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23):15-16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小学劳技课堂是贯彻落实这个思想的绝佳阵地,要运用陶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首先要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劳技课堂;其次要落实陶先生的"六大解放",还学生以劳技探究的时空;最后要采用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为创造而教     
早在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发表了以"创造教育"为专题的演说,提出要开展"创造教育"活动。他强调学校教育要能"教人发明,创造",要培养"创造型学生"。  相似文献   

3.
学生虽是数学的初学者,但也大有创造空间.老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1.引导学生给数学概念起一个恰如其分的花名例如,将“距离”说成“最短的路”;将“对数”说成  相似文献   

4.
姚芸 《广西教育》2006,(12A):47-48
陶行知是一位具有卓识远见、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综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他坚持不渝的一个重要的主张,就是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思想是他创造性地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宝库中的精髓。在先生发表的《创造宣言》中,他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是倡导创造教育的先驱,他的创造教育学说是其教育思想宝库中最精粹的部分之一。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论点。30年代,新安小学培养了一批批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竞争,都需要培养创造型人才。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力就是发现、提出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内核是创造思维。但是在小学教育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认识的误区,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了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新疆班教育实践的情况:用陶先生的求真思想引导新疆班学生,用陶先生的创造思想锻造新疆班学生,用陶先生的“四问”要求考评新疆班学生,用陶先生的“解放”思想激发新疆班学生。文章力求思路清晰,说理透彻,语言平实,结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卓越的人民教育家。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他一生重视并从事创造教育,并在实践中认真探索和进行科学总结,发表了几十篇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著。在教育要“三个面向”的今天,挖掘、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和造就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中国急需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是一种为社会创造“新人”的活动。如何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人格,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们知道,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最宝贵的高品位素质,每一个正常人身上都具有创造的潜力。创造潜力的开发要从基础教育开始,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下面就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一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代教育领域内响亮的口号。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才干的教学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造就大批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需要开展创造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2004年第24期教育与职业一、创造教育的必要性传统的旧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以教师为中心”,致使学生思维保守,操作能力不足,培养了少“高分低能”的学…  相似文献   

10.
一、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因此,在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师生关系。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强调教师权威、强调外部灌输、强调严格管理和训练的教育思想,长期以来成为左右我国教育思想的原则。这种生逼硬填的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很难有创造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由“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学生本位”观念,在师生关系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其次,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学…  相似文献   

11.
最近,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并且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陈至立部长在与中外记者畅谈中国教育时说:“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学习的革命》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正是创造教育的真谛。创造教育的核心和立足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发挥学生潜能,树立创造意识,培…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国急需创造性人才。现代教育是一种为社会创造“新人”的活动。如何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人格,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们知道,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最宝贵的高品位素质,每一个正常人身上都具有创造的潜力。创造潜力的开发要从基础教育开始,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下面就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一谈我的看法和体会:一、激发兴趣,培养好读、乐读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进入教师所授内容的情境,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和探…  相似文献   

13.
创造能力,指能制造出有新的社会价值的产品,萌发新设想、提出新观念、或对问题作出独特解答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培养创造能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中强调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个观点很快为世界多数国家接受,很多国家纷纷提倡以培养和开发青少年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而笔者以为: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观察、设计、动手制作能力的教育,是具有开发创造精神的.也就是说,搞好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具体作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他先对校长说,富于创造精神能够成为“社会的领袖”,认为乡村校长应当有三层“资格”:一 是他要有劳动的身手;二是他要有教师的头脑;三是要有社会改造家的精神.他又告诫教师,要“认识小孩子有力量”,要“解放儿童的创造能力”,要有勇气和胆识与孩子一道“创造儿童的乐园,”并作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论断,主张给小孩子以广阔的空间,充分而自由地活动,“在劳力上劳心”.作为第一流的教育家,陶先生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培养了一大批富于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布鲁纳根据50年代末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的时代要求,倡导和强调发现学习法;奥苏伯尔则在60年代初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反思,并加以批判继承,他通过一系列科学论证,捍卫和强调了曾被贬为“旧教育传统的残余”的接受学习法。虽然两氏倡导  相似文献   

16.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是陶先生的至理名言,是陶先生20世纪30年代针对陈腐传统的教育思想发出的呐喊,而他的“创造宣言”也是树人小学积极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促进少年儿童的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性纲领。一、“人人是创造之人”——树立一个创新的理念陶行知提出的“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主张,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必要前提。相信正常人都有创造力,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人皆有之的理论,是进行创造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思  相似文献   

17.
所谓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的人才。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贯穿"创新"精神,如何有效开展"创新教育",便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一、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创新"行动受思想的指导,创新教育必须要有创新理念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及优秀教师,已不同程度的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我们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开展对创造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掌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学依据,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才干,并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地组织和开展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活动,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去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9.
创造教育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光辉,在终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中,陶先生一贯重视创造教育,从事创造教育,对创造教育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科学的总结,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本文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试论述音乐课堂中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本”的教材观。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和发展。而要体现这个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笔者根据在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以下五个字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等。“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与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及动手操作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