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芳 《职业圈》2011,(5):89-90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李军 《生态文化》2008,(4):12-13
这里。我就贵阳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和实践,谈三点体会。一、我们的理解对生态文明这个新概念,作为一个城市的负责人,一名实际工作者,我的理解是: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短视频时代为区域生态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该文从黄河口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建设成果出发,重点阐述了新时代黄河口生态文化短视频的呈现原则、创作与传播策略,以更好地展现黄河口生态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体现其蕴含的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等文化内涵,提升大众生态环保意识,生动诠释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了索风营发电厂在开发利用水电资源的同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绿色文化",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人与自然、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关系的认识的经验.提出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时代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治国理政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论断,逐步发展成了具有深刻思想意蕴和理论内涵的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要深入学习并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传统自然观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呼唤中形成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价值,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统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代女性创作,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以集群的方式展示出道家生态思想的和谐之美。女作家在"物我齐一"的生态情怀、守愚为智的生态人格,以及"见素抱朴"的生态伦理等三个向度上对道家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哲学思考,不仅显示了女作家对传统道家文化的回溯和坚守,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互爱的传统美学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而且女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反过来阐释、丰富了道家文化的内涵,赋予道家思想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显示了道家文化与新时期女性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部署,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并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只有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才能充分认识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立意很高的哲学思想,其代表着天、地、人三者的有机统一,是我国先哲于2 000多年前便开始追求的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目标,是我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部分。笔者就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希望以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立体性多维构架。所谓具体制度是指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之下或与之相关的、或者机构实体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体现与规范着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目标以及相应的社会与个体行为要求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比如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节能减排相关制度、新能源开发激励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冲突的关系因何产生,又如何从人类自身出发去消解这对矛盾的现实反思,其内在逻辑是想要恢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要突破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制约。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两山"理论在其内在逻辑上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保持了高度一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3.
生态道德是人类为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内涵包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的标识性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展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需要及时跟踪研判国际社会有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舆情动态,识别塑造生态文明国际叙事面临的实际问题。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有益经验,我国智库、媒体等应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赋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叙事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5.
《庄子》内篇中的生态思想是一种大生态观,包括精神生态思想、自然生态思想和社会生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思想系统。其中精神生态思想是根本思想,按照庄子的观点,实现个人健康的精神生态的根本之道是忘掉小我,通过心斋、坐忘达到大我的状态,取消与他人、与他物的界限,与道为一。如此可达到与自我的和谐,实现精神生态的健康,可保持、恢复、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并能实现社会生态的和谐,最终成就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只有把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企业的一切活动既有利于企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帝 《生态文化》2011,(4):28-28
生态文化,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概括,是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信念、价值理想、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尊重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生态文化》2010,(1):4-12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承担着光荣使命。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充分认识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形势和任务,大力发展现代林业.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晓玲 《生态文化》2008,(5):F0004-F0004
十月金秋,天高气爽,为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由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美术作品展”目前正式启动。组委会于10月10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了“和谐中国绿色家园”大型歌舞晚会,拉开了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系列活动的帷幕。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文林业是指在现代林业建设中从人的文化需求出发,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精神为指导,发展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保健、审美、心理等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要弘扬森林生态文明,发展现代人文林业则是其关键。森林的人文精神。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的朋友,它为人类提供着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精神的保障和资源。同样,人类也本应该是森林的朋友、建设者和保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