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基于DEA的非参数方法测算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通过对其分解,计算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发现1987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赖技术效率的提高。然后从国际贸易和FDI的视角,利用省级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和FDI促进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大于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系数,而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 FDI促进了技术效率,抑制了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并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Malmquist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年均增长8.2%,且技术进步贡献了主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实证结果表明:智能化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智能化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增长的方式实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智能化对制造业技术效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智能化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对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更大,但对东部地区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作为经济增长模式度量指标,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区域市场整合的视角检验了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995—2012年经济增长中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比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要素投入、生态环境破坏型粗放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旋律,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趋势有所交叉与重叠,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整体上呈现收敛态势;区域市场整合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与对外经济开放形成"替代效应",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模式趋于收敛。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起到正向影响,而资本强度、能源强度则起到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4.
袁徽文  李言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152-161
选取2011-2016年283个城市的数据,深入分析数字金融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所包含的3个维度均能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金融能够在西部地区和低收入地区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作用,带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东部、中部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借助于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各省域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地理距离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研发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而随着地理阈值增加不断衰弱;东部地区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从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智力资本投入还是物质资本投入均能显著提升研发全要素生产率;从分区域来看,物质资本对东部地区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空间接近消失,而中、西部地区存在智力资本存量不足和层次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绿色技术是突破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制约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吸收能力视角对CH模型进行了修正,并以2000-2011年我国29个地区为对象,测度了国际贸易中G7国家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从全国和地区两个维度对比了绿色技术自主创新、国际溢出与省域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的影响。经验研究表明,全国层面上,省域间绿色技术溢出的促进效应最为显著。地区层面上,东部以自主创新和接受国际溢出为主,中部地区跨区域溢出效应最显著,西部地区技术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区域间溢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地区绿色技术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测度了我国各地区1995-2007年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构成.估计了在碳排放约束和传统情形下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构成,并检验两种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差异.主要结论有: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东部地区TFP增长最快,西部地区增长最慢,中部地区则均介于二者之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效率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但在碳排放约束情况下不及传统全要素生产率高;在28个省市区中,有8个地区至少移动生产可能性边界1次;本文还实证考察了人均GDP、工业化水平、技术无效率水平、劳均资本、能源强度和开放度等因素对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果,并据此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各个省市区作为横截面单元,利用各横截面单元的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国外R&D溢出的动态效应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国家层面,进口贸易渠道和FD(I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国外R&D对我国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OD(I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溢出效应则显著为负;在区域层面,进口贸易渠道的R&D溢出效应呈现出东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的格局,FDI渠道的R&D溢出效应呈现出中部最强、东部次之、西部为负的格局,ODI渠道的R&D溢出效应则呈现出西部最强、中部次之、东部为负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泽  李东 《科研管理》2010,31(2):18-25
依据1995~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RD活动的溢出效果不同。区域之外的RD累积投入(技术引进费用)带来的TFP增长效应最大;企业RD累积投入对TFP增长作用的效果居其次;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RD累积投入TFP增长效应最小。区域自主创新对东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西部;技术引进对西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大于东部。同时不同类型的RD活动彼此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不同,这给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间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则起到了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进口和出口贸易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从区域角度来看,环境规制条件下的FDI、OFDI、进出口贸易对全国、东部和中部的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从影响程度来看,这一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因此,为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各区域应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是一柄双刃剑,在逆全球化加深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厘清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区域集约化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了直接正向影响,且会通过提高产业绝对专业化水平、增加政府支出水平产生正向间接影响,有利于集约化增长;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开放度较低的城市、小型城市以及外贸政策条件较好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更高,同时影响效应因相对专业化产业的差异存在异质性,对制造业、科研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低;第三,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刺激不明显,且会造成区域内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对政策依赖过强、区域经济总量差距拉大的风险。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借鉴C-D型生产函数,采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标衡量技术创新水平,构建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四个变量的双对数模型,利用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维度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都促进了中国创新投入数量的增加和创新产出质量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创新投入的数量和创新产出的质量产生较为明显的积极影响;进口贸易对中国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西部地区创新产出的质量起到明显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扩散已成为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路径。本文利用山东省各地区的1992-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及进口贸易等技术扩散路径与我省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以得出可供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这是和我国经济制度的变革分不开的,其中FDI、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影响。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进口贸易、FDI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均衡关系,发现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它们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建清  刘诺  范斐 《科研管理》2019,40(1):42-51
通过构建R&D存量测算模型,对比分析区际贸易、投资和无形技术外溢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以桂林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形技术外溢短期内显著促进了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长期看来则呈现负效应;区际贸易技术外溢对桂林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无形技术外溢;投资技术外溢未能显著促进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桂林市R&D投资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其贡献要小于区际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但其正效应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7.
李长青  彭馨 《科研管理》2021,42(9):34-43
    本文从企业迁移效应和激励效应角度,利用微观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税收竞争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路径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地方税收竞争可以有效提升本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2)异质性分析表明,税收竞争对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比内资企业更大;税收竞争对高效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比低效率企业更大。(3)MP动态分解显示,地方政府税收竞争通过激励本地区企业提高生产率(而非引入高效率的新企业)来提升本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新常态下,出口贸易将承载更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功能。本文基于我国2013~2020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检验了出口贸易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影响,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IV)模型回归结果均表明:出口贸易有助于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并且随着吸收能力增强上述提升效应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还显示,制度环境亦有助于强化以上提升效应。多元检验结果均表明,前述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厘清了出口贸易对区域科技创新逆向溢出效应的能力边界以及制度边界,有助于优化出口贸易的战略定位,对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制度环境,构建“开放引领创新”的经济新体制亦有较强的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机理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聚集可以提供资源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加剧竞争和降低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出口贸易、产业成长能力、研发资本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支持等条件下,高技术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Feder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门槛效应的发展轨迹可划分为"阻滞期"、"飞跃期"、"稳定期"三个阶段.人力资本与其他吸收能力的结合将对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及科技创新产出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