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建国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35-1742
环境风险治理需要有效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传统环境治理建立在科学知识的根基上,依赖“技治主义”范式,通过“解难题”以寻求环境治理的确定性、可靠性。环境风险决策往往被技术专家所垄断,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被当成“非科学”“非理性”而被排除出决策过程,公众智慧被专家知识严重遮蔽了。当前,科学常常与风险非常大、事实难确定、价值存争议、高度复杂性、决策很紧迫的“棘手问题”相勾连。频繁的环境风险争端引发人们重新理解与反思科学,使人类社会迈入后常规科学时代,科学已难以提供环境风险决策所需的安全保障与准确答案,传统环境风险治理遭遇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挑战。后常规科学视野下的科学与政策领域,兴起了“公民科学”“知识分工”等知识生产与应用新模式,重塑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倡导认知民主,主张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它们正视科学的不确定性与价值争议性,要求开放科学的认知承诺,强调非职业化、情境性的知识价值,在赋予公民与专家以认知能力平等基础上谋求多元主体的协商对话,通过“扩大的同行共同体”达成对科学、知识生产与决策等问题的基本共识,为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治理奠定稳健、包容的知识基础。知识民主化既是环境风险治理的新典范,又是科学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由此,知识也终将成为社会治理的“公器”。  相似文献   

2.
当前,一系列邻避现象突显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法律程序理性的"无规则互动"。邻避设施"一闹就停"的背后,折射出政府的治理结构无法因应邻避难题。一般而言,邻避抗争者的行动策略可归结为"前期的隐忍谋和后期的过度诉求"二阶模式。与此相对,政府的因应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立场左右下,依次采取强硬、妥协和正当化的策略。在科技理性和维稳政治的两极化邻避冲突治理结构中,现行以技术官僚为主力的环境治理范式在处理邻避问题时,往往在科技迷思与政治运作之间徘徊。为此,应当从邻避设施选址引入公众参与、事中加强邻避设施运营环保督察、事后为邻避冲突攸关方提供沟通协商渠道等法律程序维度重塑邻避冲突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污染型邻避设施项目越来越多、所引发的邻避冲突问题也日益突出,也纷纷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政府广泛关注的焦点。主要应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基于行为主体视角深入探究影响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邻避冲突产生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公众参与视角下化解邻避冲突的对策机制予以文献评述,揭示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邻避冲突问题研究的发展规律及演进趋势,以期为邻避设施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刘然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37-1542
摘要:20世纪初的公共政策制定走向了一条科学化和理性化的道路。但后常规时代的科学往往无力提供政策制定所需的那种明确答案,因而也无法减少决策中日益增加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当前,科学与政策领域兴起了诸如“知识生产的模式2”、“知识分工”与“公民参与科学”等新兴概念,它们共同指向了专业知识生产的民主化趋势--必须重新开放科学的认知承诺,以一种与传统科学生产模式不同的、强调非职业化与情境化的知识范式去重新理解科学、知识生产与决策,以适应高度复杂与高度不确定性情境下的政策争端。这意味着突破专业知识的规范性承诺和前提性预设,赋予公民智慧与科学专家以能力上的平等地位,在开放、多元的参与情境中实现公众与专家的共同磋商。在科学领域,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导向的是科学的认知转型;在政策领域,它将突破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两难困境,导向一种更为扩大化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6.
潘恩荣  阮凡  林佳佳 《科学学研究》2018,36(10):1744-1749
传统研究认为技术将带来伦理风险,但并未意识到技术集成还将带来更严重的社会风险,即伦理风险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演化为伦理陷阱。这种社会风险与伦理风险有质的区别。在市场经济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伦理陷阱通过“互联网+”技术无限扩散,使得公众难以识别和回避。应对技术集成的社会风险可以采用伦理、法律与植入道德代码等手段,但治本之道是发展能识别并治理该社会风险的理论和方法。与现有的技术哲学及伦理研究进路相比,技术哲学“价值论转向”纲领更适合研究当前“互联网+”与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引发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前科技决策的制定还使用基于定量的风险评估与标准化的方法,缺乏对公众风险感知的考虑,使隐含着复杂社会、心理、行为等因素的科技决策问题,被局限在纯科学议程的藩篱中,缺乏多元化视角。基于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了解公众对科技风险的认知、感知与评价,揭示其对科技决策的出台造成一定的"困惑":标准制定的模糊性;科技决策的不确定性;议程设置的困境;两难悖论的选择及其分配的尴尬。通过考虑公众的风险感知,建立"民主模型",正视理性不信任的功效,提升科技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John Clayton Thomas的有效决策模型理论,本文引入"厦门海沧PX事件""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这两个典型邻避案例,分析总结邻避事件中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现状与建议.围绕政策质量要求与政策可接受性要求,论证在政府邻避决策中引入公民参与的必要性;结合案例问卷调查与访谈资料,探究邻避事件中参与公众特征,公众间是否存在冲突,公众与公共管理机构目标是否一致等问题,依此判断适宜的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制定的类型,最后从角色、程序方面提出保障公民有效参与政府邻避决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切尔认为,树立于温和实在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形象才是实际的,这也是将科学民主化的认识论依据;与此同时,布朗论述了将科学民主化的政治学依据。这两个依据是旨在为科学实践治理提供标准的“良序科学”理想得以建构的重要前提。“良序科学”理想要求“理想慎思过程”贯穿于科学的资助、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以此确保民主力量能始终发挥作用。基于“良序科学”理论来看,最近爆发的中国是否应该建造“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的争论至少反映出了当前中国科学实践及其治理存在的三个显著问题:1)中国科学实践的“治理”方面存在观念性障碍;2)治理主体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实践治理的民主模式及其多样性和具体性;3)治理主体未能辨明科普的双重目的:“理解”与“参与”。若要解决这些问题,下述的思路或许可供参考:1)思想观念方面强化认识科学实践时的整体论思维;2)理论研究方面引入普遍语用学的维度;3)制度设计方面重视科学实践治理的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0.
将风险集聚类邻避设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出各领域公众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结合风险集聚类邻避设施的特性,建立了风险集聚类邻避设施公众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清单,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提炼出了公众参与的关键因素,找出了短板,提出了合理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