用另一部手机给瓶内的手机拨号;用注射器缓慢抽出瓶内的空气;随着瓶内空气的减少,瓶内手机铃声逐渐减弱,直到最后听不到声音,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很感兴趣,同时明白了声音传播的规律。二、引导同学积极参与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物理小实验、小制作的  相似文献   

15.
瓶子在宝宝的生活中多处可见,我们常见到宝宝抱瓶子、滚瓶子、推瓶子、踢瓶子等,他们对用各式各样的瓶子玩游戏青睐有加。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我挖掘了瓶子对宝宝的教育价值和潜能,设计了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16.
蓝瓶子实验中,溶液的颜色只能从蓝色变为无色,再由无色变为蓝色,溶液的颜色变化过分单一。如果使蓝瓶子实验变为彩瓶子实验,让一些普通的瓶子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变化,那该有多么的神奇!针对这一设想,笔者利用常见的指示剂制成溶液的背景色,对蓝瓶子变彩瓶子的实验进行了探究。1.蓝瓶子实验试剂的配制在锥形中加入50mL水,溶解1.5g葡萄糖,逐滴加入8~10滴0.1%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整个溶液成蓝色,再加入2mL30%的NaOH溶液,摇匀。2.彩瓶子实验的背景试剂  相似文献   

17.
在引导学生探究“观察同一瓶里水的水面,我们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时,感到十分困难,一是学生手持瓶子时稳定性欠佳,给观察水面带来了困难;二是教师的示范、讲解会顾此失彼,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在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桌子是否放平?”问  相似文献   

18.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这一单元中的一课,教材有两部分探究内容,一是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对于空气占据空间探究,课本原来是这样设计的: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倒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通过其他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先在一个塑料瓶的瓶盖上打一个孔,安装上一根吸管,再在瓶中装满水,将瓶口密封好.如果用手挤压瓶子,水就会顺利地从吸管的顶部溢出;如果用手堵住吸管口,再挤压塑料瓶,这时吸管里的水面就不可能被挤压到管口.这是因为水面到管口有一段空间被空气所占据,使得水面不能上升.  相似文献   

19.
实验1 用可乐瓶盛满水,用瓶盖盖严,在瓶底处用钉子扎一小孔α(如图1),提起瓶子观察,会发现瓶子并不漏水。如果密封时瓶内上端有少许空气的话,则会观察到小孔α处一开始有少量的水滴下,可不一会儿就不滴了。  相似文献   

20.
正在初中物理实验中,有多种实验用于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诸如"瓶子吞鸡蛋实验""覆杯实验""吸盘实验"及"马德堡半球实验"等。在这些实验中,"瓶子吞鸡蛋实验"以其较强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吸引着学生,又以操作简易和方便讲解受到教师的青睐。为了提高"瓶子吞鸡蛋实验"的教学效果,可以在加热方式和承压样品两个方面进行改进。该实验的流行做法是,用燃烧纸条方法加热瓶子,将去壳熟鸡蛋放在瓶口上,瓶子内外压强差使鸡蛋进入瓶子。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变化少,学生看过了就失去新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