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美国俄玄俄州立大学研制的Voting Machine教学评价系统,详细论述了该教学评价系统的组成和安装、师生使用方法以及系统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兴起与不断发展,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基于Web的评价系统,但是由于理论支撑不足、系统设计不科学等原因,这些评价系统的应用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以"蛋糕"型动态评价与"渐进式提示方法"的思想为理论基础,设计了基于Web的动态评价系统(Web-Based Dynamic Assessment System);采用准实验研究法,以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对象分为Web-Based DAS组与N-WBT组,对该系统和常规的基于Web的测验(Normal Web-Based Test)进行对比验证研究,以探索这两种基于Web的评价系统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基于Web的测验的学习评价相比,基于Web的动态评价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而且先前知识水平较低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地深入应用,新型的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应运而生.本研究以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实践为依据,基于新课程、新学习和时空场景,制定覆盖全学段的数字化测量评价体系与机制,构建"一脑五平台"无痕教育评价系统,并探索出构建保障体制、创新无痕教学、数字空间设计、突出评价主体、融合信息技术等系统化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评价指标权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学评价系统中,权重集设计有多种方法,主要有经验判断法、数理统计法、模糊统计法、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简易、实用的决策方法,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本主要讨论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为模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仅以学生群体某次大规模校外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一种新评价方式——增值评价法正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香港学校增值资料系统即为目前应用增值评价法评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为成功的系统之一.重点介绍香港学校增值资料系统的产生背景、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阐述其对国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效率低、过程缺乏监控、评价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分析Struts2、Spring和Hibernate三大框架特性的基础上,剖析了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需求和功能,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S2SH框架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价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有效提高了质量评价效率。  相似文献   

7.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中叶,Stiggins认为:"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而进行的一种系统评价.评价者以真实的生活或者模拟的练习为起点,引发学生的独特反应,在观察这些反应之后,给予相应评价."[1]表现性评价有别于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的网络课件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论述了网络课件的网络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介绍了如何利用个人电脑为用户提供基于Web的网络课件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系统,并在定量评价部分提出了网络课件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刘玮 《江苏教育》2024,(10):20-23
学校数字化评价是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评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建构数字化评价系统,描摹儿童生命成长的完整图景;完善数字化评价内容,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多元路径;变革数字化评价方式,看见儿童生命成长的时空轨迹。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赋能是数字化时代高职师德评价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赋能必将为高职师德评价提供重要支撑。数字化赋能高职师德评价的价值意蕴体现在数字化对高职师德评价的客观性被数字记忆所提高、全面性被多源异构所增强、深入性被见微知著所提升,进而构建出一个系统且科学的数字技术密集型师德评价范式与评价体系。然而在数字化赋能下,高职师德评价正经历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评价理念转向、从外在管控向内在提升的评价旨归转向、从学习认知向过程质量的评价重心转向、从一维平面向多维立体的评价标准转向。面对这些时代转向,高职师德评价的反拨机制应着力完善决策、高职师德教育优化过程、高职教师个体师德提升,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以高职师德评价促进教师个体师德的提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终极旨趣。  相似文献   

11.
开发教师教学评价系统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了解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介绍采用ASP技术实现一种基于B/S模型的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韩国教育部于2006年4月3日提出了《韩国教师评价系统展望》(下称“《展望》”)。依据《展望》提出的新内容,对照韩国教师评价系统的现状,试图得出韩国教师评价系统改革前后的特点和不足以及其借鉴意义。文章将分别介绍《韩国教师评价系统展望》提出的背景,韩国教师评价系统的现状及展望,以对我国教师评价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结合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设计开发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实现了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的信息化管理,包括数据维护、准备评价、实施评价、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反馈、交流指导等.该系统提高了高职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效率和教学督导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人的转型,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对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构建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中小学生发展特征,构建包含“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计算思维”“数字化合作与交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6个一级指标与15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如下学生数字素养评价策略:素养导向,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关注过程,开展数据驱动的评价;技术赋能,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开展学生数字素养评价并制定针对性的培育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我国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学习环境对教师的评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需要明确数字化评价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控制能力,数字化学习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依据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差异和教学评价中教师控制度及学生参与度的不同,教师的数字化评价素养可以划分为应用数字化学习系统增强教学评价效果的能力、在传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弹性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综合应用传统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能力、应用表现性评价的能力和给予学生自主评价权力的能力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评价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各测评指标之间往往缺少可比性,所以常见的一些测评方法都未能十分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而多层次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可以把相互间互补的不可比的指标变成可比的,能够克服常见测评方法的不足,尤其是对多指标系统的评价更为有效.本文讨论了多层次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数据分析表明,评价结果符合实际,说明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刘长铭 《教育研究》2012,(5):114-122,140
数字化学生评价遵循发展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简捷性原则。数字化学生评价旨在展现学生的能力结构,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发现学生的能力倾向,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教育者(教师、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实施数字化学生评价,需要注意指标开放,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认真做好培训教师的工作,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指导学生查询评价结果,冷静分析自己的状况,实现自我设计、自主发展;加强对家长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祝娟 《文教资料》2008,(14):167-168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做好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用系统的方法,从系统与相关要素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其整体性、保证其客观性.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要求实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结构化,系统与环境的辨证关系要求分析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动态化.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高中考试评价系统是以“核心能力”为取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它包括以校为本的评价系统和校外跨课程考试评价系统(QCS测验)。两套评价系统中有很多值得我国教育评价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一门课程,卷面测试或科技竞赛活动已不能很好的全面评价一个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本文基于科技活动课程支撑系统中评价模块的开发,探讨科技素养评价的对策与方法,以支持数字化评价模块的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