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沈阳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北纬41°31′,东经123°24′),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致力于农业和生态环境研究。沈阳站于1987年开始选址、征地、规划和建设,在198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992年被批准为CERN重点站;1997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野外开放试验站。2005年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命名为"辽宁沈阳农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128°28′E、42°24′N),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长白山站于1979年正式创建,并加入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1993年加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站试点站;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名为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0年被评为优秀野外台站。  相似文献   

3.
正中科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拉萨站")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青藏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在孙鸿烈院士的主持下于1993年建立。拉萨站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县,海拔3 68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农业生态试验站,隶属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拉萨站2003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5年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CNERN),2010年作为依托单位成立了西藏高原草业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7):798-800
<正>中科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站(以下简称"沙坡头站")始建于1955年,是中科院最早建立的野外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站,现隶属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院。该站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境内。沙坡头站1990年被正式批准为中科院开放研究站,1992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2000年被科技部筛选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点站,2006年正式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冰川站")是我国历史最长的专门以冰川为主要观测、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该站的基本站地处中国天山中段北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境内。天山冰川站于1959年由已故知名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创建,1982年进入世界冰川监测中心(WGMS),1988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对外开放台站,1999年经科技部遴选,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野外试点站,2006年经认证后进入大气本底与特殊功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系列,在国家站系列中的名称为"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13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创建的全球冰冻圈监测网络(GCW)的首批站点。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站"),始建于1981年,1988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999年成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网络(GTOS)成员,2005年成为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台站。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2006—2010年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野外台站"。1瞄准农业生态学的国际前沿和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的需求,围绕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封丘站")建于1983年,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封丘县潘店镇,隶属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1—2015年连续3个五年评估周期均被评为CERN优秀野外站,是中科院部署在黄淮海平原,特别是沿黄河及黄河泛滥地区,致力于农业、资源、生态和环境研究的最主要野外实验基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鹰潭站")建于1985年,地处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刘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89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站,1990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2002年被批准为江西省红壤生态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重  相似文献   

9.
正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武汉大地测量站")经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国家地球物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其前身为1986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观测站。武汉大地测量站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重力、空间大地测量观测仪器,是目前国际上同类观测台站中测量手段最完备的台站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野外站是分布式的野外科技基础设施,是中国科学院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特别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主导、引领着我国生态系统领域国家站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十四五"中国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以下简称"野外站网络")的建设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全面布局,进一步明确野外站网络的定位和目标,提升野外观测数据的质量及其对外服务和共享;面向学科前沿、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科学内涵,重点建设野外站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网络("坤脉工程")的立项,提升野外站网络的装备水平,增强野外站的核心竞争能力;全面推动野外站的信息化建设,加强运行保障能力建设,改善野外站网络的科研环境;深化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凸显野外站网络的科学价值;建设与拓展专项观测网络;重视野外站网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神农架站")于1994年建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CNERN)成员,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的重点站。神农架站区位于鄂西神农架地区(东经110°03′—110°34′,北纬31°19′—31°36′,海拔420—3105m),属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区,以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代表了秦巴山地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神农架地区植被垂直带谱完整,不仅是全球14个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生态系统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我国从事生态系统研究和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平台.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就开始建立野外站,在全国各地开展观测、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为了加强这些生态站的综合研究能力,进一步形成合力,198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CERN,由29个生态站组成,目前已经增加到36个(图1).2005年在科技部领导和组织下,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也已组建完成,由分布于我国不同生态区、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包括CERN在内的53个生态站组成,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等,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骨干台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的重要节点站。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地磁、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多学科综合观测手段,以建在北京十三陵的空间环境观测站(始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以下简称"大亚湾站")于1984年建立,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美丽的滨海城市深圳市的大鹏新区东渔社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站于1989年成为中国生态研究网络(CERN)首批29个站之一,1990年被定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3年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点站,2005年进入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NERN)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96-97
<正>中科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的同江市东南部(47°35N,133°31 E),始建于1986年,1992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5年成为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试验站依托单位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现任站长宋长春研究员。1监测与科研目标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集中分布区之一,代表着我国中纬度冷湿(季节性冻融)低平原沼泽湿地典型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8):917-918
<正>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始建于1979年3月,是我国在温带草原区建立的第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站。1982年内蒙古站被接收为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重点项目示范站,1989年被批准为中科院院级开放站,1992年被确定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点站,2005年晋升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和中  相似文献   

17.
野外定位站(台)是中国科学院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49年建院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特别是地球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等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相继组建了一批野外定位站(台),目前共有105个。其中从事农业生态研究的22个,林业生态11个,草地生态4个,江河湖泊湿地8个,海洋7个,沙漠与荒漠化防治11个,冰川积雪冻土与滑坡泥石流5个,生态环境保护8个,大气、遥感及空间观测8个,地磁9个,天文10个,腐蚀2个。有15个站通过院的论证和批准,成为院级开放站。有一些站(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在“八五”期间,将包含不同生态类型的29个野外观测试验台站和水份、土壤、大气、生物4个分中心及十个综合中心,分布在我院21个研究所。为了加强对我院生态系统研究的组织领导,发挥我院在资源、环境、生态研究方面的多学科综合优势,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具体组织各有关研究所实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季节性降雨分布严重不足,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剧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79年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建立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体系与优化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地力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系统分析南方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原因,为我国潜育性水田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与系统健康的协调机制,为稻田生态系统持续、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系统解析驱动稻田N2O和CH4排放关键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理,为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系统解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为大尺度刻画我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机构及生态功能奠定基础;研究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提升我国科学养猪水平和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明了多年蔬菜连作对土壤氮素转化功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为蔬菜土氮素的调控提供强有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氮磷拦截与生态消纳模式和稻田流失氮磷生态湿地消纳技术,为防控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南方丘陵区坡地种草养羊与农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开展示范推广,服务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桃源站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指导下,将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水量平衡始终是我国北方沙区植被建设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决定着植被-土壤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蒸发渗漏仪(以下简称"蒸渗仪")是研究水量平衡的最可靠手段,但其目前存在研究站点单一、系统不匹配、精度不一致等问题,从而制约了沙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于2019年建成了目前规模最大的中国北方沙区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沙坡头蒸渗仪群。该平台以36台大型称重式蒸渗仪为主体,集成了降水和地下水模拟、根系动态测量和土壤溶液提取等系统,配置了不同生物气候带沙区的土壤和典型固沙灌木,开发了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该平台可模拟降水和地下水,连续精确监测土壤水动态、蒸散发、植物生长等过程,实现不同生物气候带沙区水量平衡的自动监测-模拟-量化-集成研究,是科学认知、客观解析沙区植被-土壤系统生态水文互馈机制,探索植物固沙模式及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理论的重要研究平台。该平台显著提升了我国野外站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