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2.
经营     
《青年记者》2009,(15):3-3
央视纪录片《水问》获AIBD2009年水源问题最佳纪录片奖 7月20日,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第35次年会在斐济楠边开幕。中央电视台选送的纪录片《水问》获得AIBD2009年电视大奖——水源问题最佳电视纪录片奖。  相似文献   

3.
龚莎 《出版广角》2016,(13):60-62
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栏目化运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讲述》《中国记忆》《口述》作为在电视媒介中影响最大的三档口述体纪录片,其背后的媒介分别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独立的影视传媒公司,媒介属性的不同也赋予了这三档栏目纪录片以不同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4.
2006年7月16日,33集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2007年、2008年又两次在中央电视台重播。我作为参与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的主创人员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出现新的繁荣,特别是在表现人物方面,而且更多地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使纪录片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观众.如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就是讲述了一个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使象《望长城》那样气势磅礴的电视史诗,  相似文献   

6.
从1993年2月1日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同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以栏目形式推出的纪录片栏目《生活空间》,至今十多年的时间,电视纪录片已经由原来的节目化阶段迈入了栏目化阶段。栏日纪录片日益壮大,不断得到深化,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媒体常规的栏目形式。纪录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10月14日至21日晚间黄金时间推出以"关注水环境、关注水污染"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水问》。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全长360分钟,分《危机》、《饮水》、  相似文献   

8.
赵曦 《现代传播》2006,(1):94-96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于2005年10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播出期间,《故宫》收视率最高达到3.09%,收视份额最高达到9.36%,并连续两周进入央视收视排名前十名,创造了纪录片多年来少见的收视高潮。《故宫》所引发的许多话题,如纪录片与传统文化,电视媒体与经典文化,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电视衍生产品的制作与推广,纪录片在新形势下的创作,以及《故宫》自身创作的得失以及启迪等,受到业界与学界的广泛…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为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6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于近日播出。该纪录片的同名书《钱学森》,由钱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创立,使电视纪录片开始登上中国的电视荧屏,因其比电视专题片更客观真实、更自然流畅、更接近生活、接近社会、接近群众而倍受观众青睐,从而使电视人认识到纪录片并不仅仅是电影的专利。90年代中期,以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短片的出现,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口头禅。渐渐地拍摄电视纪录片成为广大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将它看作改变电视说教形象的一贴催化剂,让普通百姓在荧屏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想途…  相似文献   

11.
姚敏 《新闻天地》2002,(11):30-30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其子栏目《生活空间》(后来又经过两次改版,形成了现在《百姓故事》栏目的叙事风格)把自己定位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个栏目的出台,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先河,是中国电视界探索适应中国电视观众的纪录片市场的有益尝试。其实,在中央电视台之前,上海电视台曾进行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市场方面的探索。经过精心筹划,《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在该台的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存在节目来源、运作资金等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中央电视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摄制了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在中央电视台、澳门电视台以大覆盖、高频率、多语种向全球强势推出后,在全社会及海外观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2010年1月底,《澳门十年》即在人文中国纪录片论坛暨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颁奖盛典上荣获系列片十佳称号。本刊特约请该片主创以及部分纪录片研究专家撰文,集结成本期个案,以誌纪念。  相似文献   

13.
李峰 《记者摇篮》2008,(4):42-43
当前栏目化纪录片的"媚俗化倾向"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飞跃,在电视荧屏上也涌现出一批纪录片栏目,其中不乏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优秀纪录片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等。  相似文献   

14.
有 人说 ,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 ,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十二年前 ,当一部完全以纪实手法摄制的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一经播出 ,立刻引起广大观众强烈反响。《望长城》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望长城》的总摄影师韩金度曾用4个字作答———“归真返璞”。当《潜伏行动》这部反映武警海南总队击毙武装犯罪团伙头目刘进荣的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 ,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 ,中央电视台竟在20天内连续播了3次。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它的真实。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具有一种多向性、开放性和追求新奇的特点 ,他们更习惯于通过自己的眼睛和…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3月9日在京召开五集纪录片《春晚》学术研讨会。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纪录片《春晚》总监制罗明,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金文雄,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洪民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朱羽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以其令人"惊心动魄的美感"震惊了全世界的观众.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影片,被称为纪录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资深编导在看过此片后建议:"所有搞电视的人,特别是作纪录片的同行们都应该好好观赏,仔细品读."  相似文献   

17.
张涛  权莉  王岙  祁少华 《现代传播》2003,(4):114-115
《见证·发现之旅》是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制的一档有特色的纪录片栏目 ,自 2 0 0 1年 7月在央视开播以来 ,赢得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的认可与好评。为了进一步推动科学纪录片事业的发展 ,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纪录片的生产、创作与传播规律 ,打造中国本土的“DISCOV ERY” ,由本刊、《电视研究》杂志和中央电视台科学电影制片厂联合举办的《发现之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7月 31日———《发现之旅》开播两周年之际在京召开。首都电视研究界的部分知名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科影厂的有关领导和相关创作人员参加了此…  相似文献   

18.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19.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场争论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言过其实,竭力夸大《望长城》的作用和地位,认为该片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里程碑,是一次革命;同时否定过去的电视纪录片。另一种评则视过去的纪录片传统为正宗,否定《望长城》的探索实践,认为该片拖拖拉拉,随意性强,既缺乏整体的宏观构思,又没有首尾一致的艺术风格。如果肯定该片,势必使电视纪录片走人无编导、无剪辑、无解说的胡同里去。  相似文献   

20.
看了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不禁思潮起伏,深受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