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一号”卫星研制实践及微小卫星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创新一号"小卫星于2003年10月21日发射升空,卫星运行及其应用系统均获圆满成功.文章介绍了"创新一号"卫星的研制实践并阐述了微小卫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1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是我院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中国科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为宗旨。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科学院建议并且支撑"两弹一星"的立项和建设,大批科研人员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相继有一批研究所整建制转为国防科技序列的研究机构,为国防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沈绪榜,男,湖南临澧县人,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1月出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七七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领导了运载火箭计算机的总体逻辑设计,其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沈绪榜于20世纪50年代末参加"两弹一星"专用微计算机研制,先后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小规模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箭载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邓稼先小传     
正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的研制,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  相似文献   

5.
屠守锷小传     
正屠守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在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出生。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大学增设航空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硅酸盐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9年根据当时我国"两弹一星"对特种无机材料的需要而从原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分出独立建所。自建所以来,一直坚持"以国家目标和需求为导向,以任务带学科"的办所方针,现已发展成为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为先导、高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于特殊的时代。其系科专业填补、充实了"十二年规划"所指出的我国的空白、薄弱学科,尤其是与"两弹一星"研制相关的学科。在全国科技、教育"大跃进"的形势下,中国科学院在对后备科研力量的需求的促使下,在与教育部对科技人才竞争的情势下,借鉴苏联经验,以所系结合的模式创办一所培养前沿尖端科技人才的大学是大势所趋。而这样一所大学在当时正好满足了国家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各族人民满怀喜悦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华诞之际,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我国自然科学方面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也迎来了五十岁的生日。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为发展我国科技事业而辛勤工作、奋勇拼搏的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科学院成立50年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无论是“两弹一星”的研制,还是当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凝聚着全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北京是中国科学院院部和主体所在地,在首都社…  相似文献   

9.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科技界反复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出像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任务一样的重大科技项目,并希望借此再次推动国家科技的快速发展。然而,尽管这十余年来提出了很多重大科技任务,但总觉得无法与当时改变了中国政治、国防和科技地位的"两弹一星"任务相比。"两弹一星"任务创造的辉煌仍然闪耀在我们心中,任何形式的重大项目都无法替代其光芒。文章从国家重大需求在20世纪60年代和在新时期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国家最迫切的科技需求是什么,进而指出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能够在其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得出发展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就是新时期的"两弹一星"任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正>郭永怀先生(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副所长,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PLK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追授  相似文献   

11.
芦军  梁大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4):300-302,323
始建于 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简称兰化所 ) ,4 0多年来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特别是为我国石油化工和“两弹一星”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之初 ,兰化所又迎来了大好机遇。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 ,兰化所经过学科目标的凝练和提升 ,确定了未来 3— 5年的发展目标。2 0 0 1年 4月 ,经中国科学院批准 ,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试点工作。值此 ,兰化所在原有催化、润滑、分析和合成化学学科的基础上 ,重点开展西部资源化学、新材料和化学生物学的基础性、战略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创新文化的缘起、内涵、作用与意义,把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制度体系等4个方面视为创新文化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回溯了中国科学院4种创新文化要素的发展情况,指出"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强国"是中国科学院的价值理念;争做"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者与传承人是中国科学院的思维模式;创新科技、支撑发展、服务国家、造福人民是中国科学院的行为规范;科技体制不断创新是中国科学院的制度优势。最后,文章还就中国科学院未来的创新文化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钢铁研究总院作为我国冶金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基地,1952年建院以来,为我国“两弹一星”、神舟号以及多个型号的卫星、火箭、导弹、飞机、舰船、坦克等研制、提供过多种关键材料,也为我国冶金、机械、核电、石油、化工、铁路、汽车等国民经济重点项目作出过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2017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将"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从理论向实用化再次推进了一大步,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前一年完成三大任务中国科学家原计划在量子卫星两年的设计寿命中完成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相距1200公里的尺度上测试被爱因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正赵忠贤(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70年来,中国科学院为中国建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对科学的布局和逐步完善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在国家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要科学技术的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科学院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形成,中国科学院肯定是主角,但如何发挥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是需要下工夫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从建院开始,就把为国家解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作为自己的任务,把促进我国传统工业的进步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1950年6月,政务院规定中国科学院的任务是“培养健全的科技人才和国家建设人力,力求学术研究和实际需要的密切结合,使科学真正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保健和人民文化生活。”40多年来,我们参与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我国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半导体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军工材料、装备的研制建立了诸多业绩。我们在气象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激光技术及其应用、光电子器件、磁性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塑料、精细化工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党和政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订出《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战略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为"两弹一星"等国家计划培养急需的尖端科  相似文献   

18.
钱三强小传     
《今日科苑》2016,(4):51
正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8年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相似文献   

19.
贡建国 《今日科苑》2011,(17):20-29
<正>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863计划"主要倡导者之一、著名光学家、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大珩96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智慧的双眼既能读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中国人》2003,(8):37-39
王希季是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四十年前,我国第一次发射火箭,这枚探空火箭只飞行了短短的八公里,但是,就是因为这短短的八公里,却开创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历史。这项事业的奠基人就是王希季。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或追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希季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