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对于沿线国家区域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速度增长加快,同时在沿线国家申请专利数量也呈现相同趋势,说明金融合作提升了“一带一路”区域创新水平。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出发,梳理影响区域创新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重点从金融体系、FDI和OFDI三方面研究其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之后对“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现状进行综述,从投融资合作、金融服务合作、信用合作、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对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现状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立足于“一带一路”国家视角,探讨金融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提出了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框架,以及新的研究方向,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金融合作与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杜龙政 《科研管理》2006,40(12):243-252
创新治理视域下创新董事作为创新治理的主体,其内涵为“专家+董事+授权”。本文首先通过数学建模,形成创新董事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的企业创新能力模型;然后采用德尔菲法提炼出影响创新董事发挥作用的八个因素,继而以创新董事为潜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董事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均与创新能力正相关,创新治理的关键是对创新者“赋权”,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逻辑是“创新治理→科技+权力的结合→创新制度供给→创新能力提升”。故企业应设立创新董事,进行硬授权、给予话语权,构建创新驱动的制度环境。为实现企业由“生产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国企须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变,民企须从“控制型”向“授权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杨忠敏  杨小辉  王玉 《科研管理》2019,40(5):193-202
外向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在发展中国家从高速增长到迅速下滑,中国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应对外部严峻的经济形势。目前已有研究涉及知识产权制度距离与外向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很少,本文研究了知识产权制度距离在发展中国家对OFDI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特殊规律。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只有向知识产权制度距离相近且为负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时,知识产权制度距离才会起到吸引作用;而向知识产权制度距离为正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及发达国家投资时,知识产权制度距离都会对发展中国家外向对外直接投资起到阻碍作用。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在不同地区各影响因素表现出不同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投资两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促进特定地区发展而实施的对口支援政策,对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招商引资是受援地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路径,如何提升受援地区创新能力备受关注。本文以三峡工程对口支援政策受援地、位于三峡库区核心地带的万州区为区域案例对象,首先分析对口支援政策下招商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并建立研究框架,然后从5个对口支援万州区的企事业单位案例出发,分析对口支援政策下招商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招商引资精准匹配对口资源政策,对受援地区知识流动、技术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产生全面影响,其影响机理主要通过精准承接产业转移、精准识别企业特征、精准发挥禀赋优势、精准整合创新要素来作用于区域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区域创新理论,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对口支援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泽  陈凯华  戴小勇 《科研管理》2019,40(10):73-86
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的文献缺乏从整个创新链的全角度揭示税收优惠政策是否真正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探索。基于中关村科技型企业数据,本文选取税收优惠政策中典型的政策工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作为研究对象,有别于已有主要从“投入”视角关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引导作用的研究,从“投入-产出-收益”的创新链全视角,将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阶段与技术转化阶段,以揭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否真的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投入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强度;在产出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仅促进了研发产出规模的提升,而对于产出强度则无显著影响;在收益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收益规模与强度同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发现肯定了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及其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思路为揭示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发现为从创新链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角度思考和改善政府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刘婷  张梦明 《科研管理》2019,40(11):155-163
中国政府“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收效甚微,反而使中方企业面临外商“合资-阴谋亏损-并购”的风险,外方“阴谋亏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技术控制。本文以2005-2007年间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构建中外合资企业面板数据集,实证检验了外方技术控制、合资企业研发投入、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合资企业被并购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外方可以通过技术控制阻碍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增加;合资企业研发投入会促进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得其被外方并购的风险上升;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削弱会显著增加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研究结果对国家外资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引进外资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任敏  蒙昱竹  赵庆 《科研管理》2020,41(12):70-81
哲学上对事物成败的因果论断多有探讨,认为内因与外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决定要素,而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但关于内外因关系决定论在经济学的应用少有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拟分析在中国的创新技术进步中,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还是“外求”方式带来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本文认为,“内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自我技术创新与自我创新环境的培育带来本国技术进步,而“外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对他国技术的模仿、借鉴与引进,带来本国技术进步。在对文献进行综述并定义技术进步的内外求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求”或“外求”的其中一种方式,但少有研究把内外求技术进步的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展开分析的。虽然强调了资源配置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但缺乏把“内外求”要素纳入一个模型并同时考虑资源配置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即缺乏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并细化其内涵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拟进行阐释,首先把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和外求方式予以细化并量化定义,分别用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内求方式,并用IFDI研发资本存量、OFDI研发资本存量、国际贸易研发资本存量衡量外求方式。把市场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政府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纳入模型进行研究。利用2008年-2015年中国各省份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逐渐加入变量的回归方法,首先探讨全样本的情况,为分析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适时的加入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内外求”技术进步要素的交乘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研究发现,无论是依托中国自主创新的“内求”方式还是依托对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模仿的“外求”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带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内求”方式起主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等市场机制要素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调控要素能够扭曲“内求”与“外求”技术进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且这种扭曲效果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受时间效应及省份地区效应的影响。在新时代为推进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技术研究能力与加强自我创新环境的培养,在“内外求”要素中,重视二者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内求”式技术进步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松懈地向他国学习已有的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8.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国外创新政策文献为研究数据。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外创新政策研究进行量化分析和影响力分析;其次,运用LDA主题模型进行文本挖掘,提炼出产业发展、国家创新政策以及创新政策工具运用、技术创新政策效应评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政策等六个研究主题;最后,采用CARROT文献聚类及关键词突现方法,剖析国外创新政策研究新趋势,结果表明创新政策中有关“知识”、“政策绩效”、“数据运用”、“实证研究”以及“政策动态变化研究”是主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鉴于从企业文化维度分析企业创新的经验研究较为匮乏,用文本分析有效识别“诚信”导向的企业文化数据,以2007-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实证分析“诚信”文化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从微观的公司特征层面与宏观的制度环境层面检验了此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表明:视“诚信”为首要文化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诚信”文化对于企业创新的“驱动”影响在国有企业、两权合一的企业以及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中作用更大。本文从普适性的企业文化视角对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情境进行了解释,为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与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海外研发主要包括“开发利用型”和“探索学习型”这两种类型,并且已有的研究多关注于发达经济体研发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对于新兴经济体研发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关注较少。本文利用2002-2014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参与研发活动企业的数据,基于负二项回归面板模型,考察了国家距离对我国企业“开发利用型”海外研发区位选择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制度距离、经济距离与海外研发区位存在倒U型关系,而文化距离、地理距离分别与海外研发区位呈负向和正向关系;2002-2008年之前,文化距离、地理距离与海外研发投资区位呈正U型关系,制度距离与海外研发区位呈正向关系;2008年以后,文化距离、制度距离、经济距离均与海外研发区位存在倒U型关系,地理距离与海外研发区位呈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1-2016年的151起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样本,本文运用GLS实证回归模型检验海外并购创新过程中海外知识整合与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关系,并对比提升国内创新质量与提升国际创新质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整合模式;结果发现:海外并购知识整合与并购后国内创新质量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与国际创新质量负相关;进一步考察网络嵌入均衡与产业时钟速度的调节作用,发现国内与国外创新网络嵌入均衡能够优化知识整合与创新质量的倒U型关系,且当国内网络依赖高于海外网络依赖时,网络嵌入均衡的优化作用更强;产业时钟速度快的行业,内外网络嵌入均衡的优化作用更强。本文首次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嵌入均衡视角,为中国企业突破海外并购知识整合过程中的“专利泡沫”与“创新假象”,提升对外投资质量走向世界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殷宝庆  肖文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8,36(8):1395-140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绿色研发投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高度、出口部门碳生产率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三个维度综合测度“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并利用我国30个省级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2002-2015年间“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型曲线特征,并依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②平均看,绿色研发投入与“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绿色研发投入强度由弱变强,将对“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地带、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地区、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制造”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中国制造”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徐雨森  徐娜娜 《科研管理》2016,37(10):35-42
摘要:近年来,在新兴市场国家,回溯创新的案例不断被发现和总结,日益要求对回溯创新的类型进行理论提炼。首先,基于企业在“创意/概念”环节与“研究开发”环节的主导深度,归纳了“弱创意、弱研发”、“强创意、弱研发”、“弱创意、强研发”、“强创意、强研发”四种典型类型。接下来,总结了同以上类型相对应的创新策略(分别谓之为“市场竞速”策略、“利基市场”策略、“开发领先”策略和“全面领先”策略),并且指出采用这些策略企业所需要具有的能力支撑。最后,通过对相关企业不同阶段回溯创新的分析,归纳出本研究中回溯创新可以遵循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创新量与储备量的多寡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尤其需要高度重视。文章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分析知识获取型跨国并购情境下,母子公司需求与意愿对母公司知识创新与储备的积极影响。研究发现:子公司知识转移意愿对关系资本与认知资本有较高的灵敏度,母公司知识需求意愿对结构资本有较高的灵敏度;子公司知识转移意愿积极影响母子公司间知识转移量,母公司知识需求意愿积极影响母公司知识吸收量。同时,知识转移总量与母公司知识吸收量的提升有助于母公司知识创新量与储备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当前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发挥和协调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创新引领作用意义重大。本文采用2002-2016年京津冀地区“211高校”的跨区域合作专利数据,构建基于高校-企业所在省份专利合作关系的知识流动有向网络,以“区域内-区域外合作”和“宏观-微观”为支撑,探讨了京津冀产学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创新能力和知识流动的动态变迁。研究发现,从“区域内-区域外”视角而言,北京市在区域内部合作中处于中心,而区域外部知识流入则以南方省份表现更强劲;从“宏观-微观”视角而言,京津冀产学合作从外延  相似文献   

16.
坚持以创新为先导,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对要素市场的影响力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在后疫情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数字行业上市公司数据,选取数字产业的基础行业即数字产业化部分,构建数字经济行业企业研发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 (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且在考虑稳健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即数字普惠金融对数字经济行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3)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通过缓解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正向的激励效应;(4)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更能显著的起到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婷  张梦明 《科研管理》2006,40(11):155-163
中国政府“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收效甚微,反而使中方企业面临外商“合资-阴谋亏损-并购”的风险,外方“阴谋亏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技术控制。本文以2005-2007年间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构建中外合资企业面板数据集,实证检验了外方技术控制、合资企业研发投入、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合资企业被并购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外方可以通过技术控制阻碍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增加;合资企业研发投入会促进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也会使得其被外方并购的风险上升;合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削弱会显著增加合资企业被并购的风险。研究结果对国家外资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引进外资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上对事物成败的因果论断多有探讨,认为内因与外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决定要素,而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但关于内外因关系决定论在经济学的应用少有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拟分析在中国的创新技术进步中,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还是“外求”方式带来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本文认为,“内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自我技术创新与自我创新环境的培育带来本国技术进步,而“外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对他国技术的模仿、借鉴与引进,带来本国技术进步。在对文献进行综述并定义技术进步的内外求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求”或“外求”的其中一种方式,但少有研究把内外求技术进步的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展开分析的。虽然强调了资源配置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但缺乏把“内外求”要素纳入一个模型并同时考虑资源配置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即缺乏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并细化其内涵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拟进行阐释,首先把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和外求方式予以细化并量化定义,分别用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内求方式,并用IFDI研发资本存量、OFDI研发资本存量、国际贸易研发资本存量衡量外求方式。把市场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政府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纳入模型进行研究。利用2008年-2015年中国各省份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逐渐加入变量的回归方法,首先探讨全样本的情况,为分析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适时的加入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内外求”技术进步要素的交乘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研究发现,无论是依托中国自主创新的“内求”方式还是依托对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模仿的“外求”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带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内求”方式起主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等市场机制要素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调控要素能够扭曲“内求”与“外求”技术进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且这种扭曲效果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受时间效应及省份地区效应的影响。在新时代为推进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技术研究能力与加强自我创新环境的培养,在“内外求”要素中,重视二者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内求”式技术进步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松懈地向他国学习已有的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19.
冉戎  聂军  谢懿 《科研管理》2020,41(12):82-92
协同创新已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但地区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协同创新的研究却不充分。本文以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地区社会资本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社会资本对企业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其协同创新的可能性越高、投入力度越大。同时,社会资本的促进作用在企业机会主义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的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法制环境较差地区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较弱、融资约束较为宽松等协同创新意愿较强的企业。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合成控制法,基于“反事实”视角,以2001-2016年中国31个省域数据为样本,检验并比较2013年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执行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别采用安慰剂效应法、排列检验法进行有效性分析,采用迭代法敏感性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表明:2013年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基于此,从创新网络机制、政府支持机制和产业集聚机制三方面进一步解析并验证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