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
顾昕  郭凤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53-1160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有效的科学传播。传统的科学传播是“赤字模式”,旨在通过科普以填补公众在科学知识上的赤字。这种模式割裂了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对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要求高而时效性要求低,缺少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这种传播模式的缺陷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中显露出来:科学家对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传播的相对忽视,影响了科学界对政府和大众决策所需知识的供给;在有限的科学传播中,科学用语与社会语言的隔阂,引发了大众对疫情风险的误解。因此,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科学传播从赤字模式向对话模式和知识共同生产模式转型,融合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在传播中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差异,实现及时和有效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3.
陈强强  李霞 《科学学研究》2019,37(3):399-405
科学实践哲学强调科学知识的“地方性”,认为科学认识中不存在先验因素,这实际上倒向了经验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众所周知,经验主义不但难以克服来自怀疑论的挑战,而且缺失对科学知识得以可能的“先验前提”的论证。有意克服怀疑论的先验主义是理解科学知识的“普遍性”的关键。在康德那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体现于主体的认知框架,即面对感性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时的别无二选。在由改造康德哲学而来的先验语用学那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体现于主体间的先验语言游戏。然而,科学知识的现实存在以“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不合理的有效性”为代价,代价起因于知性认知的奠基本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本性之间的错位。上述的探究启示我们应尝试将经验主义、先验主义与对科学知识的实际状况的反思结合起来,这样能更为全面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和“普遍性”及二者对立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黄秦安 《科学学研究》2019,37(2):228-234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及其对科学与社会日渐显现的影响力,离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迅速发展,展现出了更为多样和充满活力的知识形态。离散数学的知识创新具有典型的数学范式革命性。作为对微积分范式的一种突破,离散数学超越了传统数学的知识界线,展现出在数学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新的哲学特征。与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相得益彰,离散数学范式具有离散化、算法化、计算性、复杂性以及与科学更为紧密的交互性等显著的当代科学革命特征,并显现出学科知识群与复杂性科学等独特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科学传播中公众参与科学的民主模型是通过政治想象翻译成协商民主来实现的。过去二十年中,虽然公众参与科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与公共政策中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相同的两难困境,使公众参与科学流于表面。这一困境产生的原因在于缺乏自我反省的体制化科学异化公众,进而导致在协商过程中科学家与公众政治地位不平等。实际上,科学家与公众拥有不同类型的知识,关注科学风险的不同维度。通过知识的劳动分工,公众负责决定目标,科学家负责实现目标,可以走向真正有效的公众参与科学。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0-2015年中国企业与大学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的跨区域论文合作数据,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分析单元在构建中国跨区域“产-学”科学合作网络的基础上,探究了“产-学”知识生产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在实证分析中,本文运用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为了确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亲近中心性和集聚特征越明显,相应区域的创新绩效越突出;而结构洞与城市中心度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不明显。此外,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绩效的影响因区域经济、社会与制度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的相应政策意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9.
杨建国 《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35-1742
环境风险治理需要有效知识的生产与应用。传统环境治理建立在科学知识的根基上,依赖“技治主义”范式,通过“解难题”以寻求环境治理的确定性、可靠性。环境风险决策往往被技术专家所垄断,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被当成“非科学”“非理性”而被排除出决策过程,公众智慧被专家知识严重遮蔽了。当前,科学常常与风险非常大、事实难确定、价值存争议、高度复杂性、决策很紧迫的“棘手问题”相勾连。频繁的环境风险争端引发人们重新理解与反思科学,使人类社会迈入后常规科学时代,科学已难以提供环境风险决策所需的安全保障与准确答案,传统环境风险治理遭遇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挑战。后常规科学视野下的科学与政策领域,兴起了“公民科学”“知识分工”等知识生产与应用新模式,重塑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倡导认知民主,主张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它们正视科学的不确定性与价值争议性,要求开放科学的认知承诺,强调非职业化、情境性的知识价值,在赋予公民与专家以认知能力平等基础上谋求多元主体的协商对话,通过“扩大的同行共同体”达成对科学、知识生产与决策等问题的基本共识,为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治理奠定稳健、包容的知识基础。知识民主化既是环境风险治理的新典范,又是科学自身逻辑演进的结果。由此,知识也终将成为社会治理的“公器”。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5,(17)
科技馆作为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之一,承担着向社会公众传播人类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加深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提高公众掌握现代科技运用的能力等重要职责。在公众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离不开科技馆科普辅导员的答疑解惑,因此,科普辅导员可算是除展品以外,科技馆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又一重要部分,成为了科技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将科技馆的讲解提升为一种"艺术",使参观者得到美的熏陶,那么将会更进一步地提升科技馆科普服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切尔认为,树立于温和实在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形象才是实际的,这也是将科学民主化的认识论依据;与此同时,布朗论述了将科学民主化的政治学依据。这两个依据是旨在为科学实践治理提供标准的“良序科学”理想得以建构的重要前提。“良序科学”理想要求“理想慎思过程”贯穿于科学的资助、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以此确保民主力量能始终发挥作用。基于“良序科学”理论来看,最近爆发的中国是否应该建造“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的争论至少反映出了当前中国科学实践及其治理存在的三个显著问题:1)中国科学实践的“治理”方面存在观念性障碍;2)治理主体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实践治理的民主模式及其多样性和具体性;3)治理主体未能辨明科普的双重目的:“理解”与“参与”。若要解决这些问题,下述的思路或许可供参考:1)思想观念方面强化认识科学实践时的整体论思维;2)理论研究方面引入普遍语用学的维度;3)制度设计方面重视科学实践治理的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2.
夏平对传统科学观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科学观自上世纪中期起遭到了多方质疑,各种学派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反思,文章重点分析SSK学者夏平对传统科学观的反思。他运用具体的案例分析表明实验产生的客观事实是一种人工产品,可重复性实验是磋商的过程,实验方法的胜利直接与社会利益相关。他对传统认识论中对信任的拒斥进行反思,分析了信任在知识制造中的不可避免性,认为科学知识是“关于人的知识”和“关于事的知识”的混生体。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广东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赵卓慧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253-255,252
通过对2005年广东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分析,从国际通行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分别测度广东省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广东省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还对广东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作了群体性差异分析,并在作了整个调查的总结与反思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是否能被公众正确认知成为了科学传播的关键。现代社会中,科学还是一个远离大众生活的话题,比较难引起大众的关注。从目前传播形势来看,科学技术依然是由少数科学工作者所掌握,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往往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这反应出大众传播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还是力所不及。而在有些引起公众热议的科学话题中,因为传播方式技巧使用的不恰当,引起传播隔阂,导致公众误解科学。如何消除这种"偶然性",使之成为必然性"就成了科学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英国公众理解科学专家约翰·杜兰特所建构的"民主模型"试图通过有效的科学传播来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以实现公众与政府、科学家之间平等地交流,从而使公众参与科学决策."民主模型"从社会生活的现实视角将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和科学决策的合理性统一起来.这样,科学研究理论中"公共领域中的科学"(the science inthe public domain)这一概念在作为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合理性基础的同时也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诠释.所以,笔者以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为镜来反思"民主模型"的现实视角、理论前提、理论内涵和理论超越,以此来确认"民主模型"站在第三次科学研究浪潮的理论平台上对公众理解科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蓉英  王旭 《情报科学》2018,36(5):3-176
【目的/意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内外各界对其给予高度重视,国内学术界也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 果。对“一带一路”领域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有助于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发展,并为相关学者后续研究提供一定 的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对 CNKI收录国内“一带一路”近五年的题录数据进行了分析, 利用可视化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来揭示该领域核心作者群、高被引论文、基金资助论文数量以及研究主题知识 源流演进等分布情况,全景扫描了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结果/结论】相关研究论文作者合 作态势良好,并已经出现了多个合著子群;已产生了具有高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关注的研究主题(热点)主 要包括七个方面;图情档领域“一带一路”研究还并未十分成熟,但其在图书馆、情报及档案事业中已取得了一定的 研究成果;基金项目覆盖面、论文产出分布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17.
以维基百科为代表的网络合作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并从认识论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文章关注了这些问题并对集体合作的认识论研究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文章指出维基百科与科学的四种认识文化差异,认为维基百科知识可以被视为一种认识论研究中的集体陈词,这种集体陈词具有较强的可辩护性,维基百科并不能取代专家作用,但是却能够生成一种认识平均主义模型从而打破知识特权实现知识权利的转移和流动。  相似文献   

18.
马健 《科学学研究》2008,26(3):487-492
 科学传播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而且包括外行知识。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都是所谓的地方性知识。科学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从一种地方性知识转变为另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过程。科学家与大众传媒必须在科学知识的真实性与科学传播的时效性之间寻求一种“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感知和知识是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环节,纳米科学的涌现和迅速发展使得公众的认识和信任相对落后.对于技术的利益(福祉)、风险和不确定性,人们更倾向于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作出反映,即"后常规科学"视角--强调对话情境下的知识融合,以及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后常规科学"的视角,为公众信任和分享科学知识提供了一种认识论上的支持,也促使更多专家意见之外的"同权共享团体"参与科学议题,进而为公众感知和理解纳米科学提供一种新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20.
公众对核电安全的质疑是现代风险社会危机的一种反映。科学传播作为科学与公众的沟通渠道,是化解这种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风险社会中核电科学传播不再是简单地告诉公众应当信赖的科技知识,而是要建立公众对科技的信赖,化解公众对核电科技的信任危机。信任的建立要基于公众关注的核电安全问题,构建公众参与和民主的科学传播"公共领域",这是一项需政府组织、企业、科技专家、公众与大众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互动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