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反"、"五反"运动发生在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它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必须高度警惕并决不姑息腐化对党和国家政权的侵蚀;进行反侵蚀、反腐败斗争,要把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同始终以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引导人民群众相结合;在反侵蚀、反腐败斗争中,要高度重视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反腐败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经常号召全党同一切腐败分子作坚决的斗争 ,尤其是建国初期开展的“三反”运动 ,对我们今天反腐败斗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初文娜 《文教资料》2009,(28):170-171
1951年12月到1952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和国家机关内却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三反”运动不仅在政治上影响深远。而且对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从“三反”运动兴起的背景着手。分析了“三反”运动在教育界的开始和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以及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经常号召全党同一切腐败分子作坚决的斗争,尤其是建国初期开展的“三反”运动,对我们今天反腐败斗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951年12月到1952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进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简称"三反"运动)的同时,在工商界中进行了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简称"五反"运动),这是我国过渡时期五大运动之一,是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对于资产阶级的一场严重斗争.这场斗争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谁战胜谁"的斗争,反映了国家限制和资产阶级反限制的尖锐斗争.通过这场斗争,打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三反”运动,成功地进行了反腐败斗争,积累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经验,主要有:第一,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和平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武器;第二,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尤其要从高级领导机关和高级领导干部抓起;第三,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第四,要狠抓大案要案的处理,严惩重犯要犯;第五,要与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相结合;第六,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第七,要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正> 毛泽东的一生是廉洁奉公的一生。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到来的时候,回顾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三反运动的伟大实践,缅怀毛泽东当年发动和领导三反斗争的战略胆识、斗争风格、反腐气魄和领导艺术,将会为我们  相似文献   

8.
"三反"运动是新中国第一次反腐败斗争。这场斗争提供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的。这主要有对反腐败斗争要高度重视,高度自觉,一抓到底;反腐败斗争要放手发动群众与重调查证据、严密控制相结合,特别是要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和群众威力;党内的腐败现象滋生是同资产阶级的腐蚀密切相关,在反腐败斗争中,有必要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违法行为;在反腐败斗争中,要紧紧把握斗争的正确方向,及时纠正各种偏差,保证运动健康顺利发展;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注重制度建设,使腐败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9.
政治运动的动员机制--以"三反"运动为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动员在现代中国是一个特定的政治概念,“三反’’运动的发动,凸显了中国政治动员的特殊方式,揭示了中国政治运作的内在规律。本通过梳理“三反’’运动的发动、高潮和结束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三反”运动的表征与实质的冲突,上层决策与群体行为的离合,告诉人们,“三反”运动是怎样形成某种中国特有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加强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必须坚持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总结和学习“三反”“五反”斗争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和今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长期的反腐败斗争,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