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沈从文的写作是出于一种对生命永生的渴求和民族重建的愿望,这与五四时期提倡文学的主体性和启蒙功能是相契合的。沈从文受五四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他对理想人性的追寻、对民族品格的重塑,以及对五四知识分子那份天真与勇敢的向往。对沈从文而言,启蒙是通过其笔下的生命形态得以呈现和抵达的,同时也蕴藉着作家的思想困境。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以湘西为背景的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一群蛮悍而真诚、粗犷而纯朴、重义而轻利的水手形象.在对他们酣畅淋漓的生命形态的描绘中,沈从文挖掘他们至善至美的人性,从而表达他的无法言说的温爱,寄寓他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一曲由历史沉思和人性呼唤构筑的生命乐章。一方面,在历史文化层面,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独特思考,在理性自觉中以其低音震颤的效果透露出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患;一方面,在人性道德层面,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人生形态的独特体悟,在城乡对峙的整体文学格局中以其生命交响的互动渗透着作者希望以人性启蒙重造民族精神的审美理想。二者激发了沈从文对国民性的独特思考,共同构成了沈从文文学的人性立场和审美理想话语。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彭家煌两位湘籍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美学倾向.彭家煌着力于丑的暴露,沈从文则侧重于美的挖掘.彭家煌企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沈从文则想通过人性的改造来完成国家民族重建的目的.这种不同的美学倾向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在对人性、乡土风俗、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5.
汪勇 《天中学刊》2015,(2):92-96
沈从文小说创作最初追求生存困境中的个体生命意识,将精神触角伸向温馨美好的故乡记忆空间;随后在对社会现实感性批判和理性审视的同时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美和人生形式的善;最终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中,忧虑和思索着民族国家未来,并深入民族历史探寻文化精神宝藏。沈从文将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武器,用它来开启生命的心智和灵魂,期望以之改变历史和重造民族品德。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沈从文以坚实、厚重的创作实绩和突出的艺术成就开辟、拓展了乡土文学的领域。但由于对乡土的意义理解的差异,使其小说呈现出解构与建构的不同视角:鲁迅倾力展现现实的黑暗惨烈、人性的被泯灭,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而沈从文则沉浸在诗意盎然的梦中,编织着理想的花环,演绎着鲜活的人性。两者的视角都有局限性,但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与理解,使其作品均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王震 《文教资料》2007,(36):19-20
《边城》贯穿着沈从文对美好人生形式的寻求和人性复归的渴望,用理想爱情的艺术形式表达出对人生的选择和探索,寻求民族之路,寻找慰藉,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和历史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作品中对于理想人性的自觉是以其对传统汉、苗文化中优秀成分的深刻理解、对弊端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儒家重视道德、和谐精神,道家重视个性自由,佛家崇尚善美统一,以及苗文化中雄强放达自然强力,构成了沈从文重造民族文化心理、构建理想人性的丰富内蕴。沈从文剖击国民精神中的弊病,以独特的真善美与力的审美选择为基础,结合汉苗文化的优秀因素展开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徐雅娟 《考试周刊》2009,(46):20-20
沈从义以其恬淡、优美而又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小说而闻名中国现代文坛。这些小说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氛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然而他的小说在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的同时。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特别"的经历,形成他独特的思想和气质。因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政治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时,他却回避政治和权力干预,倚仗自然神灵,专注于"人性"的研究和描写。从审视民族、地域文化出发,自觉地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为此,他在作品中建构了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之处。作品的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当今社会,存在有物欲横流的一面。在那里,灵魂扭曲,道德沦丧,人性泯灭。在此情况下,研究沈从文的"人性"确实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具有整体性影响。缺失性体验不仅是沈从文最初走上创作道路的深层心理驱动因素,而且潜在地规约着沈从文对于题材的选择、创作格局的形成和艺术风格的建构。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基本上是以自我抒写为中心而展开的,自我形象成为其早期创作的主体形象,这也与沈从文的缺失性体验直接相关。从缺失性体验这一特定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步入文坛的复杂心路历程,而且可以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的丰厚意蕴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运用原始主义批评方法对沈从文小说加以解读。通过对沈从文的创作倾向的分析,本文认为,沈从文的创作既有原始主义倾向,又具有反原始主义倾向。原始和反原始构成其互为悖反的创作心态。同时,二者对峙形成的巨大张力,也使其小说蒙上了一层忧郁色调和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3.
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理解沈从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与同时代不相谐调的另类因素。沈从文审美感受和审美表达的“原人”特色,代表了某种人类被都市现代文明磨损消耗以前的对待自然的本真方式。这不仅使他笔下的“长河”生态呈现出人与自然多层次和谐的生态美,而且还处处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批评对沈从文的追认,其合法性根源埋藏在苗族民间传说赋予沈从文平视有生无生的民族无意识。民族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基调,决定了沈从文的创作必然超逸出“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范畴,从而使沈从文作品的人道关怀表现出了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别样面貌。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文学观念中的善与美是一体的,对以生命为本的超越性的善的追求,使得沈从文文学观念中的善有一种终极性的价值指向,而这种善又是和美的形式合一的,体现为一种抽象之美。沈从文一方面非常重视文学对改造国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这使他的文学观念既不同于启蒙作家,又不同于唯美派或纯文学作家。对于沈从文来说,他的试图融合多种对立因素的努力,在现实的层面上预示着一种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17.
沈从的小说特别是湘西题材的小说具有散化的显特点,是其小说创作艺术风格的重要内容。这是作家“自然即美”的唯美主义情调的自然流淌,它让读从中感受到了更多的自然及民风的清新、淡静及悠远。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萧萧》和《一个女人》两篇小说对叙事时间的安排反映了作者的女性观。顺叙、反复叙事的技巧既反映了作者对女性混沌、愚昧生活状态的否定,又透露出他对女性这种自然、顺从状态的留恋。这是一种矛盾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特殊的身世和性格世界的多重矛盾,影响着他的独特的文学思考和追求,他面对波澜壮阔的时代,义无反顾地以民间姿态,“闹中求静”,娓娓叙述着神秘而纯美的湘西世界,寄寓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理想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沈从文塑造的一系列湘西女性形象中,既有纯真活泼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的妓女,其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总是闪烁着别样的光辉,她们寄托了沈从文独特的人性理想和生命诗学。湘西女性"美丽"与"哀愁"并存的人生,不仅融入了沈从文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审美理想,而且是其内心孤独和不被人理解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