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道德经》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结合文本中的例子揭示出老子也有浪漫的情怀和诗人的理智,再结合其传达的复杂信息对《道德经》的文学性进行分析,并且从接受者对《道德经》文学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不同的接受者的知识结构和所处时代对《道德经》文学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理论,简称为"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文章对"道""一二三"和"万物"在《道德经》里的论述进行了解析,以期打开老子思想研究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处处闪现着老子的思想与智慧。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用浅显直白的文字从正面探讨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老子其人、对《道德经》的总体评价、《道德经》解题、《道德经》的读法等四个方面,首次对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的《道德经》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5.
最初,《老子》一书并无专门书名,只用作者姓氏“老子”称之。西汉时,开始有人拟“六经”而称之为《老子经》。东汉末年,道教兴起,许多道教团体纷纷以老子为宗,尊其为教主,其书《老子》亦为道教信徒附以宗教化、神秘化的色彩。魏晋之际,随着道、佛之争的激化,以梁谌、王浮为代表的楼观道为了抗衡佛教,以汉代流传的老子、尹喜“西升化胡说”为依据,大量造作经书,《老子》又名《道德经》应在此时。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其中与法律相关的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文章简要地分析了《道德经》中观点对中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的消极影响,得出了对老子思想应该批判地继承的结论,希冀对我国法制建设和老子思想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子价值观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虽仅有短短五千余言,但其中涉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诸多内容。这表明,老子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价值观教育思想体系。深入剖析老子价值观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老子及《道德经》主要思想内容分析,阐明《道德经》思想内容分为三个主题:劝诫统治者无为而治;警示世人加强自身修养;唯物主义辩证哲学观。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英译历史悠久,作品丰富。作为海外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坚人物,陈荣捷对《道德经》的英译密切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华裔学者逐步加入到英译《道德经》的队伍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主要由西方传教士主导《道德经》英译的局面。陈荣捷不仅对它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介,还亲自将《道德经》和王弼《老子注》翻译成英语,为海外高校和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经典读本。陈荣捷的译介工作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西方《道德经》英译中的神秘化和宗教化倾向,凸显了《道德经》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就宇宙观、认识论、辨证法、政治社会观等方面都为中国哲学开创了新的局面。老子就人生哲学尤其就人性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观的首创者。该文从社会基础、《道德经》的解读、老子人性观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经验,以及对《道德经》的浓厚兴趣,整理分析《道德经》的语言现象。其中,对老子《道德经》字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大家"及同道中人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梦中 《天中学刊》2014,29(6):52-54
老子提出的“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其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蕴意和内在特征,是研究老子思想的又一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充满了智慧,深深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历史的发展,直到今天,老子的哲学思想仍然渗透在整个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吸引无数中外人士研读、学习与运用。老子的管理哲学分布在《道德经》一书中,对当代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把《老子》(即《道德经》)排除在“四书”(《大学》《中庸》《论浯》《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之外,自汉武帝始独尊儒学,有人包括今人,把这归结为老子消极遁世,认为他的“无为”理学玄虚缥缈,离现实太远,不合世情;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激烈的今天,更不可取。  相似文献   

15.
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书稿的来源与流传作仔细的辩证考究,辨析了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成为权威版本的渊源关系,肯定王本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老子》书名出现时间、异称、分篇和分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名为《老子》,时间可上溯至战国中早期;《老子》一书,除开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许多异称;《老子》分为"道上德下"两篇形式在史迁之前就已出现,其外还有过三篇、十九篇形式;《老子》分章始于七十二章本《道德指归》,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河上公注》,后来还出现过多种分章形式。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老子之所以伟大,在于其作品《道德经》的伟大。 《道德经》的伟大在于它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无数文字去诠释它,而且似乎永远也言犹未尽。《道德经》没有西方古典哲学的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思辨;没有同为东方古典哲学的佛学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虚幻和浪漫;也不似同为国学经典的儒学那么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它是依据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出的独特的哲学表达,它“大似不肖”。因此,在老子死后的相当历史时期内,《道德经》都不如儒学和佛学彰显。  相似文献   

18.
刘侠 《文教资料》2014,(16):46-4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与认知的方式。老子在《道德经》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以构建其哲学思想体系,其英译本备受关注。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道德经》原文本及韦利和辜正坤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探究国学典籍中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学及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全文结合作品,具体分析中国当代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的童话作品是怎样受《道德经》的影响、怎样形象化地言说着《道德经》的部分思想观点的。  相似文献   

20.
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书稿的来源与流传作仔细的辨证考究,辨析了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成为权威版本的渊源关系,肯定王本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